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之上 电影 [愤怒之上,革命之下]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仔细看来,历史上激进青年的暴力行动几乎都和愤怒有关。不可遏制的怒火引发了革命,革命暴力又造成大量无谓的牺牲。而愤怒之上,还是愤怒;革命之下,只有亡魂。      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一书中提到,“革命”一词的原义是复辟。不过这个词命定从一诞生就要反叛原意。阿伦特接着说,“没有什么比一切革命的行动者拥有并为之着迷的观念,离‘革命’一词的原义更远的了。”阿伦特的意思,大约是不希望人们看见“革命”就激动。
  但上世纪曾经为了“革命”一词热血沸腾、寝食难安的青年们,显然从未想过要进行如此的“知识考古”。他们不思考革命去向哪里,革命是什么意思,革命为了什么?革命不为什么?他们要做的就是一件事,革命。对他们而言,革命是革命本身。
  这么说也许有失偏颇。所有的革命组织,建立时估计都有明确的纲领和目的。
  2007年,日本著名导演若松孝二拍摄出一部反映日本赤军历史的影片:《联合赤军实录:通往浅间山庄之路》。长达190分钟的影片全面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年轻人的革命历史。即使仅从影片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激动不安的叙述上,也可以看出,这位生于1936年的老导演,年轻时是一名革命者。
  事隔多年,在这部若松孝二平生最想拍摄的影片中,他这样说:“1972年,日本的年轻人也曾拿起枪闹过革命。”
  
  革命:青春的证明
  
  1960年代虽然过去快半个世纪,还是使很多当下有识的年轻人心向往之,恨不得生在那个年代。比照如今,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显得琐碎而平庸,占据人们生活的全部,此时的奋斗已然有了全然不同的含义。今天的人已经很难理解,昔日那些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为什么那样热衷于劳什子革命。换句话说,时代的进步已经把年轻人压迫得一心只为稻粱谋了。
  对此,若松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他们还是年轻人时特别容易表现不满。那时候想发泄便扔石头,就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今天若还像那样表达不满,恐怕很快就会被拘留。没有人再因为不满扔石头,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们更加保守,他们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未来。希望以后获得一份好工作,现在最好别惹麻烦。
  
  在人们的印象中,若松孝二的名字和情色电影的联系密切,他也确实是与大岛渚、神代辰已、寺山修司等人齐名的情色导演。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71年,若松孝二便与足立正生合作,在日本左翼学生浪潮中联手推出了纪录片《赤军-PFLP.世界战争宣言》。数年后,足立正生更加入左翼学生激进组织“日本赤军”,后成为其重要成员,若松为此曾遭警方搜查,电影事业也屡受阻挠。这也许是一个左翼导演转入情色片领域不得已的苦衷?
  不过,“情色”一词,好像很容易和“红色”、“恐怖组织”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意大利1980年代制作过一部当时引起轰动,现在看来却全然平常的情色影片《肉体的恶魔》,单是看这个片名叫人血脉喷张。这部借着意大利“红色旅”说事的影片,遮遮掩掩的态度让很多不明其究的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影片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在一场法庭审判的当口,一对犯人情侣(毫无疑问,是政治犯)趁着法庭上的混乱旁若无人地做爱,当警察要带走他们时,因性饥渴而非政治激进的女主角喊道:让他们做完!可以想见,青春的情欲若引发革命的高潮,会是多么激烈。
