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市民

发布时间:2018-06-2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城市,上海。在那里活命,长大成人,又一天天变老的人,往陌生地方打一个电话,会揣着小心,习惯以一种乖巧的、避免碰无妄钉子的方式,讲一种zhi、chi、shi,z、c、s不分,对方一听就露馅儿的普通话。当口音暴露了自己的上海人身份,难得对方用上海闲话回答自己的问话,灵犀相通,一阵心的悸动,唤来了感觉,碰着上海宁(人)了。一种看似高兴又不像是高兴的情绪在滋长,偷偷地来了精神,匆匆收起洋泾浜普通话,一串串上海方言连珠一样滚落,仿佛时光倒转三十年,那个满城几乎都讲上海方言的年代,两鬓的白发也倏忽间变黑了。居市内陋巷的,或没有抽水马桶的弄堂房子,或老公房,走的是水泥楼梯,一早听牛奶瓶子叮当响的,他们讲的上海话最地道。
  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人,普通话咬字不准,他们接受儿女下达的任务,接送孙辈、外孙辈上下课,一路上,半老头儿、半老太太一手掮着书包,另一只手牵着个刚放学的小孩子,嘴巴不闲着,硬邦邦,听起来滑
  稽的洋泾浜普通话在小孩子的耳朵里显得刺耳,想躲是不行的,因为普通话是小孩子唯一会说的口语。“你怎么然后然后的?然后太杜(多)了!”祖辈的数落下,小男孩低下头,抬起一只穿球鞋的脚去踢路边的石子,他这么一运动,皱皮老手攥住鲜嫩小手用力一拽,“哎呀!痛耶!”算是一声微弱的抗议。难受归难受,离家门口还有一百米路,起茧的耳朵也只得把罪受下去。
  小學校里的老师们来自外地,听不懂上海话。小孩子的父母不敢教小孩子说上海话,也关照祖父母别教小孩子说上海话,在家里,当着小孩子的面,大人们说句把上海话,跟做贼似的,唯恐被小孩子听了去,学会说了,分了心,普通话讲不标准,在学校里跟不上课程,遭人白眼。况且,学上海方言,又有什么用呢?有时间学上海话,还不如学英语去。这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大的不解,在他们小的时候,不会讲上海话被视作不是上海人,因为哪里有不说上海闲话的上海人呢?
  小学校的外地老师是没有时间学上海话呢,还是上海话忒难学,或是不重要?也许,在他们的眼里,上海方言只归上海中老年人所有,一块口语活化石,不消几十年,根本用不了几亿年,就变成煤炭,或是石油。假如老师不是一名海漂,而是漂泊到香港,他/她也许早在读大学期间就报读一个学讲粤语的班,给自己增加软实力呢!因为不会粤语,怕被人笑话,更多的时候,会遭当地人白眼,甚至欺负。但是,在上海,事情却是倒过来的。
  诚然,论影响,广东话的覆盖面广,有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海外,等等,人口达七千多万。闽南话则拥有亿万之众,除大陆的福建、台湾之外,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江西等广大区域,绵延伸展,远播海外。说上海话的老上海人,掰手指头数数,又有几个呢?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你打电话去办事,一不留神,说了一句上海话。对方用理直气壮,不耐烦和不屑的口气回答你:“听不懂上海话!”
  你呢,一个本土天真汉,低不下项上那颗号称“高贵”的头颅,心里还默默地擦亮一根自来火,点亮一朵东道主的小火苗,问一声:“
  你为什么不学上海话?”
  “哧……”
  理所当然,鄙夷兼嘲讽的口气,吹进你的耳鼓,好像在说:“你当你是谁啊?”上海话么,忽略不计。
  你虽然感觉不好,也只好收了脾气,在你的心底,早已没有了外地人是乡下人的概念,所以,你也不咕哝什么,只好有气当没气,发出一声轻叹,退让一步,省点事体。
  又有一次,在超市的生鲜食品称重台,一个上海阿姨不会普通话,小姑娘听不懂,旁边人翻译了问小姑娘:“为什么不学上海话?”又有人自我调侃:“是不是因为上海话听起来像鸟语?”小姑娘表情神秘地笑了。那笑的意味,是不怕你们上海人。这好比在纽约街头,美国人嘲笑我们讲汉语那样。
  上海话,一是没用,二是不值得学。方言的式微,是不是城市实力削弱的表现呢?这在上海,显然谈不上。倒是上海城市的活力日增,上海话则愈加显得天涯沦落叹飘零。城市崛起的声音里,铿锵着普通话、带港澳台腔调的普通话以及英语。上海方言,只回响在弄堂口的公用电话站的窗口前。上海的全国化、全球化吸引了各路精英,上海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拿就医来说,主要的三级甲等医院向全国招收最优秀的博士生,培养成教授、专家后,他们又和发达国家里最先进机构的同行保持同步的水准。你打开挂号网,最适合你的专家中很多是新上海人,他们虽然不说上海话,却保障了包括老上海人在内的所有就诊者的医疗质量,这是上海人的福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不说上海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尊重并传承方言的文化价值,也就是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引以为荣的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实证,在哪里呢?在上海闵行的马桥、上海青浦的菘泽、在杭州余姚、在嘉兴马家浜……在所有良渚文明的起源地和辐射地……
  假如,将来的某一个时间点,上海话讲不来了,马桥话消失了,余姚话、嘉兴话都没人会讲没人听得懂了,良渚文化的传承没有了,印记没有了。
  别的国家,譬如日本,没有远古史前文明,也要自己埋文物自己挖,利用文物造假提升民族向心力,为后代制造某种古代文明的神话。我们放着现成的实证,尤其是非物质的,如良渚先民苗裔的方言,却听任其自行消失,以至于终归会有一天,无从追寻中华文明源头的祖先是怎样说话的。
  方言的被忽视,破坏一地的地域文化,还加剧了城市间的趋同性。
  按上海人的脾性,不冒风险,旱涝保收,两局麻将,三两老酒。如此秉性,距离做大老板甚远,好雇员居多。几十年下来,衣食有余,还开上一辆家用轿车,这是多数人的幸福。当开车上路,挡风玻璃前,左右后视镜里,看到的奔驰、法拉利、宝马车,无论上的是沪牌还是外地牌照,遇到争吵相骂几乎挥拳相向的当儿,钻出名车的人无一不是外地人。这个架势,上海人看明白了,自己省吃俭用买下的小别克、比亚迪、现代,和宾利、保时捷、宝马难有一拚。

相关热词搜索:市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