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疯狂梦想家_为电影而疯狂的梦想家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新德国电影灵魂人物赫尔措格,无疑是电影史上最富于空想、争议最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以坚决的叛逆者姿态出现在世界影坛。他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狂热分子,也是世界影坛上地道的特立独行者。可以说赫尔措格对新德国电影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深远的。
  【关键词】电影;疯狂;梦想家;赫尔措格
  【中途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新德国电影灵魂人物赫尔措格,无疑是电影史上最富于空想、争议最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以坚决的叛逆者姿态出现在世界影坛。正如电影评论界所说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新德国电影是一个人,赫尔措格则是这个人的意志。从这个比喻中我们不难看出,赫尔措格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和接近迷狂的偏执。他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狂热分子,也是世界影坛上地道的特立独行者。可以说赫尔措格对新德国电影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深远的。在“新德国电影”四杰中,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不仅集合了文德斯的诗意、施隆多夫的典雅和法斯宾德的疯狂,尤其对电影的执着和狂迷,无人能及。正如赫尔措格自己所说:“我的影片是由于异常强烈的迷恋而产生的,而且我知道,我看见了人们尚未看到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正是他这种“异常强烈的迷恋” 既指向了电影本身,也指向了那些具有狂想症侯的戏剧性事件。最终,他痴迷于用影像来表达这种痛苦而又沉寂的存在。同样也是由于他的这种强烈的迷恋,甚至使他成为了道德虚无主义者,但在赫尔措格来说却是为电影可以不顾一切,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影狂人。他的电影创作已变成一种生命激情与理想,几乎在每部片子的背后,都孕育了一个比电影本身还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一、个人经历的错综复杂
  赫尔措格1942年出生于德国巴戈利亚的一个偏僻的村庄。15岁写出第一个电影剧本,到慕尼黑上高中时,以在钢厂打工的收入拍摄短片。并用偷来的35mm摄影机来完成他第一批电影。如《赫拉克勒斯》(1962年),以及《沙中游戏》(1964年),《最后的文字》(1966年)。并且因为《生命的标志》(1968年)一片的剧作,获得了卡尔•梅育奖。他青少年时期酷爱旅行,遍布英国、希腊、墨西哥、苏丹等地,丰富的旅行经历为他的电影带来独特的景观色彩,也不觉的影响着他的拍片方式。60年代以后年轻的德国导演们纷纷以各种方式对社会、现实或政治进行探讨时,他却总是远远跑开,到人迹罕至、陌生、遥远的异乡拍摄电影,如:《生活的标志》(1968)在希腊,《新创世纪》(1971)在撒哈拉,《天谴》(1972)在秘鲁和巴西,《绿蚁安睡的大地》(1984)在澳洲土著区,《绿色眼镜蛇》(1987)在非洲……从某种意义上看,旅行与电影都具有“梦游”的特质,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电影外,游牧四方的天性,都使赫尔措格走遍天涯。当然,最终能使他抛弃人群,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成为追随奇迹部落中的幸存者的,绝不仅仅是好游。他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影片中刻画身处边缘和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探寻人类根本的生存及沟通的问题。赫尔措格的世界永远充斥着对适应社会有障碍的人,既有对环境的压抑、人性的愤怒的表现,又有尊严的维护、追求真理的高贵情操。他们的外形也许扭曲可鄙,但在赫尔措格的镜头下,他们却总能表现出提升的挣扎和无奈的悲哀。
  二、一个“梦游”的狂想家和创作家
  1967年,赫尔措格完成了它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生活的标志》,表现了环境怎样使人进入癫狂状态的主题。如赫尔措格自己所说,他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事物中出现裂缝的地方。