  事实上,在日本赤军运动及70年代小范围席卷啦界的红色恐怖运动中,的确充斥着大量的女性(也多是大学生、知识分子),她们充当的角色非常有趣,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常作为男性成员的情妇或者妻子,为党和组织生儿育女。
  日本赤军运动肇始于风起云涌的1960年代,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有:1960年6月15日lO万人游行抗议“日美安保条约”,1966年7月日本东京郊区的三里?一带爆发当地农民反抗为修建成田机场强占耕地的活动(这个事件还成就了日本电影史上不朽的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和他的经典作品“三里琢系列”),1968年4月15日国税厅揭露日本大学20亿资金用途不明,等等。
  因此,若松以编年史手法记录了整个赤军运动的兴衰史。即便对日本赤军完全不了解的人,观看此片也没有障碍。影片前40分钟,在真实记录影像与搬演故事呈现之间来回切换,详细叙述了“联合赤军”兴起的历史背景。
  自然,若松着墨刻画最多的,是三支赤军之一的联合赤军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其时,赤军派的重要成员不是被捕就是迫于压力逃亡在外。留在国内组成联合赤军的这一批人,从首领到一般成员,并没有什么实力。更何况,联合赤军的首领森恒夫在后来走向了整肃革命队伍的极端,权力将他一步步吞噬。他口中所言发动一场“歼灭战”的目标,相当虚妄、荒唐。
  在影片中部,导演急转直下,用90多分钟的长度拍摄联合赤军的内部肃反运动,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封闭空间中革命“清洗”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压抑而绝望。联合赤军内部在首领森恒夫要求下,开展了无稽的“总结”(大陆观众熟悉的话语叫“批斗”),即反省革命意识,交待革命问题。苏联的肃反,“文革”中的迫害我们并不陌生,然而眼看着上纲上线毫无人性的侮辱批斗使得12名赤军成员遭到其他人盲目的虐杀依然使人感到极度恐惧。
  对此,森恒夫说,他们自己放弃了共产主义,仿佛他们的死只是自己脆弱的意志和摇摆的立场造成,不是因为同伴无情的殴打历史这种惊人的相似性,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人性的黑暗与恐怖如出一辙。
  电影中有一个场面很能说明问题。在森恒夫强硬殴打的命令下,一个成员抽泣、叫嚷着“我这是为了革命啊”挥拳向加藤能敬打去,而加藤满心欢喜带来参加革命的两个弟弟,也被迫哭喊着要求哥哥好好总结反省一面挥拳相向。革命,是必然正义的吗?这些年轻人从未想过,一个虚幻的理想号召着他们为之奋斗,他们以为自己是向着一个光明的自由的前景,事实上这个光明自由的前景不过是虚无。
  在遭虐杀的成员中,有几名女性成员,其中一位叫做远山美智子,是日本赤军后来的领导人重信房子的好朋友。这个女孩最初拒绝重信房子的邀请,后面终因抵御不住革命的美丽诱惑加入赤军,最终却因为美貌和自然的女性化被批斗致死。这一段影片相当精彩,虽然显得异常残酷。加藤能敬的两个弟弟,尤其是最小的加藤元久,经历了哥哥遭受虐待致死的非常痛苦后,居然没有逃跑而是坚持到最后(从此也可见森恒夫在这些人心中的地位多么牢固,以及这些人坚信“革命改造”的正确性),在浅间山庄顽抗警察,真是表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是时,国际上学运连连,日本国内由“日美安保条约”引发大规模的抗泌浪潮,大学学费上涨事件成为导火索,在这个背景下,上课已经成为奢侈,起来闹革命才是正经。彼时的中国,也在如火如荼地大搞“文化大革命”。日本年轻人认为“文化革命”没有意义,要搞,就搞真的暴力革命。所以,联合赤军也才会痴心梦想着一场了虚乌有的“歼灭战”。
  当时的日本左翼青年运动“心比天高”。日本赤 军提出的纲领和目的是,建立世界革命的根据地,实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打破对中国的反动包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一切革命的和正义的斗争。人们也普遍认为当时的日本赤军运动是伟大的60年代开端的左翼运动的一部分。但是,本片导演显然并不这样认为。日本赤军想要拯救的,其实还是当时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默许美国政府对日本本土的政治和军事侵占,令青年人感到愤怒和绝望。其实他们远不了解或者说拒绝接受的,是日本经济的腾飞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60年代以降的世界范围内的左翼运动浪潮,很像一首首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
