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有什么关系【印度游说集团:美印关系的助推器】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美国,印度游说集团的公关能力仅次于犹太集团。在一些涉及印度的重大问题上,印裔人总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使印度“化险为夷”,不仅成功捍卫了印度的核心利益,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度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提升了两国关系。
  
  印裔人不一般
  
  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向美国移民,但大规模移民却出现在1965年以后。这一年,美国通过了《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放宽了对印度人移民美国的限制。之后,移居美国的印度人急剧增加。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美国社区人口普查》,截至2007年,印裔美国人有257万,是亚裔第三大人种,排在华人(约354万)和菲律宾人之后。虽然总人口不是很多,但却是美国外裔人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从1990到2000年增长了130%,十倍于美国全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在2000~2007年间则增长了53%。
  经过一代或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印裔人在美国的地位非同一般。印裔人是美国少数民族中最富有的群体。2007年,印裔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9.12万美元,而全美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5.07万美元,外裔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4.69万美元,美国本土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5.12万美元,华人家庭的年均收入6.62万美元。
  在美国少数民族中,印裔人平均接受的教育程度是最高的,将近89%的人读过高中,67%的人拥有学士学位(亚裔群体为44%,全国平均为28%),40%的人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五倍。在美国的留学生中,印度人同样是最多的,按国家和地区混合排名,连续八年位居第一。
  印裔人的就业率非常高,从事的职业也比较好。60%的印裔人都在管理、专业技术及其相关行业“高就”,而亚裔人的比例为44%,全国的比例为34%,华人为52%。在美国硅谷,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师及7%的高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印裔人。不仅如此,美国60%的宾馆是由印裔人经营的,印裔医生则遍布全美国。基于此,有人戏称,离开了印裔人,美国人外出将无处可住,生病了则无处可医。
  迄今为止,已有四名印裔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在奥巴马政府官员中,有26名印裔人。2007年,年仅36岁的金德尔被选举为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印裔州长,还被视为2012年共和党的总统热门人选。此外,美国十多家著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印度血统,如百事可乐公司现任女首席执行官因德拉•努伊。
  由于地位显赫,加之是参众两院以及总统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2004年为美国总统选举募集了数百万美元,2008年又为两党的总统竞选募集了至少2000万美元),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对印裔美国人另眼相看。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印裔美国人代表经常受邀访问白宫。在2004年总统选举前的电视采访中,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布什和克里均对印裔美国人赞赏有加,称他们“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获取印裔选民的支持,奥巴马不仅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推出了用印地语和印度马拉亚拉姆方言书写的呼吁信,而且还将这些信打印成册,在印裔社区中广泛散发。
  
  游说能力仅次于犹太人
  
  为了维护印裔群体的合法权益,促使美国采取对印度友好的政策,印裔人组建了不同的组织,如印裔美国人医师协会、亚裔酒店主协会、美国泰卢固人(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协会、美籍印度人政治教育论坛、印度美国政治基金会、印度首席执行官高科技委员会、印度政治行动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是印裔游说集团主要的倚靠力量。其中,势力最大的当数印度政治行动委员会。该组织成立于2002年,主要任务是对印裔政治家和支持印度的美国官员“撒钱洗脑”,其院外游说能力仅次于“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此外,印裔人还办有刊物《海外印度人》,重点关注印裔人如何在不丧失其“印度属性”的情况下适应美国的环境,近年来则加强了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宣传。
  1993年,在美籍印度人政治教育论坛的积极推动下,美国众议院成立了“印度连线”,参加者都是对印度态度友好的议员。到第110届国会(2007~2008)时,加入的议员达到了176名。“印度连线”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一个“连线”。无独有偶,2004年,美国参议院也成立了类似“印度连线”的“印度之友”,由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和约翰•科宁担任联合主席,“加盟”的参议员多达39位。
  通过积极的院外游说以及借助“印度连线”,印裔美国人不但促使克林顿总统在印巴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向巴施压,迫使巴撤回了“越界武装分子”,而且还促成了克林顿2000年的印度之行(这是美国总统时隔22年后首次访问印度)。在克林顿出访前夕,30多名印裔人代表叩开白宫大门,与白宫特别助理布鲁斯•里德尔和助理国务卿卡尔•因德弗思等高官深谈了一个半小时,建议克林顿将访印重点放在经贸和投资上,而不要死盯住印度的核试验不放。事实证明,印裔美国人的劝说起到了作用,克林顿在印度期间并未大谈核不扩散问题。之后,两国关系开始升温。
  印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为了促使美国国会认真考虑将巴与国际恐怖主义相联系,重新审查美国的对巴援助政策,印度政治行动委员会不遗余力地奔走游说。2003年,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对此作出了响应,通过了《对外关系授权法》修正案,将援巴计划与巴控制恐怖活动相挂钩。
  印裔人至今最为成功的游说案是让充满争议的《美印民用核协议》顺利地在参众两院通过。印度1998年贸然进行了核试验,并一再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规定,美国不能与这样的国家进行核合作,否则等于破坏了核不扩散体制,鼓励核门槛国家“以身试爆”。
  针对这种情况,印裔组织和社团迅速行动,互相配合,制订了高达130万美元的游说预算。为了确保成功,印度政治行动委员会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游说战略,一方面对参众两院的议员和政府政要游说,在保证“印度连线”和“印度之友”成员不“叛变”的基础上,再“俘虏”其他议员。委员会为此别出心裁地编写了一套教材,分送到所有535名议员手中。教材详细地解释了印度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与美国进行核合作有利于加强美印关系,印度不会进行核扩散。委员会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高层论坛,邀请美国的一些名流参加,借机宣传印度的主张。
  另一方面,印度政治行动委员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广大美国民众进行宣传。委员会不厌其烦地给几乎所有有电子信箱的印裔美国人写信,动员他们亲自参与宣传,并担任志愿者。委员会还利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早上版等美国著名媒体和电台,或刊发文章,或接受采访,阐述这个协议对维护核不扩散体制以及促进美印关系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印度政府与工业实体还联合起来雇用共和党最大的游说集团来帮助公关。这些集团与美国的一些前政要关系密切。按照类似做法,美印商业委员会也频频邀请有名望的专家替自己发声。
  在印裔组织和社团的“连番轰炸”下,包括前国务卿基辛格和驻印大使在内的一些美国要员,纷纷替印度说“好话”。最终,该协议2008年在众议院以298∶117票,在参议院以86∶12票获得了通过。专家断言,如果没有印裔人的“奔走呐喊”,该协议很有可能会推迟表决或直接“被毙”。
  
