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传媒视觉文化的思考]视觉与艺术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我们已步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消费的时代。视觉元素是如此广泛,深刻地融入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在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当代大众文化中,一切都呈现出向视觉化汇聚的趋势。但我们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视觉大餐的同时,我们的视觉感受力也呈现迟钝趋势。
  【关键词】传媒;视觉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一、传媒视觉充斥现代生活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些小孩子在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便会对电视广告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凡一段广告开始,大部分孩子都会停下正玩得起劲的活动,眼睛紧紧盯住荧屏,直到广告结束,目光才自动移开。成人一天的日常行为更为明晰地发现视觉符号是怎样结构并解构着我们的生活。早晨,当你睁开眼睛,你一天的视觉之旅就此开始了。上班路上,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硕大无比的广告牌和车厢上流动的图画……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你再度进入一个在数码技术支持下的世界。下班回家,有晚报和各类休闲杂志,你可能还会习惯性一摁遥控器,跳动的影像立即布满了你的视线,不知不觉伴随你度过整个夜晚。以上种种,基本构成我们视觉消费无所不包的一天。正如英国学者钱伯斯的描述:“我们每天穿梭在广告和报纸,摄影和杂志,电影和电视的视觉世界中……各种形象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断地从电影、时装、杂志、广告和电视中选择形象。它们代表了现实,并成为现实,成为经验的符号和自我的符号。”①
  视觉元素是如此广泛、深刻地融入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至于在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当代大众文化中,一切都呈现出向视觉化汇聚的趋势。诸如被称为当代城市图腾的新式建筑正不断成为轮廓、光影、色彩的方程;流行音乐呈MTV一统天下之势,艺术摄影风行一时,婚纱照尤为方兴未艾并成为新的婚姻习俗……人们深陷在图像符号的海洋里习焉不察。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们对于视觉感官的追求变得像今天这样热衷?
  二、促成视觉消费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中视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超过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来把握的。也许正因为视觉本身所具有的这种优越性,因此视觉或形象在各个文化中不但具有发生学上的优先性,而且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消费文化的兴起体现出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当代生活中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必须强调视觉成分。其一,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包括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了。”②贝尔对此的分析是极为中肯,颇有见地的。在日益庞大的媒介产业中,视觉媒介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从视觉符号生产领域的广告、影像、平面设计、电脑、建筑等到其生产主体广告人、设计师、电影、媒介策划、电视人等等,已然形成一个重要的“新中产阶级”或曰“新文化中介人”,这些人的职业经历与公共领域和公共形象有关,因此他们在个人追求特征、表征、外观和新体验的同时,也在传播这种生活和消费理念。
  当然我们还应该说,促成今天视觉消费背后更本质的因素还包括经济水平的增长,生活整体消费的丰富,教育大面积普及,民主程度逐步提高以及艺术的普遍泛化等等。
  三、传媒视觉化的倾向
  生活在这样一个纯粹形象的世界,被充斥拥挤的符号所包围,我们的生活是否真的就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合乎时尚而且的确充满活力呢?最为明显和突出的表征是,对视觉追求的不断升级已经在电影、电视等影像媒介中展现得一览无遗。为了刺激并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有关性、暴力等图像内容无处不见,镜头表现之血腥与赤裸越来越肆无忌惮。而我国的媒介市场并非合理地间隔为儿童与成人两个间域,如果说成人尚具有某种程度的抵抗和消解能力,那么对于非成年观众,电视则可能造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同质化”。视觉文化的流行将会对价值的传播带来很大的冲击。受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了。对于那些不够视觉冲击力或者说不够刺激的图像变得越来越无动于衷,同时对那些具有超强冲击力和强烈刺激性的图像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盲目的依赖感。
  不仅如此,对视觉的过分关注也导致了成人世界重形象而轻思维的趋势。这一点在对于电视的收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愈益追求生动新鲜的,愉悦或富于刺激性的图像效果,图像效果越强烈,观众便越容易被牵扯着鼻子走,这种唯视觉马首是瞻的倾向是引发当代艺术走向泛视觉化的诱因之一,人们的艺术欣赏完全变成了纯粹的“观看”行为。由于各种艺术符号代码都被翻转为视觉符号代码,在人的视觉经验从广度到性质大大丰富起来的同时,逼真而清晰的画面也挤掉了想象力和感觉能力,从而带来了艺术感受力的钝化。在各式符号的拼接与组合中,人们更多的依靠感觉而非理性思维去理解和把握世界,因此逻辑思维力的下滑和理性思考习惯的弱化可能正逐步演变为当代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对视觉形象的追逐还导致了人们一定程度上对于技术的过分依赖和自身创造力的萎缩。从美学角度来说,形象的塑造本身是服从于主体原则即人的原则的,因此形象是按照人的能力和条件来塑造的。然而,由于当代视觉形象的表现越来越有赖于技术手段和媒介,形象的生产便逐渐脱离了人的尺度而自行生产,创造性活动让位于机械化组合与复制,人性也逐步被物性所取代。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已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的动力学过程,相反是从形象到主体的倒读。
  四、分析与对策
  图像比文字和声音更直观和鲜明,因此视觉文化的盛行导致人们对信息的攫取往往过度依赖于视觉图像。在这种由理性解读转变为感性解读的过程中,电视媒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视的普及带来了视觉文化的普及,进而对大众在视觉图像背后的理性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电视媒介的筛选和把关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媒介要选取那些对受众有益,能够对他们消费产生正确引导的视觉内容。这其中不仅要求我们的电视工作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求我们的电视播出机构,要以受众利益为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作节目,而不仅仅从自身的经济效益考虑。
  电视媒介通过视觉传播图像并不应该是简单的过程,而应该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图像信息,并逐步提升受众的理解水平,应该使受众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应该帮助受众在意见形成之前权衡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电视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众多的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中发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并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视觉图像方式进行表达。
  结论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形象从来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翅膀和自身感官的延伸,它满足了人们眼睛的直接视觉快感,令人感到由衷的愉悦。然而,当我们完全依赖形象来感知,理解并最终确认这个世界,当我们越来越无法摆脱依靠感官功能来与无限丰富的宇宙和时空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时候,人类未来的发现之旅又该如何延续呢?而对媒介视觉化的必然趋势,也许无需过度的忧心忡忡,但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反思、警醒与省悟大概也并非是杞人之虑。
  
  注释
  ①转引自《文化研究》第一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2]MEDIA传媒,2006年10月,总第90期
  (责任编辑:李先超)
  收稿日期:2011-8-2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视觉 思考 浅谈对传媒视觉文化的思考 关于文化自信的论文 文化自信的理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