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与当代世界] 当代世界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进程中,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中印崛起”日渐成为世界热门话题,未来的中印两国也会越来越多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不仅如此,中印文化都是尚待发扬光大的文化,应当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印文化是基本“同质”的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并存的当代,对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一个恰当定位就是,两种文化都是多元的文化,或称复合型文化。就如中华文化一样,印度文化既是当今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但其本身这一元中,实又包含着“多元”。
  从历史传统上看,以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明显;但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印文化之间,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罗列出如下几点:一、在认知方面,西方重唯理、思辨,中印重经验、直觉;西方着眼当下,重视微观的细节分析,中印着眼长远,重宏观的整体综合。二、在人际社会关系上,西方强调竞争、功利、能力,中印重视伦理、道德、精神。三、在自我评价方面,西方强调张扬个性,推销自我,而中印传统文化都特别强调“修身”、“反省”。
  从以上诸方面看,中印文化有一种“同质文化”(或称“同性文化”)的性质。一般而论,同性文明能够产生一种同心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容易接受甚至吸收对方的文化产品,也更能理解和包容对方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比较容易沟通与交流。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所述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
  
  中印文化产品处于“逆差”状态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竞争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这种竞争是在“信息的自由传播”中进行的;二是文化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印两国文化的处境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与欧美相比,中国和印度在综合国力对比上将长期处于相对弱势,从“好莱坞大片”到“肯德基”、“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充斥中印市场,我们断难否定在“文化产品”项目上,与美国相比较,中印两国均处于“逆差”状态。
  目前,或者是由于语言交流的困难,或者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中印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大大受限。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对于中印文化的偏见,许多文化信息是基于错误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在目前的世界上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有直接的关联。
  中国和印度不仅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反殖民反压迫的共同经历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保存与复兴,从而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虽然从总体上说,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综合国力的长期弱势,中印文化的优势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充分地张扬,但是如今的世界太多地采用军事、经济强势压制对方的硬实力来说话,造成了许多的“远人不服”,这就需要大国展示制度上、文化上、政策上的优越性或道德性,用具有吸引性的软实力使各国“既来之,则安之”。可以说,当今这个冲突不断的世界正渴望着中印文明提供解决方案。
  
  中印两国可为世界提供文明对话与和谐共处的文化良方
  
  自“9?11”事件后,美国及其“反恐盟友”惊奇地发现,他们陷入了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其引以为自豪的船坚炮利不能有效地应对恐怖分子的挑战,其“文明冲突论”又显现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在这种困境中,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以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试图从中国的“和谐社会”和“世界大同”,印度的“整体主义”和“非暴力主义”中寻求答案。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如果当今世界以目前这种政治局面来维系,那么未来不仅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军事冲突,在经济上也只能出现强者愈强、贫者愈贫的局面。这不是整体人类追求的发展模式。
  中国和印度文化传统使得我们对多样性和矛盾特别宽容。这种宽容不仅让我们建立起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大家庭”,而且让我们更能理解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不同”,让我们明白有些不同是自然和历史形成的,而有些不同则是不平等、不公正的结果。在历史上,儒家文化要求温、良、恭、俭、让,按照社会等级和礼仪来划分自己的物质利益,既不与世无争,也不依仗暴力。印度文明中有许多因素主张对人性欲望进行适度地克制,仁慈友爱,远远脱离恶的人性,表现出较弱的竞争精神,但无疑是人类文化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印两国文化与充满了野心、欲望、贪婪和嗜杀好斗性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虽然以力量(甚至暴力)为标志的“丛林法则”在近代使中印两国深受殖民半殖民之苦,但我们都深信,那种充满竞争性、企图以力量主宰天下的文明早晚是要被人类抛弃的。今天的世界需要选择了一条符合人性的中间道路,一种中庸的、不走极端的文化。中印文化正是这样一种中间类型的文化。
  中印文化在决定人类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应当有独到的贡献。圣雄甘地教导我们,地球有能力养育我们,但供养不了我们的贪婪!儒家文化的“已欲立而立人”就是当今世界的双赢精神和共同发展的精神。世界已经注意到中印经济势如破竹的增长,因为中国和印度希望的是世界共同走向富裕道路,面对人口的压力和资源的紧张,中国和印度必须抛弃“以化石燃料为基础、小汽车为中心、一次性产品泛滥”的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为两国广大人口探索一个从低产值走向高产值,从农业、制造业走向创新科技的新模式。而在此过程中,中印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环境”的文化必须扮演引导的力量。
  
  批判“中印文化竞争说”和“文明冲突论”
  
  自印度于1947年独立和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特别是随着中印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先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中印两国的比较,从来没有局限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和国防外交上,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是中印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的新印度,和解放战争后的新中国,由于没有建立起双方均认可的话语体系,陷入了西方范式,先是深受“地缘政治”理论之苦,后又陷入“地缘经济”的迷雾。一些受西方范式影响的中印学者,也不自觉地认为本国的发展也许是要以邻国的弱势为前提,印度传统的“强大的邻国是最大威胁”理论和中国传统中的“远交近攻”策略,均从“地缘”理论找到了支持。时至今日,“地缘”理论仍在中印学者的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影响。西方范式下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印两国均有着消极的影响,对此中印两国学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批判。虽然中国的“血缘文化”和印度的“信缘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于相互理解,但中印两国之间不断地寻找两种文化的相通之处,以更好地建立更熟悉和更欣赏对方的文化基础,仍有可能。
  
  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改革过时社会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印度文化,都吸附了大量的尘埃,形成了一些属于“糟粕”的东西,需要我们及时地加以批判和清理。
  有印度学者指出,现代印度吸收了西方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终级成果,即现代技术和以宪法条文所表述的自由世俗的法律构架。但是,在这个吸收的同时,印度却没有挑战超自然的文化权威和源于印度教唯心主义思想的神秘世界观。从孟加拉文艺复兴开始,印度的一切现代化设计,都是在一种独特的印度式的反启蒙方式下进行的,即将科学推理纳入建立在精神基础上的宇宙哲学,或纳入“吠陀”的认识论之中。因此,时至今日,我们都容易看到,在印度社会的各个层次,迷信和危害生命的伪科学大行其道,甚至于一些号称现代的、受过科学教育的、操英语的印度人,也将著名的宗教导师、瑜伽修行者的骗人把戏视为是“科学的”;将占星术、投胎再生、业报轮回和瓦尔那(种姓秩序)的观念,以现代物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语言证明是正确的。这些现象与对印度未来的描绘(世界办公室、知识社会)极不协调。
  至于中国,儒学的理想本身是要建立一个道德的世界。但是今天的中国,在社会却盛行一股追求物质和丛林文明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重温儒家文化,对于遏制日益膨胀的私欲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着极大的矫正作用。今天的中国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选择性目标,加深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学习世界各种文明的精华,特别是学习印度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多元现代性的道路,是中国人应当做的。
  
  建立一个有中印文化特色的新世界
  
  中国“以生活为导向”的文化具有关爱生命、关心现实、关注人间的特点,对日益“世俗化”、“入世化”的世界,可以提供不少借鉴,甚至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印度哲学的博大精深,印度宗教的多元世俗,印度文化的多彩宽容,也向世界提供了“多元的统一”的榜样。因此,一个有中印文化特色的新世界,应当是未来世界的一个上佳选择。在这方面,中印两国都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将大有作为。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与 中印 当代世界 中印文化与当代世界 中印文化 中印文化差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