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剧的发展与创新|浅谈企业创新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锡剧是流行于江南的地方戏曲,它最初发源于今常州、无锡一带,后来一批艺术家到上海来演出。解放初,江苏为了加强文化建设,动员在上海的锡剧艺术家回归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并组建了相应的剧团,由于当时苏南行政公署设在无锡,因此遂将这一代表苏南地区的最大剧种(当时还有苏剧、丹阳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等)定名为锡剧。
  被人称誉为“太湖红梅”的锡剧,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三个新兴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之首,公称为“锡老大”。因其产生与流行区域均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各级政府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建国以来锡剧走过了一段令人注目称颂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剧目,例如:《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红楼夜审》、《红花曲》、《红色的种子》、《孟丽君》、《玉蜻蜓》、《寻儿记》、《三夫人》、《海岛女民兵》……也涌现出了:姚澄、王兰英、沈佩华、梅兰珍、杨企雯、王彬彬、王汉清、吴雅童、刘洪儒、倪同芳、吴小英、王建伟、俞介君、郑桦、徐澄宇、孙中、钱惠荣、许应、田夫等一大批颇有艺术成就和影响的艺术家。
  然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现代传媒手段呈现多元化,对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锡剧犹如在风急浪涌的太湖之中的一叶小舟在风雨中飘摇,有惊愕!有感叹!有焦虑!也有呼喊!
  首先,从城市剧场退至农村广场。 从农村广场撂地演出而发展起来的锡剧,从剧场退至广场,从城市退至农村是倒退称还是回归?该叫好还是痛惜?这个倒退或叫回归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着剧团与剧场分配关系问题、剧团与剧场管理体制是否合理问题……但城市的锡剧观众在流失或者叫消失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仅拿江苏省锡剧团为例,如果不是参加什么会(调)演或者什么纪念演出,在南京这么个大都市几乎看不到他们的演出踪影。而听到的是到什么县的庙会,什么节场的演出,说白了就是到农村的广场演出。
  城市的锡剧观众流失和老化是剧团演出从城市退至农村的一个根本原因。这当然和剧团演出形式陈旧老套、单调,演出技艺水准不高是密不可分的。与城市观众,特别是与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改变的矛盾有着直接关联。
  其次,演出攻关和推票制度成为剧团演职人员的第二职业。
  在常州、无锡、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剧团靠正常的剧场售票来维持演出已根本不可能。这样演出推票攻关成为了演职员的第二职业。他们既有动力和喜悦,也存在压力和无奈。
  说动力:就是推销出去一张票,可获得票值的40%-50%,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故而演职员们调动一切正常与不正常的社会关系,绞尽脑汁去推销戏票而得到的可观回报便是喜悦。据笔者在几个县剧团调查了解到,能靠推销戏票赢利者人数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望票兴叹。
  说压力:一些剧团领导为保证剧团的正常收入,将演职员每月工资的差额部分让演职员联系包场和推销戏票收入来自行解决。其中推票之戏外戏异常精彩,不去深入了解是很难想象。亦给个别有钱有势之人有机可乘。一些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各种交易随之而生,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团结也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若长此下去,演职员们能有多少精力去花在专业训练及素质的提高上。
  再次,外来和尚好念经,剧种主体意识在逐步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名目繁多的各类会(调)演与评奖活动每年多次举行,参与意识和获奖意识在剧团中异常强化。主管领导利用会演获奖来搞自己的政绩工程也是一件不争的事实。故而为一出会演剧目的经费投入,一般是地方财政对剧团全年拨款的一倍或多倍。为获奖各种攻关手段屡屡翻新。戏外之戏精彩,圈内人士一片叹息与无奈。
  太湖梅花,何日重绽放?
  我认为,当前谈锡剧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剧目的创新。正如在上海社科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SMG综艺部、江苏省锡剧团联合主办的“锡剧艺术与吴文化传承研讨会”会上提到的,现在戏曲界的剧目,许多题材实在太老,都是前辈演过的,后人想超越很难。这讲得非常对,现在戏曲演员并不知道观众要看什么戏,而是凭自己喜好,或看人家演了什么,便自己也想演,根本不顾及市场需求和剧种特色,演一个废一个,保留下来成为经典的极少。所以当前创作的剧目,一定要符合时代、观众的需求,即使是古装剧,也要找到与当代观众能沟通的内在思想精神,这方面,只有尚长荣等少数艺术家做得比较好。另一方面,我认为谈锡剧的传承,应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高度,即在大长三角经济区域的大背景下,促进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的融汇、发展,建设一种大长三角地域新的区域文化。
  目前,由于经济为纽带而形成的语言的急剧交融,从而为戏剧文化的融汇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因而,能否提出在现存的四个滩簧戏剧种锡剧、沪剧、甬剧、姚剧之间“打通”,逐渐融汇发展成一个大剧种?第一步,可以几个剧种演员在同一剧目中合演,逐步在舞台语言、唱腔上打通,吸收各剧种之长。第二步,能创造一个新剧种。因为交通发展了,方言将渐渐淡化,因此,小剧种生存就难,而且方言太浓的剧种,即使农村的年轻观众也会嫌它太土,不利于剧种的发展。前些年,常州文化局长打算引进甬剧《典妻》去演出,但因语言障碍未能成功。而常州地区的锡剧,也因方言味太浓,与“省锡”相比,更觉很“土”。地方戏曲要传承发展,在当前城市化加快的特殊背景下,过分强调“泥土味”恐怕不行,那就只好“文物化”了。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上海艺术研究所、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和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进入新世纪以来就长三角滩簧戏生存发展进行了二次学术研讨会。今年底将在上海市举行第三次长三角滩簧戏学术研讨会。笔者对锡剧的前途充满信心。因为:它毕竟是生长活跃在江苏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厚实的经济基础;至今仍然有一大批关心和喜爱锡剧的观众(清唱组的活跃兴盛是最好的例证);几十年来,党确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艺术成就和影响的各类锡剧人才,且剧种生长在吴语地区文化底蕴厚实的江南水乡……但锡剧工作者仍然面临新的转折和严峻的考验。剧种至今语言不统一,行当不明确,表演技艺缺乏功力。音乐唱腔的风格化、多样化和流派化的革新和完善等,都是剧种发展不容回避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锡剧艺术将在考验中赢得新的转机和无限生机。太湖红梅一定会重放光彩。

相关热词搜索:锡剧 浅谈 创新 浅谈锡剧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锡剧声腔的变革和发展 浅析锡剧的改革与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