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仑,推行全纳教育,缺的是观念】全纳教育的观念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天上的星辰知道他人生里的风霜,脚下踏过的土地明白他走过的艰难。一位盛年失明、中年丧妻、命运多舛的古稀老人,以一己之力,推动的是让世界都惊叹的中国盲童全纳教育。贫困地区学龄盲童焦灼等待,沧桑老人一步不敢停歇,人已至退休,心依然牵挂,他铭记的是“先父一辈鞭挞黑暗,我尽余生播洒光明”。
  
  居民楼里的二室一厅是办公室,厨房是复印室、阳台经封闭也变成办公间,几十年如一日,这里的摆设没有变化。
  囫囵吞枣地吃完盒饭,不及休息,徐白仑就摸着墙找办公桌,要修改《瞎说》的文稿。即便在熟悉的地方,他沿途还是撞到了书柜上,磕着了额头。妻子纪玉琴想起以往种种心疼地说,“我家老头是吃了不少苦的!”盲人最怕环境改变,因挪离原来的办公桌,熟悉的显微放大阅读器也变得陌生,他甚至找不到阅读到了哪一行,要修改就更费劲。
  大多数现今的年轻人并不了解“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虽然它是最早倡导、实践“盲童全纳教育”的NGO,却鲜少宣传。
  2010年10月15日,徐白仑把为之坚持了23年的金钥匙项目正式移交中国残联,“原谅我的离开,我真的做不动了。”
  
  “头破血流的命运仍是上苍恩典”
  
  1985年的一天,大雨刚停,到处是积水,看不见的徐白仑糊里糊涂地闯进了校园空地的沼泽地里,除了沼泽地,他看不见还有什么其他路可以走,只有不顾一切、在泥浆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直线。走到对方家门口时,他成了“泥人”。
  这是徐白仑创建“金钥匙”之前,创办中国第一本盲童课外读物《中国盲童文学》在外筹资、寻求挂靠时,常会遇到的事情。被小商贩作弄,绕着目的地转圈;遇到冷脸,求助无门,一整天大脑神经受刺激时,他时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冷风中站一个小时,以让自己别哭出声来。
  命运多舛,能定义徐白仑的前半生。徐白仑是中国新闻界老前辈、曾先后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的著名报人徐铸成先生的长子。1930年出生的他度过了一个烽火连天的童年。
  生活开始好转,“反右”运动开始,在北京建筑设计院工作的他,和妻子受到父亲的牵连,均被下放改造,期间仍满腔热情地忘我工作。
  为一项设计任务赶时间,原本高度近视的他,仍加班加点工作,造成视网膜脱落,又在治疗中遭遇医疗事故,多次手术后,他最终双目失明。那年,他41岁。
  失明后的最初时光,痛苦、绝望、疯狂、挣扎,徐白仑都经历了,他害怕听到别人善良的劝勉,“你好好歇着吧。”他把自己称为“像一个白日的幽灵,整天在街头游荡,没有责任,也没有希望”。
  他,不愿成为废人。病友在皮鞋盒的硬纸板盖上刻了一条条空槽,做了一个写字板送他,他开始重新练习写字。
  凭着从小打下的深厚文学功底,靠着一只视力不足0.05的病眼,徐白仑选择文学创作作为摆脱迷惘的方式。他在几年时间里,发表的不仅有小说,还有童话、科幻作品。在创作中,他找回了自我。
  生活刚刚有了希望,失明后,一直在生活上、精神上支撑他的妻子,又因为操劳过度,患上癌症,8个月后告别人世。他的生活再次跌入谷底。
  徐白仑到上海,在父母的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上海一所盲校的校长上门教他盲文。闲谈中,徐白仑得知我国盲孩子还没有一本自己的课外读物,失明的痛苦推己及人,他萌生了为视障儿童编辑一本杂志的念头。
  这位55岁的普通盲人一切重头开始,凭着真诚与坚韧,也靠着父亲的荫泽,他找到了一位位领导、名人,赢得了支持。1985年,中国第一本属于盲童的课外读物《中国盲童文学》面世,至今已出版149期,每期按每20人1册的比例,免费赠送给全国所有接收盲生的特教学校。
  其后,他又组织了多届全国盲童夏令营,争取社会各界对盲人的理解和支持。
  
  倔老头还是先行者?
  
