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日记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朝鲜日记篇一:20140718_韩国,一个被我们冤枉的国家

我们看他们的电视剧,穿他们风格的衣服,用他们的手机,追他们的明星,爱他们的欧巴,就连爸爸去哪儿都是从韩国学来的。或许就是中国在现代文化软实力上的薄弱,只好从他们“抄袭”我们的传统文化来找一些安慰,但这些,都是真的吗?今天来告诉大家真相!

文/王蕾(网易新闻编辑)

近年来关于韩国申遗的消息连续不断,但实际上凡是所谓“韩国将中国文化据为己有”的新闻多半都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例如汉字、书法、风水和祭孔大典等申遗传闻完全是捕风捉影、捏造的假新闻。

而"韩国抢了中国的端午节、印刷术、中医"等新闻都是将原有新闻片面理解,韩国申请的并非节日或技术本身。至于泡菜也入选世界遗产的消息,则是宣传方面的误导,真正进入名录的是韩国人在冬天集体“腌制泡菜”这一活动文化而已。

被端午

事件经过:2004年5月,中国媒体开始接连报道“中韩端午之争”,称韩国准备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传出中国也在准备将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但媒体还渲染称“一旦被韩国抢先申报,中国将被夺走端午节的拥有权”。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韩国申报的端午祭确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这场“端午申遗之争”被媒体宣判为韩国胜出。此后,“中国端午节被韩国抢走了”一说在国内流传至今。

核心错误:混淆概念、曲解背景

真相还原: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确实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根据申报内容,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并非中国人理解的端午节,两者仅仅时间有重合而已,前者指在每年农历4月到5月初,韩国江陵地区举行的萨满祭祀、歌舞表演、民俗游戏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粽子节”。另外,世界遗产不是认证“专利”,不存在“抢注”和“排他性”,事实上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已经被联合国收录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本不存在“韩国抢走了端午”一说。

被中医

事件经过:2006年10月5日,有国内媒体援引一位民俗专家的话称“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随即引发舆论哗然。经网友多方转载后,还传出“韩国称李时珍是韩国人”、“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等传言。

核心错误:信源不实、以讹传讹

真相还原:韩国没有申报过中医,只是将一本叫《东医宝鉴》的医书申报世界纪录遗产。所谓世界纪录遗产更准确的说应是世界记忆项目,专门为避免珍贵文献被遗忘、破坏而设立,中国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也被列入其中。而据收录介绍中称,《东医宝鉴》是一本编纂于韩国的医学百科全书,记录了东亚医学的发展。另外,2010年中国已经将中医针灸技术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事件经过:中韩学者关于“金属活字印刷术”的起源早有争议,自2001年韩国一本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为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之后,国内媒体也开始陆续关注,如2007年《新快报》的系列报道中称“韩国‘掠夺’活字印刷发明权”。而日前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韩国冬奥官方宣传片因出现类似活字印刷的镜头,被网友再次质疑韩国将活字印刷术也“申遗”了。

核心错误:理解偏差、嫁接事实

真相还原:韩国并未将活字印刷术申遗,申报的同样只是一本叫做《直指心体要节》的佛经,2001年被收录进联合国世界纪录遗产,入选介绍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证明。另外,韩国也并未将金属活字印刷术单独申遗,倒是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已经在2010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汉字

事件经过:2006年10月14日,有网友将国外论坛上一则关于“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讨论帖翻译之后搬到了天涯论坛上,10天之后,广东媒体《新快报》在报道此事时,附加引用了一位网友的博客内容,且注明该消息暂时无法证实。该博客称“韩国《朝鲜日报》10月10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经过十年研究和考证后,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并建议韩国政府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一年之后,《新快报》在2007年12月12日推出“中韩文化之争”系列报道时,直接用那篇“无法证实”的韩国报道再次做证据,称汉字“申遗”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