  《联合赤军实录》一片在影像制作上,并不太考究甚至有些粗糙,演员的表演也生硬夸张,表演痕迹重,对当时历史场景的还原也近乎于无,一方面,这可能受制于影片制作经费的不足,据导演若松称,拍摄此片耗费了他以前拍电影赚来的钱。另一方面,若松也并不希望演员展现“演技”。
  然而,影片并不因其自身的“简陋”有所削弱。实际上,这部影片作常有力。若松使用面外音富含深意,原田芳雄苍老的声音很好的衬托了影片内容,仿佛亲历者在讲述一个过去很久又值得回味的故事,听得出满怀感情而毫不外露,克制隐忍自有动情之处。
  拍摄此片的若松孝二是不愿意轻易否定赤军运动的那一批人。尽管,他也认为赤军运动应该深深反思。这和当年那一批最开始支持赤军,在赤军倒掉后又迅速反戈的文化人、学者们很不一样。若松拒绝简单轻率地断言那些抛却安乐投奔忧患的年轻人的对错,也正是这部片子的价值所在。
  
  暴力:欲望的抒情
  
  州较《联合赤军实录》影像上的朴素和单一的线性结构以及冰冷的手术刀般的冷静镜头,2008年表现德国红军旅的历史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可以说非常好看且极具煽动性,完美地融合了商业和动作元素。
  无怪乎德国某杂志如此激烈地痛斥该片,“一个字,呸!康斯坦丁公司失控了,影片歇斯底里地过分阿谀‘红军旅’,任何刘这部糟糕电影的评述都是对其的过奖。”观众中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据称,影片初公映时,很多大学生抗议此片美化了德同的恐怖组织红军旅,另外有些大学生却看得如痴如醉。
  导演乌利?埃德尔(Uli Edel)其实相当克制,力所能及地希望借以客观视角呈现这段惨烈历史,只是提供一段影像故事使人们回忆或查证此段史实时有迹可循。这种聪明的做法――讨巧想要批判和颂扬红军旅所作所为的观众都可以找到对他们有利的画面和情节,同情者会发现影片中有大量对当时政府行为的批判,否定者会发现影片中红军旅暴力血腥的反人类恐怖主义的确令人发指――无疑是一种电影资本的投机行为,与若松孝二苦心孤诣的拍摄是完全不同的。
  换个角度,该片也另有深意。影片选择结束在著名的“德国之秋”,也就是红军旅第一代领导人的全部集体自杀。在自杀前,影片借巴德尔之口表述了红军旅的行动已经背离他们的初衷。
  实际上,红军旅的核心成员1972年至1977年一直在狱中服刑,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监狱外的红军旅进行的恐怖行动全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释放他们的领袖。在所有的恐怖措施失败后,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等人由于绝望而自杀,之后,红军旅的行动并未结束或者说,他们只剩下革命的行动而没有了革命的目的。
  他们革命的行动,看来也只有一种,就是采取恐怖活动,进行暴力破坏。暴力,是展示力量发泄欲望的有效武器,弗洛姆在《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一书中对此有极为精彩的论述。但是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暴力已然成为一种残酷却优美的抒情方式。比起诗歌和其他艺术来,这种抒情方式直接有效,极易造成轰动。很显然,晦涩难解、曲高和寡的艺术影响力远远不及借助现代发达传媒技术顷划间传播的恐怖事件。
  暴力如此重要,以致于缺少暴力,一个极端的恐怖组织既不显得极端,也不会让人恐怖。因此,在《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一片的开端,巴德尔和另外一名成员的对话很耐人寻味:
  “我以为我们不是要烧毁商场。”
  “只有这种强硬的行为才能让那群畜生知道,我们并没有被蒙骗!”
  “如果到时候商场里还有人怎么办?”
  “别像个娘们似的!”
  “那什么时候动手?”
  “想知道去头条新闻上找吧!”
