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娟 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大眼睛希望工程女孩苏明娟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她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之一。从8岁到25岁,17年间,她的形象和整个希望工程紧紧连在一起,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可对“大眼睛”却是记忆深刻。她就是苏明娟。   夜晚的合肥,阵阵秋雨让人顿感寒意。一袭红色风衣的苏明娟如约来到距离她工作地点――安徽省工商银行不远的路口,才从老家办完婚事回到省城的她行程安排得很紧,第二天就又得去外地。她告诉记者,要不是知道刊物属于公益性媒体,她真不想在休婚假的日子里还接受媒体的采访。
  在“金寨党史在线”网站上,有一段专门介绍苏明娟的文字:“苏明娟生于1983年,家住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自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照片在全国公开发表后,苏明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宣传‘希望工程’,促进全国‘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98年6月23日,全国‘希望工程’明星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本届团代会年龄最小的一位代表和委员,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新闻人物之一。”
  压力伴随名气纷至沓来:从读小学起便不断接受采访,“每学期至少有两个月在外地参加活动”;2002年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她在报名处遭遇数十名记者的围堵,数不清的照相机、摄像机齐刷刷对准了她。她的高考成绩、实习去向、工作选择甚至恋爱交友等一举一动都会被过度关注。
  “其实我并不像有些记者在文中说的那样排斥媒体,只是如果太过频繁我就无法正常生活了。”夜晚的雨越下越大,为了配合记者拍照,她跟随着在外面跑来跑去选景。
  
  一双刺痛民族心灵的大眼睛
  
  尽管苏明娟早已记不清当年拍摄时的具体场景,然而这些年媒体的无数次报道,还原了1991年5月的那个瞬间。
  那年,8岁的苏明娟是金寨县张湾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苏明娟所在的课堂,其实不过是一个旧时的土地庙,年久失修,别说窗户,连土墙都残缺不全。
  课堂上,苏明娟有些走神,她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追随着解海龙手中的相机。她看见他一会儿将它对准黑板,一会对准老师,一会儿对准其他同学。冥冥中,他也发现了她,那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眼神,纯真、好奇、甚至有一点惊恐,他举起了相机……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在蓬乱的头发下,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发出“我要上学”的无声呼喊从此被定格为永恒。
  这幅日后被拍出30.8万元高价的照片,成为希望工程多年来最震撼人心的一个标志。印有“大眼睛”的宣传海报很快贴遍全国的大中小城市,苏明娟已与以振兴民族教育为己任的希望工程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她的一生,也就此改变。
  金寨这个走出了59名将军的中国第二将军县,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因贫穷而无法上学的山区孩子很多。“正是这张照片使我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资助,但那时我并不是班里最贫困的孩子,我家的情况属于中等。”说这话时她很平静。而她所说的中等境况,是父母靠种几分薄地和去水库捞些鱼虾叫卖来养活全家。为了上学,小明娟每天要在6公里的山路上往返4次,“每次要走一个小时”。尽管现在依然住的是单位集体宿舍,但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就留在省城银行工作的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如果没有这幅照片,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在山区,以前女孩子只读完9年义务教育是很正常的。”
  
  幸运的人,感恩的心
  
  19年前,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在革命老区金寨县兴建了“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随之诞生了。17年前,“大眼睛”小女孩苏明娟在媒体的关注下成为举世瞩目的“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
  苏明娟是金寨人引以为豪的例子,而更多的例子是,金寨培养了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张宗友,以及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全国希望之星”邓磊、闵万里和占中文等。
  在解海龙离开苏明娟所在的金寨县张湾小学之后,那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开始在各种媒体传播开来,并迅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直到3年后,她收到了来自一位名叫李万的军校学员的第一笔捐款,希望工程让苏明娟在贫困中得以继续念书。
  她再也不必为学费发愁。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苏明娟顺利地读完小学、中学,2002年9月考上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专科);1998年6月,她当选为共青团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99年9月,被授予“全国希望之星”称号,2002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
  “因为这张照片,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无数贫困农家子弟得以成才的今天。”苏明娟说。苏明娟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对她说的话:“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从一个濒临辍学的小女孩到万众瞩目的形象代表,一切都来得太突然。苏明娟不得不接受很多改变,沿着一条看起来是设定好的轨道前行:接受一个又一个采访,出席一场又一场公益活动。
  资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是苏明娟做出的选择。上小学时,她经常把过多的捐赠物品转赠给其他同学;初中,她在征得资助人的同意后,通过青基会将一位退休老人给她的捐款转赠宁夏的一名小学生;刚进大学的苏明娟就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写了一封信,主动要求退出希望工程已对她进行了12年的捐助。但最后,基金会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向你提供援助,直到你毕业后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止。”
  就在今年6月,她又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组委会邀请,又担任了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
  苏明娟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因为一张照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而在这个世界上,依然还有不少人为了生存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不过她也介绍说,她当年就读的小学早已经是全国数千所希望学校之一,“像我当年一样的孩子会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
  
  做个快乐的自己
  
  17年来,伴随苏明娟的不仅仅是幸运和感激。可以说,自解海龙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就注定了不会再平静,其衣着打扮、学习成绩、工作选择等一举一动都被公众所关注,一些言语和行动还可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放大”。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虽然只是专科,但她终于实现了从小“我要上大学”的梦想。那年暑假,苏明娟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合肥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售楼小姐,卖出了几套房子,赚了几千块钱。这一信息被媒体报道后,有人认为她是在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希望工程的招牌来赚钱。“大学三年我靠勤工俭学大概挣了一万块钱左右,还用挣的钱资助了别人,我不觉得通过劳动挣钱有错。”
  在合肥市中心,有一处历史古迹――包公祠。它的对面就是安徽省工商银行大楼。苏明娟的办公室就在这栋大楼的17层。单位给员工提供的待遇除了优厚的工资以外,还有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和一套两居室的公寓。苏明娟和这个城市里的其他人一样,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时会和朋友一起到夜市去吃麻辣小龙虾,周末逛街买衣服。“其实现在我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不会认出我。”
  她开始试着规划自己的生活。比如,如果需要外出参加公益活动,她会尽量安排在周末,“我不想占用工作时间。”苏明娟并不是单位里的特殊人物,“我在行里只是一名普通员工,有自己的工作,领导没有要求我去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同事们年龄都比我大一些,对我十分包容,我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快一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于将来,苏明娟并不讳言:“我要挣钱,攒许多钱,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回报社会,比如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他们。”挣钱、升职乃至几年后努力考取职称,在她眼里,都意味着在工作上取得进步、获得认可。
  工作后的苏明娟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寄些钱。父母已经年近半百,因为女儿,他们的日子已经改善了很多。家里的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的,欠的债还清了,5间青砖瓦房也重新翻修了一遍。她现在最大的牵挂是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以前无话不谈的姐弟俩,现在却有了“代沟”。这让她有点着急,因为她比谁都清楚“上学”意味着什么。现在,苏明娟一年会回家一次,400公里的路程要翻山涉水整整走上一天。
  “我希望社会,包括媒体能少关注我个人的境况,而是继续去关心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临末,她对记者说。

相关热词搜索:就没 希望工程 有我 苏明娟 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 希望工程女孩苏明娟 希望工程苏明娟老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