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孩子们缺的不是钙,是爱|孩子们吃什么钙好呢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卢勤,1948年生,北京人,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   28年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   350万册青少年心理辅导专著《做人和做事》《写给年轻的妈妈》。
  数百场青少年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数百种《知心姐姐》杂志总结的孩子的烦恼。
  
  
  做事时风风火火,说话时婉转动人,这是记者对“知心姐姐”的第一印象,也是第二和第三印象。当记者在电话里问什么时候可以采访她时,卢勤非常干脆地回答,现在就可以。知道我们希望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电话采访后,卢勤想了两秒钟说,下午三点半。
  
  嘴角上扬的文字
  
  如果你对熟悉出版业的人说,在中国,某人的两本书卖了350万册,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扯淡吧?”第二个反应是“除非是中国教育系统的强制性教材”。在读图时代、视频时代的今天,在阅读习惯并不强大的中国,仅凭干巴巴的文字谁能把书卖得像周杰伦的唱片?见到了卢勤的笑容,我心里突然有了疑问,有这种感染力笑容的人写出来的文字也许不会是干巴巴的,尽管不配图片。
  《中国少年报》大楼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58岁的卢勤:没有一丝白发,身穿立领、深色外套,干练而亲和。也许是常年和孩子打交道,卢勤的脸上总是带着姐姐般的微笑,让人有倾诉的欲望。卢勤告诉我们这个微笑是跟“知心姐姐”学的。
  还是小学生时,《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已经走进了卢勤的视线,看见“知心姐姐”甜美的微笑,原本是严肃班长形象的卢勤开始学习微笑。六年级时《北京晚报》的记者因为卢勤出色的成绩和组织能力而采访了她,并写出了通讯报道《全面发展的卢勤》。文章的第一句话是:“卢勤总是笑眯眯的。”多年来,卢勤的笑容没有变过,所以在《中国少年报》工作的青年都喊卢勤叫“姐姐”。
  年幼的卢勤是“知心姐姐”的铁杆粉丝――给“知心姐姐”写信、模仿“知心姐姐”扎小辫,甚至立志考取人大新闻系,以后当“知心姐姐”。卢勤没想到自己写给“知心姐姐”的信有了回应,组织学生活动的想法也得到了“知心姐姐”的肯定,卢勤异常高兴。有了这样切身的心理经历,卢勤很清楚孩子需要的是怎样的关爱方式。“只是夸他没有用,要以孩子般的语言和他对话,要让他很有成就感。”卢勤对怎样与孩子交流有六句箴言:“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你真棒”、“我要学”、“我思考”。这六句话每一句都是简短而明朗的,符合孩子自己说话的方式,并使人想起知心姐姐的招牌动作――竖起右手的大拇指。
  就在07年1月份,卢勤还在兰州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和孩子,包括坐着轮椅的下岗工人平建国。平建国初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他按照卢勤提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他快乐的成长。这些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所以他不顾行动的困难来到签售会,想要当面和卢勤聊聊。“以孩子的语言说话”让卢勤的文字打动了无数少年的心,文字里深深印有卢勤那嘴角上扬的笑容。很多读了卢勤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一份亲切,并希望亲眼看看这位笑如春风的姐姐。
  在正式主持“知心姐姐”栏目前,卢勤做了几年幕后工作,替“知心姐姐”给小朋友回信。这项工作使她非常清楚孩子的说话方式和思维特点,因此即使是现在,刚到《中国少年报》来工作的大学生,也被要求从这项基础的回信工作做起。
  
  从遥远的姐姐到面前的“姐姐集团”
  
  1986年以前,要想和知心姐姐取得联系,唯一的方法是写信,冰凉的邮政铁箱子、漫长的传递。1986年之后,现场交流、电话等各种各样渠道的开通拉近了知心姐姐和孩子们的距离。如今,“知心姐姐”已经成为包括杂志、报纸、电台、网络、讲座、热线电话等十三种沟通方式在内的综合品牌,以前遥远的个体“姐姐”变成了现在触手可及的“姐姐集团”。
  “知心姐姐”第一次从纸上走下来,走到了孩子中去是在1986年。这是因为有个小学生给卢勤写信,要求面对面地与“知心姐姐”交流。当“知心姐姐”真的走进北京海淀区的某小学时,校方才知道原本安排的交流地点――教室,根本容纳不了需要倾诉的众多学生。于是地点改在了600人礼堂。面对知心大姐姐卢勤,很多学生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老师把他的题改错了、家长部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他、同桌总是欺负他却没有人管,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卢勤都认真对待,因为她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事是小事。通过这次交流,老师和家长才明白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对象是孩子敞开心扉的前提。对着严肃的面孔学生很难说出心里话。
  1987年,从香港回来的卢勤,学习香港的做法,开通了第一部首都热线电话――“知心电话”。这部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成功打进的电话永远都是试图打进电话的一小部分。电话中卢勤了解到,不光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也有很多困扰,于是“知心报告会”以讲座交流的方式在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展开了,它的对象主要是校长、辅导员和家长。卢勤伸出两只手说:“必须一手拉着家长、学校,一手拉着孩子。”从此之后,和家长、老师沟通成了卢勤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杀母少年的句号
  
  2000年浙江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案――徐力杀母。现在这一案件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从卢勤的口里我们才知道事件当事人徐力已经出狱了,并在卢勤的安排下进了南方一个高科技园区工作。在一般人看来,犯法者入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而在卢勤看来,徐力由一个杀害生母的少年犯、一个备受社会谴责的“变态”人士到拥有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重新融入社会的正常青年才是事件的结局。这个过程伴随的是卢勤长年的关怀教育。徐力刚入狱时,卢勤到监狱和徐力聊了100分钟;徐力服刑期间,卢勤年年看望他,并联络社会人士向他所在的看守所两次捐书2800册。在卢勤的感化下,徐力服刑期间行为优良,刑期从12年减为6年。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并在行为上造成恶劣的后果,这时候仅仅从心理上给其安慰已经不够,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他的困难,使他生活上也正常起来。“一定要出成果”――这是卢勤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显然这个要求早已超出一个心理辅导者或心理咨询者的定位,从后台“做人”的思想交流走到了前台“做事”的现实实践。卢勤亲自介入的很多事更显示了卢勤作为行动者的特点。
  2006年5月,卢勤在延边艺术剧场就家庭教育举行了报告会,报告会所得款项将作为“光彩助学”专项资金,捐助延边贫困学生。这就是由妇联主办的“知心姐姐延边行大型爱心捐助活动”。卢勤还曾帮助六一儿童节期间本应免费看电影的小学生向电影院争取自己的“免费权”。在心理辅导外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知心姐姐”又具有了“帮忙姐姐”的成分,后者使卢勤的话语更有分量。
  正像德国歌曲《小小少年》所唱的那样: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每一颗心都是一个独立而特别的世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烦恼,“知心姐姐”卢勤不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帮他们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还努力建立心和心沟通的渠道,让老师、家长、社会能更加了解孩子,更好地关注他们的成长。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知心姐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她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容纳巨大的社会关注,等待我们的投入。

相关热词搜索:孩子们 卢勤 卢勤:孩子们缺的不是钙,是爱 卢勤家庭教育讲座视频 卢勤爱孩子的十种方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