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在农业中的发展] 中西方农业民俗差异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生产的丰富知识与技能,以其土风乡俗的朴素特点,传袭了几千年,甚至更久。 民俗学是研究民俗、民风、民情的一门科学,是一种民间文化。我国当代的民风、民情,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情融为一体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所阐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俗;农业民俗;古代农业管理;现代和谐农业
  
  1 “农业民俗”观念的由来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受和传承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中国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是经过了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后进入农耕时代,在原始的采集古俗中采集的经验使人们对野生的食物倍加重视,才找到这些植物繁殖生长的条件和方法,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农业。但是原始农业常常受到风的伤害,因此原来在山林间从事采集和狩猎的人采用焚烧枯草和林木的方法,在烧过的土地上播种,这便是最早的刀耕火种习俗,刀耕火种的古俗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所遗留,这是对土地加工管理的最早形式。在民间有农民对土地的观念和对”土地神”的迷信对水利的观念和其余是对“龙王爷”的迷信;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虫灾、旱灾和水灾乞求的迷信。这些迷信都与物质生产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些活动中也有了关于农业的民歌
  2 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生产的丰富知识与技能,以其土风乡俗的朴素特点,传袭了几千年,甚至更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观察,我国农业村落在生产习俗上的保守性十分严重,那种对千年如一的古老工具的使用与作业方法上的习惯,已经构成我国民间经济发展变革的巨大障碍。因此,对千姿百态的农业村生产习俗的调查研究,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的发展中农业工具的创造和发展是农业生产习俗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原始阶段,即双手加简单工具生产阶段,这时的工具只有一根木棒,或只有尖叉,用它抛出土坑,再放种子,用手培土。第二阶段是使用原始复合工具,即原始锄类工具的出现,木棒一端固定有石质、骨质的?比较完善。第三阶段是木与金属的复合工具,这便是锄、锹、镰,致使此农业进入了比较先进的时代;第四阶段才进入半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的逐渐发展使一些村落经济也得到发展、繁荣,使他向乡、镇发展,或成为邻近乡、镇、城市的可靠经济支柱,于是使这些农业发达的村落很快包围了城市,一方面接受先进的城市文化,一方面又以自己的传承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城镇。
  3 中国古代的农业管理经济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 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从古至今国家的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古代农业的发展是因为:
  3.1 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3.2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 3 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3.4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促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有:
  3.4.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4.2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教材所讲到的商鞅变法中规定“农民耕田织帛产量高的,免除徭役”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的强大!除此外还有北魏实行“均田制”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分给农民一定土地,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4.3 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清朝设置专门负责治理黄河兴建水利项目的“河道总督”一职,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4.4 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这些也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
  3.4.5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3.4.6 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3.4.7 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3.4.8 文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4 农业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在如下几个方面:
  4.1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如汉代耧车、“代田法”、“区田法”等的出现体现我们当时的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4.2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4.3 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
  4.4 水利大面积兴修;
  4.5 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4.6 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
  4.7 农产品商品化;
  4.8 形成一些特色经济区域。如明清农业生产中的茶、桑、棉花等经济作物,成为一些地区农民的专业经营,出现了专业化区域;
  4.9 农学著作的问世。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现了汉代《?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有“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等伟大贡献、优点。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4.9.1 农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太大。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4.9.2 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
  4.9.3 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这一点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我们都可以看的很明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当下农业的现状
  在当今的发展中农业依然是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国家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放在首位,关于农业的建设日趋完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的任务之中,又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为中国农业的产业化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服饰力度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家对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为各地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的制度的促进下,一些地区以做大作强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化龙头水平发展迅速。龙头企业不断的完善制度,重视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随着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日趋完善,农户参与度明显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其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强。
  在我国农业聚集地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提高农业的产业服务业也越来越完善,一是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迅速,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支点。二是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贯通,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改变了农民生产大起大落的现状。三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服务站,加快了农业科技研成果化的速度,提高了科技支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5.1 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要用长远、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深刻的认识农业产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位置,这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全面认识农业产业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作用。通过建立以产权为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有利于大力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域。三是深刻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
  5.2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项目支持。把龙头企业纳入土地改造的规划与建设中,建立国家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设立国家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资助项目。
  5.3 项目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应在积极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加重视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
  5.4 强化城市-城镇-农村的产业链接关系。一是根据城、城镇与农村的不同特质和比较优势,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工业向工业区集中的同时,建立相待集中区,形成农业和农村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二是建立分布在城市和城镇、农村建立城乡产业垂直一体化。
  5.5 以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为中心引进一些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一些政策。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财政途径集中积累农业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导向性制度安排,吸引时尚上的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的建设。
  5.6 提高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转换力度,设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围绕该两瓶中喂猪加大对设立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开发的投入;建立农业信息共享网络,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
  5.7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素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理念、管理技能、法制意识等综合素质提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农民实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对新鲜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的接收与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以人为本,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迎到农民的科技服务指导,言传身教,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造就一批适应市场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
  
  参考文献
  [1]《民间文学教成》 刘守华 2002年2月第一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 1998年12月第一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3]《经济研究》2007年第85期

相关热词搜索:民俗 农业 发展 民俗在农业中的发展 农业民俗 农业生产民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