核心错误:杜撰消息、媒体以讹传讹

真相还原:韩国从未将汉字“申遗”。2007年12月13日,韩联社发布文章称中国媒体所报道内容毫无根据,纯属“误传”,据调查,首尔大学的韩国历史系和东方历史系里并没有朴正秀其人,韩国政府也并没有准备为汉字申请世界遗产。而且,韩国《朝鲜日报》也从未发表过上述有关文章,该消息完全是中国网友杜撰而成。

被书法

事件经过:2008年3月11日,有上海媒体《新闻午报》称韩国继端午、中医之后,

又将申遗项目投向了书法,并提出要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等名称,而统一使用韩国的“书艺”。报道还呼吁为“抢注商标”,中国应尽快启动申报程序。

核心错误:捕风捉影、媒体二次加工

真相还原:韩国从未申报过书法或书艺。2008年3月13日,韩国文化遗产厅的世界文化遗产负责人出面澄清,称韩国政府没有申请书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而有意思的是韩国媒体对此的报道还是来自中国媒体的二手消息,韩联社称“韩国将为书法申请世界遗产的消息在中国国内引发争议”,但消息来源却是香港《文汇报》援引《新闻午报》的内容。另外,其实中国书法已经于2009年成功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事件经过:2007年12月17日,同样是《新快报》的系列报道,称“从2003年开始,韩国在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主导下联合数十个机关对‘中国风水’进行了重新梳理,准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并且“计划在2008年之前完成‘风水申遗’的收集整理等准备工作,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则可能会申报成功的。”由此有国内风水爱好团体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自发组织申遗材料。 核心错误:捏造新闻、假借权威

真相还原:韩国从未准备申报“风水”。2007年12月18日,韩国《东亚日报》即刊发报道澄清消息,称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和文化财厅确认后发现这并不是事实,韩国政府从未计划要申请风水地理说。

被祭孔

事件经过:近年来,韩国祭孔大典每年都会引起国内关注,2006年10月,国内各论坛开始传出韩国要拿祭孔去申报世界遗产,《新快报》在10月25日的报道中引述论坛消息,称“韩国人已经在准备拿祭孔大典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的论坛上却还在为应不应该祭孔吵个不停”,甚至《南方周末》在2008年2月的采访中,有前文中出现过的民俗专家信誓旦旦举例称2007年,韩国人将“祭孔大典”进行了正式的文化遗产申报。

核心错误:网友杜撰,以讹传讹

真相还原:韩国没有就祭孔大典进行申遗,除国内论坛外,并未见韩国媒体有相关报道。韩国的祭孔大典准确名称应为释奠大祭,祭拜的不仅仅是孔子,而是包括孔子及其他圣贤,其中也包括韩国的圣贤。另外,关于“孔子是韩国人”的消息等也是国内谣传。不过韩国倒是真有一项祭祀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是早在2001年就入选的王室宗庙祭祀。

被泡菜

事件经过:2013年11月,韩国将泡菜申遗的消息传至国内,并且随后的12月5日传出,韩国泡菜已经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国内网友纷纷吐槽,“泡菜都能申遗刀削面、兰州拉面也应该能申遗”。

核心错误:宣传误导、理解偏差

真相还原:韩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不是泡菜这一食物,而是“制作越冬泡菜的文化”。根据官网申报介绍,制作越冬泡菜这一活动增强了韩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并能促进家庭成员合作,也提醒了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在2013年10月,因韩国方面错误宣传“泡菜入选遗产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否认并给予警告,具体的食物会被商业利用,目前还没有入选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关于韩国的谣言注定不会结束,就像上面说过的一样,谣言会被澄清,但谣言留下的印象却会长存。有些人以民族主义的理由和姿态在讨厌韩国人“狂妄的民族优越感”,这其实是整件事情的最荒谬之处。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相信一家之言,需要独立思考,辩伪存真,特别是在中国。

朝鲜日记篇二:李嘉诚接受朝鲜日报专访(时间管理)

亚洲首富李嘉诚接受朝鲜日报独家专访(24/10/2006)