  过去二十多年,徐白仑也常问自己,“我到底是倔老头,还是先行者”。到退休,为近万名“我想上学”的贫困盲童圆了梦,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先行者。
  创办《中国盲童文学》和举办盲童夏令营后,他经常收到特教老师和一些盲人家属的来信。有一封信深深震撼了他。
  山东聊城中学一名高一的女生讲述了她弟弟的故事,“自幼双目失明的弟弟,十分向往上学,总要背着妈妈特意为他缝制的小书包,独自摸向校园,在校门外徘徊。有一天再也没有回来,当人们在附近的池塘里找到他时,他手里还紧紧拽着自己的小书包,那时他只有8岁。”
  徐白仑在与盲童家长和特教工作者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到:至1986年,我国学龄视障儿童人数不少于15万,但在校人数仅3000人,入学率不足3%,盲孩子们迫切需要的是教育。
  1987年,徐白仑投身到了盲童教育改革中。对于盲童教育还是门外汉的徐白仑,最初的想法很单纯,认为盲童教育立足于自学。只要帮助盲童学会盲文,奠定自学基础;再编印《送你一把金钥匙》明眼人能懂的、又利于盲文自学的系列读物,寄希望于社会各界的好心人,能主动用这套读物帮助盲童学习文化知识。
  这显然有些脱离实际,同年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经验交流会上,他结识了国际视障教育学会的副主席劳伦斯?堪培尔,才了解当前国际最新理念的“一体化教育”(后称“全纳教育”),通过教育系统,让各类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孩子们一起学习。
  依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的影响力,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的故乡,成为“金钥匙盲童一体化教育计划”的全国第一个试点县市,但经筛查,文水县只有3名盲童。徐白仑赶往当地希望增加试点,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长治、襄垣纳入其中。同时,徐白仑动用各种社会关系,靠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人士的支持,江苏、河北、黑龙江和北京也进行了试点实验。
  1988年,山西省为此向国家教委上报了一份实施报告,总结了经验和成绩,国家教委将之作为“参考文件”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分发。1990年,国家教委、中国残联在江苏无锡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会,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决定在全国推广。
  由于这项实验在各省只选择了一至二个实验县,一旦大面积推广,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1996年,徐白仑从国外引进资金,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指导,开始先后在广西、内蒙古全境实施“金钥匙工程”,继而又在陕西、黑龙江建立“金钥匙工程示范区”,由于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那段时间,广西全境视障儿童入学率从14.8%提高到81.8%;示范区已查明的视障儿童入学率都达到了95%以上。
  
  不缺经费,缺的是观念
  
  在各方帮助下,徐白仑总结了一条较优质的普及视障教育的模式:每年4月开始对盲童进行筛查,视残分类,区别对待低视力和全盲的盲童,为低视力盲童配备辅助阅读工具,为全盲儿童发放编制好的盲文课本,请盲文老师为其补习基础盲文;
  7月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培训普校基层老师,助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实施“一体化教案”;8月改善校舍环境,利于盲童在校活动。9月全校师生进行欢迎盲童入学的仪式,开始随班就学,并请督导检查其效果……每个班级最多一名盲童,每个学校盲童人数最多不超过三名。
  “这是我近乎乌托邦的理想”,在实际运作中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出现,入学率提高了,但随班“混”读的现象不时存在。优质的盲童全纳教育,对教师素养、重视程度的要求较高,而全纳教育的理念并非如想象中地如此深入人心,也有小部分人认为这损害了特教学校的利益。
  1998年,在某城市举行的视障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徐白仑受到个别人的猛烈攻击,被斥为野心家、谎言家,半夜三更还受到声讨和威逼。
  “那都是往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吧。我想,从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思想;到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文件,改革会更重实质,开放的还有眼界吧。”
  “盲童全纳教育不缺经费,拿出特教经费的十分之一进行师资培训,就够了。难以全面推行‘一体化教育’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先进教育理念。”
  “退休了,我寄希望于残联,它是盲童全纳教育公正的权威的监督机构;我也寄希望于大专院校的学生,年轻一代有了新思想,盲童的将来就有希望了。”
  
  徐白仑
  1930年生,41岁双目失明,后创建“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二十多年来倡导推广盲童随班就读模式,惠及万名盲童;曾创办我国第一本盲童课外读物《中国盲童文学》、举办多届全国盲童夏令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柯美纽斯奖”。

相关热词搜索:的是 推行 观念 徐白仑 推行全纳教育 缺的是观念 推行全纳教育的困难 全纳教育的优缺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