  正是这样的偏好,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也可见一斑。1973年赫尔措格创作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一部讲述中世纪一名神父和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驱使着大量的印地安奴隶,带着家眷和沉重的大炮,艰难地翻越安第斯山,企图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艾度华度”的故事。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表现人与自然相处时显示出的人的弱小、无力,以及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的野性。并通过中景镜头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痛苦、挣扎、疯狂、抑郁等。整部影片立足于描写一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在现实面前惨败的理想主义,但正是这种到最后一刻仍坚持自己信念的理想主义表现出强烈的震撼力,具有强烈的狂想和放纵的思想感情。
  1974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这部被评论界称为“最有力量和风格最为统一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小就被关在地窖里,直至16岁,未受过一点教育和最起码的交际常识的神秘弃儿。而后又被关在监狱里,但在几年后他不仅学会了基本社交礼仪,还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但这个弃儿在度过了一段基本还算正常的日子后又被人神秘的杀害了,他的生命成了一个难以解答的谜语。最后,赫尔措格以嘲讽的笔调向观众解释了这个弃儿卡帕斯之谜――经解剖他的大脑和肝脏异于常人。这部影片同样沿袭了赫尔措格对疯癫的特殊爱好。癫狂作为一系列边缘化特征的代表,得到赫尔措格细致入微的表现。他往往将貌似正常的人物逐渐的驱入狂野之神的领地,疯狂而又炙热的气氛往往使周围的人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眼看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同时他也运用了大量的定机位静止镜头来描述那种凝滞的眼中的热烈,大量的近特写人物镜头,勾勒出赫尔措格喜爱的角色所具有的沉默寡言的个性和掩盖不了的丰富多变同时又坚忍不拔的内心世界。用赫尔措格自己的话说,他往往善于挖掘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以及人类异常的行为,并将这些以一种非正常化、非理性的形式展现出来。
  1981年赫尔措格拍摄了赢得戛纳大奖的作品《陆上行舟》,被称为是一部“反自然规律、反重力”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幻想家菲茨卡拉尔多,为了在热带丛林里建造一座歌剧院,不惜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要将一条大轮船搬过山岭。这个菲茨卡拉尔多是赫尔措格所有电影主角的变身,更是赫尔措格本人的变身。与其说赫尔措格有非同寻常的艺术追求,不如说他骄纵自我。表面看来,他痴迷于那些极端环境下的、身心异常的人,其实,他的镜头一直冥顽地对着自己。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的梦想的电影,将电影与生活奇妙地融为一体。同时这部影片也体现了赫尔措格电影一贯的基本特征:疯狂迷恋性的人物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影片中精妙的记录了亚马逊丛林的奇景,并在雄奇壮丽的亚马逊丛林景观的衬托下表现那些偏执、壮志满怀、狂热追求理想的人。所以,赫尔措格关注那些狂热、孤独的梦想者,塑造的都是超越现实的人物,这些人物如同他自己的影子。赫尔措格曾说:“我常执迷于英雄的形象,也就是超越自身的限制,打破社会的桎梏,凭借着梦想与努力,获取人类的尊严。”同时,在这部影片中赫尔措格全部以实景拍摄,并且坚持不用塑胶模型,不借助任何电影特技。让真实的大船翻越真实的山脊。赫尔措格用这种近乎疯狂的拍摄方法一方面为电影带来强烈的质感和丰富的细节,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真实。尽管拍摄中困难重重,赫尔措格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哪怕这个梦在旁人看来是海市蜃楼,但他依旧迎难而上。
  总之,赫尔措格,这位伟大而又疯狂的电影追梦者和电影创作者,他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人性的挣扎、扭曲、叛逆、与奋斗……,同时又热衷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边缘与孤独灵性,他的作品如同浪漫的古典音乐,为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谱写了一首清新之歌。
  
  参考文献
  [1]郑亚玲 胡滨 《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
  [2]虞吉 《德国电影经典》,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现代文明的被看者――赫尔措格及其〈不可征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1月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07-28)

相关热词搜索:梦想家 疯狂 电影 为电影而疯狂的梦想家 电影梦想家 电影大梦想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