  崔健有一句歌词,“红色已经把鲜血污染了,真不知血和心到底哪个是热的。”用来形容他们的情形,再合适不过。
  影片选择迈因霍夫和她两个可爱的女儿在海滨裸体浴场上晒太阳作为开场。这个过分美好的场景没有引起任何舒适的回应。迈因霍夫腼腆羞涩的一而在朋友派对上宣读针对伊朗极权皇室的抗议信上消失不见,激进的政治锋芒就此显露无遗。紧接着,出现在画面中的是严阵以待的警察和抗议巴列维夫妇访德的学生对峙,很快,对峙变成了械斗。一名学生遭到枪杀。
  不久,无政府主义者鲁迪?杜切克在一次号召大家起来抵制美国轰炸越南的大会后,被一名愤怒的声称忍受不了任何共产党的青年枪击,更为愤怒的广大学生自发组织了联盟式游行,包围了德国右翼的重要媒体施普林格出版公司,他们焚烧了载满图书报纸的货车,投掷石头,在一片火海中,一个光着膀子的长发青年痛苦地高喊:广岛!越南!德累斯顿!这个镜头令人感动,那时候的青年对充斥苦难和不公的同际形势如此感同身受。
  然后,美军枪毙越共,格瓦拉遭捕杀,马丁?路德?金被枪杀,罗伯特?肯尼迪被刺杀,尼克松任职37届美国总统,苏联入侵布拉格,巴黎五月风暴,西柏林重整政治等一系列60年代末激荡人心的政治事件的纪录影像被有力地剪辑呈现。一切都表明德国红军旅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当然,这种手法是惯常的,《联合赤军实录》也采用了这样的剪辑。
  影片展示了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所发动的“城市游击战”,即“出于政治目的,用非传统的武装手段对政府、大企业以及外国帝国主义者进行打击”,他们一边抢银行以获得活动经费,一边炸弹袭击德国警察局,美国军事基地等等。
  1977年,红军旅的恐怖活动达到了顶峰,在以Brigitte Mohnhaupl为首的第二代核心的领导下,企图通过劫持人质来迫使当局释放被捕成员。政府拒绝让步使得红军旅陷入了疯狂,一系列的绑架暗杀活动导致德国出现空前的社会危机。
  1978年,德国几位著名导演如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埃德加?莱茨等人制作了一部纪录影片集《德国之秋》用以反思,法斯宾德在1979年还拍摄了《第三代》,在片中法斯宾德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红军旅还有所谓的理想主义,第三代则不再有目标,不再有乌托邦,第三代不会为了在已遭破坏的地方放置物品而投掷炸弹,他们纯粹只投炸弹。这些不怀任何理由,任何动机,绝望,乌托邦的人是很容易受人利用的――这就是我拍此片的意念
  相比之下,乌利?埃德尔的影片缺少一种明硅的德国政治影片的气质。这也许是影片甫一问世即引起舆论争议的原因所在。当然,深谙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的乌利?埃德尔(此前他完成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凯撒大帝》)第一次接触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就能够交出这样的电影作品,已属难得。
  在影片中,乌利?埃德尔详细展示了对巴德尔一伙漫长而终无结果的审判和无休无止的辩论。该片的原著作者斯蒂芬?奥斯特(Stefan Aust)曾说,“人们始终热衷于解读‘红军旅’,因为他们既是恐怖分子,也是那个年代的革命英雄。虽然他们用非常残酷的手段来挑战这个十分残酷的国家,然而他们的出发点却是理想主义的,极具迷惑力。”
  影片中红军旅第一代领导人的集体自杀(据说,实际上他们是遭到了西德政府的秘密处决),似乎象征了60年代的理想主义之不可审判。斯蒂芬?奥斯特意味深长的说,“实际上,他们是战后德国来自内部的唯一危机。”
  影片中,前联邦德国刑侦局局长Horsl Herold如此同答一个属下的疑问。该属下迷茫地问道,“我问自己,为什么外面总是有新的恐怖组织出现?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布鲁诺答道:“一个虚构的幻想。”他的意思,是不是指乌托邦?这个词汇,像一把刀子,捅进历史的身躯,留下未来的遗体。
  仔细看来,历史上激进青年的暴力行动几乎都和愤怒有关。不可遏制的怒火引发了革命,革命暴力又造成大量无谓的牺牲。而愤怒之上,还是愤怒;革命之下,只有亡魂。

相关热词搜索:愤怒 革命 愤怒之上,革命之下 愤怒之上手机在线观看 在愤怒之上被遗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