  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在美国也有华人游说集团,但与印度游说集团相比,其影响要小得多,游说成功率相对较低。究其因,这与美国对中国抱有很强的戒心关系甚大。冷战期间,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华人游说集团不敢轻易对美国国会进行游说,以免被扣上“亲共”的大帽子。冷战后,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企图制约中国的发展。这又为华人游说集团设置了厚厚的政治障碍。美国2005年阻挠中海油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就是明显的例子,尽管华人游说集团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最后仍未成功。短时间之内,印裔和华人两个游说集团所面临的这种差别不会消失。不过,对于华人游说集团而言,如何在目前这种既定的劣势下,改进公关策略,最大限度地增进中国的利益,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或许,印度游说集团的一些成功做法可以作为借鉴。
  第一、在“不放过”国会议员和政府高官的同时,也要向美国民众进行宣传。国会议员和政府大员是美国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固然是游说的重点,但如果缺乏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游说同样难以奏效。印度游说集团非常注重这一点,为了能公关成功,印度游说集团一般先争取印裔人的支持,动员他们充当急先锋(由于他们也是美国民众,他们的行为会影响不少人),然后再将宣传和争取的群体范围扩大。而华人游说集团往往只将公关的焦点集中在政治精英身上,对包括华人在内的广大美国民众的宣传力度则不够,因此缺少对整个美国社会观点与美国政府政策的塑造能力。
  第二、将政治和经济议题紧密结合,对两者同等重视。印度游说集团在这方面把握得比较好。虽然《美印民用核协议》更多地是一个政治产物,但印度游说集团却将经济成分渗入其中,强调一旦该协议付诸实施将能给美国的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增加美国的就业机会。印度游说集团同时还替印度政府传话说,印度有意斥巨资购买美国的武器。这种“诱惑”策略让美国的相关企业甚为动心,为了攫取这块蛋糕,它们都表示支持该协议。而华人游说集团对经贸议题关注得较多,对政治问题则热情不够。
  第三、推选一名个人魅力突出的人物担当游说发言人。在印度游说集团中,印度政治行动委员会主席桑杰•普里是一个标志性人物。普里不仅英语流利,善于与美国人打交道,而且在印裔人中威望甚高,这为印度游说集团增力不少。在围绕《美印民用核协议》的游说中,普里主持了不下十场招待会,在半年时间内,为几名国会要员筹集了数万美元的捐款。因筹钱能力强,普里被称为是国会的“提款机”。在2007年有关外包业务的游说中,普里甚至还收到了奥巴马的道歉信,原因是奥巴马起初不赞成将美国的业务外包,而印度是承揽美国外包业务的大户。华人游说集团目前尚缺乏这样懂得西方思维、英语一流、德高望重的游说发言人。
  第四、不能过于依靠公关公司。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印度游说集团和华人游说集团都会请美国的知名公关公司帮助抒困。不同的是,除借助公关公司外,印度游说集团仍会积极进行游说,而华人游说集团则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公关公司身上,额外的游说投入显得不足。

相关热词搜索:助推器 印度 游说 印度游说集团:美印关系的助推器 德外长述新美国战略 美威胁土耳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