据朝鲜日报驻香港记者报道:李嘉诚在10月24日上午6:30和25日6:50两次在香港高尔夫球场前接受《朝鲜日报》记者的专访。李嘉诚早已成为香港及世界各国众多记者的采访标的,但李嘉诚本人一直以谢绝媒体采访为闻名。他直到现在没出过一本举手之劳的自传。但他破例答应了记者两次现场采访。

负责采访的记者说,李嘉诚有时还把当天接受采访的内容口述给秘书转给记者,若书面提出问题,便迅速给以回复,给予了分外的诚意和关照。他说,这也是为了“尽量表达得准确”。还有,他特别要求把自己实践一辈子的生意经一定要写进报道中去。

据记者当场观察,一位个人财产达188亿美元,亚洲首富、世界第十富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竟然自己开车!10月20日上午6时30分,在香港南边风景秀丽的香港深水湾高尔夫俱乐部入口,记者亲眼目睹了从用了七八年样子的蓝色宝马500司机座下来的李嘉诚。3名警卫前护后拥,但气氛并非森严。 李嘉诚的着装更让人惊异。他身高1米7左右,头戴有檐的白色帽子,身穿半袖T衅和咖啡色短裤,那样子活像邻里大叔。汽车和鞋袜都半新不旧,从头到脚没有一件是名牌货,他的标志——大型黑色角框眼镜也一如往常。李嘉诚一手拿着铁杆下车,记者就迎上前去问候,他微微一笑伸出了手。“每天早晨都打高尔夫球吗?打多长时间?”记者一问,他就说:“保持健康没有比这更好的运动。是个3杆9洞球场,转两圈……一般需要1个小时到1个小时15分。”

他笑容满面,声音洪亮,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英语发音和表现几近完美,令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后来听他身边的人说,他下班后回到家里看电视,一出现英文字幕还大声念呢。

第二个印象是快速的步伐。1940年他离开家乡(广东省潮州)随父母来到香港,后来父亲去逝,他就辍学(初中一年级)干活,在五金商店、钟表店、塑带商店等当外销员,维持了母亲和两个弟弟的生计。据说,当时他往返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每天平均走了10个小时以上。后来也只要做

朝鲜日记

重大决策,就从中环的办公室一直走10公里走到家。他的快步就是这样养成的。

他的办公室在香港岛长江中心大楼顶层70层,他在那里叱咤香港和亚洲。他被誉为“财神”、“商神”、“超人”,但他在财产、学历、血缘等方面几乎等于零,他是一位白手起家办成亚洲最高企业群的活着的神话人物。他的魔力来自何方? 李嘉诚每天早晨都打高尔夫球。他说,保持健康没有比这更好的运动。

以下为访谈内容:(李嘉诚答复在引号内,引号以外的文字为记者评述)

问:一直到现在在许多事业中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首先是努力工作,坚韧不拔。但只有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知识,尤其要掌握自己从事的领域最超前的知识。要掌握越过现在今后自己的事业会怎样发展的

知识,这是必需的。第三是以正直和信誉,树立对自己的好的口碑。”

他说的知识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硕士、博士学位。是指“更广泛的目标和批判的思维能力、追求建设性进步的逻辑归纳”(2003年12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演讲)。当他做外销员的时候,一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可他还是抽空拿着英语单词卡背。还为节省钱买下同龄人学过的课本,下班后在家里自修自学。这样培养的读书习惯过了六十多年的现在仍在一直保持着。

“我读书不分人文社会和历史、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书,只有小说除外。老了以后还时常不上读读宗教方面的书。如有什么事甚至读到凌晨3点。”

他年近八十,还能洞察世界的局势和变化,详知最尖端的IT领域的情况,他说是坚持每天睡前至少读30分钟书的结果。

问:一直到现在您的生意经是什么?

