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不改宏观经济政策方向_201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政府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放松货币政策,会使通胀恶化。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稍放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解决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      汶川地震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何去何从,是当前政府、经济学界乃至普通百姓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话题。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复杂,汶川地震发生后,准确评估当前宏观经济局势的难度加大,在主流学者层面的意见分化也比以往显著紧缩的货币政策遭受争议。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地震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冲击,令任何紧缩政策已难实际操作,应放松银根,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对此,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今年4月份CPI和PPI指数分别为8.5%和8.1%,处于双高状态,大量发放货币,再加上乘数效应,通胀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因此,仍应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似乎承担了太多且自相矛盾的目标,究竟如何调控,想必要相机决策,两利相权取其重。
  
  从紧的货币政策颇受争议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不幸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西部多个省(市)出现人员死亡和学校、公路、铁路、桥梁、水坝等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在此情形下,宏观经济遭受一定冲击。据专家估计,地震造成的损失达4000亿至5000亿元人民币。
  地震当晚,央行即紧急召开会议,公布了10项紧急措施,表示要认真做好抗震救灾信贷支持,对灾后重建所需资金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同时,央行决定对受灾严重的成都、绵阳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准备金率暂不上调。
  之后,美林、中金等相继发布报告,认为近期央行加息的概率将有所降低,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放松。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地震降低了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后加息。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也均认为,在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与发展的内部需求背景下,信贷将有所放松,下半年紧缩政策将有所松动。
  “地震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冲击,要保证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很难实际操作。”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说。
  国家对于从紧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发放。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是左右贷款发放基数的重要变量,然而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在历史最高点17.5%,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本处于高位水平。
  年初的冰雪灾之后,中央要求保障受损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事实上从紧的货币政策已不断松动,从紧已经处于尴尬的境地,而此次地震发生后,有专家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打开更多的口子”。
  要扩大投资还是要紧缩的货币政策?灾后重建和力控通胀之间似乎产生了矛盾,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必须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货币从紧,力控通胀
  
  “我不同意一些说法,认为现在要抗震救灾,就要放松或调整宏观政策,我们可以有别的理由来讨论是否要调整宏观政策,但抗震救灾本身不是调整货币政策的理由。”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唐山研讨会间隙表示。
  5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四川汶川地震不会改变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中国没有必要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基调。
  “对四川省局部灾后重建投资的扶持,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放松整体经济的调控政策,政府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放松货币政策,会使通胀恶化。”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分析道。他同时强调,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稍放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解决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
  从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今,“双防”一直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4月份CPI和PPI指数分别为高达8.5%和8.1%,而地震又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通胀预期。
  作为地震重灾区的四川,是我国产粮、养猪大省。四川省GDP中,农业约占20%,高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且四川农业产出占全国的比重为6.1%,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7.3%,生猪产量占全国的11.6%。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认为,地震会增加短期内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通胀压力,并且灾后重建会促使水泥、钢铁等建筑材料需求的增加,也在―定程度上可能推高全国原材料的价格水平。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在谈及通胀压力时明确指出,在公众通胀预期推高的情况下,政府只有咬紧牙关、坚决紧缩才能抑制通胀预期。
  事实上,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央行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已明确提出,目前中国经济仍面临价格总水平处于高位的突出矛盾。因此,央行仍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并注意引导预期。
  
  放松财政,支持重建
  
  在坚持货币政策从紧的同时,为了满足灾后重建的需求,财政部有关人员表示,目前财政已调动大量资金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财政政策已适当放松,由“稳健”转向“积极”,中央预算也有可能提请人大审议进行调整,但目前还没有增发国债的必要。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财政部门迅速应对。
  5月12日灾情发生当晚,财政部安排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并会同民政部紧急下拨2亿元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
  5月13日,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资金增至8.6亿元。当天上午,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紧急下拨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1.6亿元,帮助甘肃、陕西、云南、重庆等省份开展救灾。
  5月14日,中央财政向地震灾区拨付的救灾资金达到11.1亿元。当天,财政部先是联合水利部紧急拨付特大防汛补助费1亿元,帮助受灾地区做好震后水库、闸坝、堤防等防洪工程抢险工作,然后又下拨了1.1亿元抗震救灾资金。
  从地震发生当晚中央财政紧急下拨7亿元资金,到震后不到10日迅速启动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财政投入力度空前。据财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6月16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8.644亿元。中央财政投入492.46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192.46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6.18亿元。
  为支持灾区重建,财政部提出灾区重建三年预算,并获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50亿元用于当前抗震救灾的各项支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主要以中央一般预算资金安排为主,同时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车辆购置税和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也列入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并将在2009年和2010年继续做出相应安排。
  财政政策取向由“稳健”逐步转向“积极”的迹象日益明显。
  北京大学苏剑教授指出,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来看,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政府支出(包括政府直接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这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会推动物价上涨,因此为了抑制通胀就必须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甚至要采取比以前更紧的货币政策,也就是采取“财政扩张、货币紧缩”政策组合。他认为,最近大幅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遵循的就是这条思路。
  
  GDP增长可能不降反升
  
  地震灾害给四川乃至全国的GDP造成多大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这次地震特别严重,损失特别巨大,尤其是给灾区,特别是重灾区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设施造成极大的破坏,对当地GDP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四川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概是4%左右,所以这次灾害对全国GDP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是有限的。
  樊纲提出,自然灾害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像非典那样的灾难,它没有毁坏物质财富,但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从对GDP影响的角度看,会降低人们的需求,从而降低经济的活跃程度,也就降低了GDP的增长。
  另一类是像汶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它的特点是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并毁灭了大量物质财富,这种灾害毁掉了过去积累起来的很多东西。因此,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会带来大量的物质需求,并需要大量的建设,可能会加快GDP的增长。
  在谈到今年GDP增长是否会受地震影响减缓时,苏剑说,“大地震虽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毁惨重,但今年GDP增长可能不降反升。”
  他解释道。“地震损失主要体现在灾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存量指标上,并非GDP、投资、消费等流量指标上。”但是,增加的财政投入,对灾区进行重建等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GDP、投资等流量指标的增长。
  所以,从中短期来看,重灾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较低,地震会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小奥运后经济下滑的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震灾 不改 方向 震灾不改宏观经济政策方向 震灾不改经济运行趋势 宏观调控政策仍须稳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