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非互利合作的新纪元] 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盘点2006年的中国外交,非洲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亮点。中国政府虽未把这一年正式定为“非洲年”,但中非之间的外交互动却是接连不断。新年伊始,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是继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之后的第二个对外政策文件。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李肇星部长等今年相继访问非洲。中国党政高层如此密集地访问一个大陆,在中国外交史上,恐非多见。而11月3至5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则将“非洲年”推至高潮和顶峰。今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年份里,中国和非洲领导人齐聚一堂,进行集体对话,必将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北京峰会亮点多
  
  北京峰会不仅是中非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会议回顾了中非合作的历程,指明了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规划了今后三年中非务实合作的具体内容。这次峰会的亮点很多:
  第一,出席会议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多。非洲有53个主权国家,与我国保持外交关系的48个国家中,都派代表团参加了峰会,其中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率领的代表团多达42个。如此多的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同一会议,即使在非洲恐怕也难得一见。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对非洲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俄罗斯一家周刊评论说:“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几乎把非洲各国领导人都聚集在一起,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美国,都没有做到过”。
  第二,中国政府出台的对非政策措施力度大。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务实合作,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将出台八项重要措施,包括: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设立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援建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扩大非洲国家输华商品免税范围;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至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上述措施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是中非关系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所没有的。
  第三,中非双方确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中,中非双方郑重宣示,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想法,是年初中国政府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提出来的。一年来,通过中非领导人的深入交流,这一想法得到了非洲国家的一致赞同,因此在峰会上得到确认。这是继中国与欧盟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国首次与整个大陆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不仅为中非关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而且规划了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领域和具体措施,它们的实施,必将全面提升中非合作水平,使双方人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互利双赢话合作
  
  中国政府始终重视中非关系,把非洲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之一。由毛主席、周总理和非洲老一辈领导人奠定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更是呈现出全领域齐头并进的势头。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设立以来,中非间在政治、经贸、投资、文化、卫生、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政治上,中非领导人互访不断,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非洲领导人访华。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剧增至2005年近400亿美元,预计2006年可突破500亿美元;中国超额完成了上一次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期间作出的免除非洲债务和培训非洲各类人才的承诺;中国批准了10多个非洲国家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向非洲派出了数批维和部队和青年志愿者;中国对非投资从无到有,2005年底已达63亿美元。
  中非合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双赢关系。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援助数额比不上西方国家,但由于中国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非洲国家的意愿,使非洲国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而受到非洲国家的高度评价。日益增长的中非贸易不仅带动了非洲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收入,而且使非洲老百姓可以享受来自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不仅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带动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非能源开发合作,是国际上议论较多的话题之一。这一合作始于90年代中期,那时中国石油企业首次走进苏丹。至今,中国已与苏丹、安哥拉、尼日利亚、加蓬等10多个非洲产油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石油开发合作。2005年,中国从非洲地区进口原油3830万吨,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30%。中非石油合作,并非仅仅是中国投资开采和购买非洲石油,而是参与了非洲石油开采、加工和出口的整个产业链条。以中国―苏丹石油开发合作为例。10年前,苏丹是纯石油进口国。中国企业的进入,不但帮助苏丹开采了石油,而且帮助苏丹建立了石油提炼和化工企业。一年多以前,笔者曾随同我国领导人访问苏丹,参观过中国援建的炼油企业。在那里,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两国的合作。中国是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同非洲进行能源合作的。中国和非洲国家采取“股权换油源模式”,通过出资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发展农业、电力和通讯等产业来交换石油的勘探开发权。这种合作模式既可以使非洲国家直接将资源转化为发展项目,又可防范欧美金融炒家,实现非洲石油投资多元化发展。
  中国和非洲国家,正如国务委员唐家璇所说,是“全天候的好朋友,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中国的发展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中国殖民主义论”可以休矣
  
  近年来,中非关系却成为世界各个角落都在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西方,报刊、电视里充斥着对中非关系的各种各样的议论。在西方关注的眼光中, “中国殖民主义论”悄然兴起。这种论调宣称,中国与非洲国家搞关系是为了非洲的石油和资源,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冲击了非洲当地的工业,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破坏了非洲的自然环境,中国在帮助非洲的“腐败政权”等等,不一而足。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甚至说:“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50年前我们在非洲所做的。”
  对于一些不了解中非关系全貌的人来说,“中国殖民主义论”乍听起来似乎有一些道理,因而有一定欺骗性,在一些人中确实有一定市场。但稍具常识的人看来,此种论调是不经一驳的。正如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驳斥“中国殖民主义论”时的一句反问中,问得很好也很巧妙:“是谁在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鼓吹“中国殖民主义论”的,不外乎下列三种人:第一类是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及文人。他们过去根本瞧不起中国,更不把中非关系放在话下,对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增强的中非关系,感到恐慌,心生妒忌,企图用殖民主义论来挑拨中非关系,以图维护西方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利益。第二类是被台湾当局收买的非洲人。拿了人家的钱,自然要为人家说话。第三类是一些非洲国家的反对党。他们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拿政府的外交政策说事,对华关系便成为他们的便宜话柄。应该说,不论是上述哪类人,他们的人数并不多。除了第一类人是死心塌地的反华分子外,第二、三类人内心上并不一定反华,只不过是受人指使或出于政治斗争的一时之需。
  俗话说得好,鞋子是否合适,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中国是不是在搞殖民主义,只有非洲国家的政府和非洲人民最有发言权。峰会前后,非洲领导人纷纷站出来揭露“中国殖民主义论”的本质。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指出,非中合作是建立在传统友谊和互惠互利基础上的。他说:“有的国家只是拿走了我们的原料和自然资源,而没有留下价值,这才是‘殖民主义’。中国为赞比亚提供贷款,而且把自然资源的附加值留在赞比亚。竟然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殖民主义’,这让人很难理解。”非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也说:“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有疑虑,这正表明中非合作的正确性。”
  峰会举行前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网民都对中非关系赞扬有加。一位居住加拿大的名为约翰?内马的网民写道:“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在帮助非洲时眼睛不盯着别的东西?而中国是惟一一个真诚和无条件帮助非洲的国家。”另一位居住在美国阿肯色州的尼日利亚裔美国人写道:“作为尼日利亚裔美国人,我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兴趣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对非洲和未来几代非洲人来说,与中国结成伙伴关系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人的头上。”当然,对中非关系的各种非议不会随着北京峰会的召开而消失。但时间和历史将会证明,中非合作不同于美、欧与非洲在历史上的那种压迫与掠夺关系。
  我们深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将开创中非关系的一个崭新的纪元。
  (本文责任编辑:蒋永军)

相关热词搜索:中非 新纪元 互利 开创中非互利合作的新纪元 中非合作互利共赢 中非经贸合作进入新纪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