“我一辈子牢记?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这一句话。”

是的。李嘉诚至今采用保守的会计方式,非常重视集团总体的现金流向,就是缘于此。正因为如此,他自1956年以来保持了几乎没有债务的“无债稳健经营”,已达半世纪之久。

“睡得再晚早晨5点59分左右一定起床。不管天热天冷,只要不下暴雨,就去高尔夫球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我认为打高尔夫球最重要的是,不失冷静,定好战略。”

他对记者高尔夫球水平的提问,谦虚地回答说,“还不是让十杆或超一击的水平,是high handicapper,作为球伴能把球打得开心的程度。”

他说,健康管理方法也是除高尔夫以外,再没什么特别的。饮酒方面是滴酒不粘。对于烟、跳舞等干脆是门外汉。晚上基本没有应酬,早早下班。比起肉类,更喜欢蔬菜和豆腐。所以,体重从1967年至今一起保持到65~68公斤。他每天在家吃早餐,并浏览世界各地名报的标题。阅读几篇自己关心的全球经济方面的报道。上班后,审阅办公室收到的各种报告是雷打不动规矩。

问:闲暇时会做什么?

“怎么说呢?主要是畅想未来吧……绝对不会用来考虑今天的事情。实际上工作时间的90%以上是考虑并准备明年或者是5年、10年后的事情。”李嘉诚说,他现在也是把自己手表的时间拨快八分钟。目的是为了提前准备好一切(因为汉语中“8”的发音与发财的“发”音近似而倍受中国人青睐。办公室电话号的后四位也全部是8。)

他面向未来进行研究的努力是他在1970~1980年里高速增长的原动力。1950

年他22岁时创建了长江橡胶,1971年是创建了长江实业、1979年是和记黄埔、1985年是香港电力……每次扩展事业时,他都发挥了他超群的商业感觉和时间战术。 问:迄今为止最艰难是什么时候?

“是1950年创业的时候。我总共只有5万港元(约600万韩元),太紧张了。凭借?拥有的只是智慧、学习和努力?这一觉悟,迈进新潮流。50年代后期,订阅英语杂志《塑料》,读到了塑料花会走俏的报道,有了成功的预感。”

他为了学习做花的技术,来到意大利考察了先进的工厂,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7年里将单一生产塑料花的工厂规模发展到世界最大,由此有了“塑料花大王”的称号。 现在,他在全球54个国家运营的企业就有5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名,在香港上市的13个企业价值9000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额的10%。

问: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商人吗?

“正相反。我本身不是伟大的商人。首先,不擅与人交往;其次是不擅建立商业关系;最后是容易感情用事。”

问:作为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我作为企业家,就算有很多弱点,但很喜欢不断地学习、创新和努力地工作。这可以说是我事业持续扩大的秘诀。我一直是一边紧盯核心事业领域的重点,一边为了扩展事业而探索其他领域。”

可以说,与其他企业家不同,尽可能缩减与对方交往交流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默默地培养学习研究判断的能力,这就是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问:您认为人生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能为社会做贡献,帮助困境中的人们更好地生活,我认为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我将把它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他1980年创建 “李嘉诚基金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并把“李嘉诚基金会”称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他投入到基金会的个人财产就达80亿港元。他说:“我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6个小时在长江集团,其余4小时全都投入到基金会。”

问: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看到好书或是高尔夫打出好球、参加有意义的慈善活动、与好友谈笑、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这些都是我在享受令人感激的人生。但最幸福的还是把我的时间和力量奉献给教育、医疗健康事业的时候。”

李嘉诚接着说:“我不喜欢只在支票上签字,而喜欢亲身融入于项目的整个过程。就像先评定福利活动的效率性,再亲自去拜访看看。其实就是重新发现金钱的真正价值与我的事业的意义所在。这正是我感到最为欣喜的瞬间。”

今年8月他曾宣布将总资产的三分之一(约63亿美元、60亿韩元)回馈于社

会。他在接受一媒体采访时强调说:“东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将财产留给儿子或孙子,但我认为应该改掉这种旧习,发扬回馈于社会的快乐与价值观。” 问:您是世界前10位的富豪,您认为真正的富是什么?

“富的人很多,但贵的人不多。我认为真正的富贵在于,将自己所赚到的钱回馈于社会的内心。有再多的财产,没有志气,那才是最穷的人。”

他的座右铭是《论语》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句。挂在他办公室的大型水墨画仿佛也在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山中问答》所传达的信息也如此景。(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您对年轻人的忠告是什么?

“希望他们怀有远大的梦想与志向。如果要在这骤变的世界上成为?真正的王者?,那就不应该成为被过去的思维方式所围困的奴隶。不能将传统的教导原般不动接纳或反复下去,而是要有勇气以进取的态度将它实践和挑战。困难和后退是造就强韧人格的良方。千万不要畏惧。”

问:想知道您对韩国的印象如何?

“我非常钦佩韩国人。韩国人具有很强的爱国精神,以及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强悍的意志。金融危机时,被韩国人牺牲自己个人的财产和利益来帮助国家的举动所深深地感动。韩国人尤其在研究开发(R&D)、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研究开发占GDP的投资成果而言,韩国已居于世界最高水准。”

2年以后李嘉诚便是80岁高龄的老人。因此,他的健康问题备受世人瞩目。去年8月中旬传出李嘉诚健康恶化说,香港恒生指数仅在1天内猛跌300点。

问:您是否觉得年纪太大了?有没有退休计划?余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我身体健康没有任何问题,难道年龄能成问题?……退休,想都没想过。只不过是想从2008年开始,也就是后年开始要把精力多放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活动上。打算每月3日全天做基金会的工作。”

据说,“长江”取义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他那要超越家庭、社会及企业的成功,致力于更广阔的人类爱心活动与奉献舞台的晚年,仍充满着20几岁年轻人的气魄。这位巨人将继续昂首阔步迈向新的目标!

你认为最值得自己学习的是什么?请写出其中三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鲜日记篇三:韩国人眼中国人的傲慢

从北京起飞,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汉城,这让近日随国际记者团访韩国的《环球时报》记者成了外国同行们羡慕的对象。据韩国官员介绍,韩中建交只有20年,但往返韩中之间的航班每周大约900个,比韩日、韩美间航班的总和还多。然而在首都圈距离如此近,人员往来如此多的情况下,两国民间情感却似乎日渐疏远。过去一个月,因“脱北者”问题批评中国的报道在韩国媒体上几乎天天可见,位于汉城市中心的中国使馆几乎是所有外国驻韩使馆中最热闹的,一些人把到那里抗议搞得像上班。一名驻韩英国记者以此判断说:“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在升温。”韩国官员被问及此事时则强调“接触多了,摩擦自然难免”。记者接触的汉城市民都否认有厌华情绪,但让他们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多数人选择“傲慢”。

谈及中国,许多人提到“傲慢”

“停止遣返‘脱北者’的抗议,中国外长你听到了吗?”3月3日,中国外长杨洁篪结束访韩的第二天,韩国《朝鲜日报》以此为题的社论对中韩在“脱北者”问题上沟通不畅表示不满。这一天是《环球时报》记者受韩国政府邀请随国际记者团参访韩国的最后一天。在韩国一周,“脱北者”无疑是韩国舆论最热的

词,《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等韩国报纸对此事的热炒每日不断,篇篇提及中国。

不仅是“脱北者”,去年12月,“中国渔民刺死韩国海警”事件也曾激起韩国媒体连篇累牍地谴责中国,中国渔民被称为“海盗”,保守团体喊着“不能放过傲慢放肆的中国”的口号围堵中国使馆,一些韩国报纸频繁施压,要青瓦台对华强硬。

“在韩国媒体如此密集批评中国的情况下,您是否担心中韩民间敌对情绪升级?”听到《环球时报》记者这一问题,韩国统一部次官金千植回答说,韩中之间是有摩擦,但这是因为两国间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在增多,接触多了摩擦在所难免,韩中政府间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

一些常驻汉城的外国记者的判断则不像韩国官员那样乐观。英国《金融时报》驻汉城记者克里斯蒂安说,在汉城工作3年多来,个人感觉“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在上升”。

克里斯蒂安的判断准确吗?为了解韩国普通民众的看法,《环球时报》记者在汉城一家教会对5名市民做了随机采访,他们年龄在29岁至41岁之间,其中1人是女性。在回答“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你最先想到哪个词”时,3人选择“傲慢”,2人选择“发展快”。在“渔民海警冲突”问题上,5个人对华态度都是“气愤”。在被问及“你是否认为韩国媒体对中国批评过多”时,有4人表示“还不够多”。有意思的是,在“你是否同意韩国社会存在厌华情绪”的问题上,所有人都选择“不同意”。任职于一家韩国媒体的金小姐说,许多年龄和她相仿的韩国年轻人不关心政治,对中国也没成见,他们生中国的气,是因为不满中国政府态度“傲慢”。

“就像中国人称呼韩国人为‘棒子’,你知道韩国人怎么称呼中国人吗?答案是‘掌柜’。”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闵贵植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至于“掌柜”一词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因为100多年前到韩国的很多华侨都经商,许多人卖中国菜,于是被称为掌柜,但现在提到“掌柜”多是蔑称,就像韩国人称呼美国人为“洋基(音)”,称呼日本人“倭人(音)”。闵贵植说,在渔民海警冲突和“脱北者”事件上,韩国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伤了他们的心,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是韩国人自卑,韩国人会觉得中国仗着国大欺负人,是“店大欺客”。

什么在推动韩国民间对华情绪

闵贵植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你有没有发现,批评中国的韩国报纸主要是《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韩国人把这3家媒体简称为“朝中东”,它们代表韩国舆论中的保守势力,而李明博政府也被认为是保守派政府。据介绍,韩国社会中与之对应的是进步势力,报纸以《韩民族新闻》、《京乡新闻》为代表,政党则以民主统合党为代表,前总统金大中和卢武铉领导的都属于进步派政府。保守与进步的称谓没有褒贬之分,在对华态度上前者更强硬,后者相对温和。

在韩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李明博政府一定程度上的默认,韩国保守媒体在“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战后指责中国偏袒朝鲜的声浪未必那么高,在渔民海警冲突、“脱北者”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抨击也未必这么强烈。相比之下,中韩关系在卢武铉时期比较稳定。在2月28日一次演讲中,韩国反对派政治家、民主统合党代表韩明淑批评李明博政府“坐等朝鲜变革”,不仅等丢了和平,还让朝鲜更加依赖中国。

国际记者团还参观了韩朝间的非武装地带。在一座战争纪念馆中,韩方导游向各国记者耐心讲解了朝鲜战争经过,当讲到韩国军队在“联合国军”帮助下“几乎要实现统一”时,他说,“这时候,中国军队来了,战局一下子被扭转”。在一些韩国人的意识中,正是中国的参战使韩朝统一成为泡影,于是当“中朝血盟”一词出现在韩国媒体上时,常被用来抱怨中国的“偏袒”,尤其在2010年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战之后。任职于美国《时代》周刊的韩国人金成学说,“这两起事件就像警钟提醒韩国人,朝鲜从未放弃武力统一的念头,中国偏袒朝鲜的态度让韩国人失望”。

金成学说,韩国人对华情绪也和历史有关,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像日本那样给韩国带来极巨大伤害,但中国在一些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让韩国人不舒服,比如中国并不承认现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方古时候曾是朝鲜领土。还有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汉城传递时,中国留学生与反华示威者发生暴力冲突,此事在韩国互联网上激起许多对中国的不满,而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韩国民间对华不满的扩音器。

相关热词搜索:朝鲜 日记 日记大全 吸血鬼日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