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幻象与未来沉思】发展的幻象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与其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激起了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和想象,毋宁说,它更反衬了人们对于当下现实生活的不满足。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这样登场了。开幕式从室内到室外,热烈而隆重,简约却不简单,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匪夷所思的科技运用,预示着科技和好看将是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不同,世博会给人的承诺和梦想,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力,世博会是真正要让普通民众参与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普罗大众,既是世博会的观者,又是世博会的组成部分。
  2000年世博会申办之初,上海就承诺让七千万人进场观看世博会。也就是说,要让至少七千万人看到未来更好的城市生活是怎样的。开幕首日,人们排大队,三小时,四小时,挪动,进场。在伟大的展览面前,展馆、展品是动物,流光溢彩,通往过去和未来,而人,是静物。在这样的时刻,除了媒体的报道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力量继续追问,几十万人排队、进场、聚集在同一个空间,观看的是什么呢?这是怎样的观看?观看的背后又是什么?
  世博会最早是被命名为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工业化时代的步伐越走越快,时空变幻,标举着人民对于未来的追逐和期待。本届上海世博会,在人们看到的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背面,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遗址,被后现代了的大厂房、黄浦江、船坞、码头,蚕、花、树、鸟、种子,以各种方式出场。师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到非工业化的程度,成为新主题。现代技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规训了主体的认同,这就是现代的伟力,它深刻呈现在这样集中的展览里。
  何谓风景?对艺术创意的叹为观止、对科技的顶礼膜拜,对现代技术的折服,就是我们对于风景的欣赏和尊重吗?按照柄谷行人的思想表述,不是主体发现了“风景”,而是在对主体的创制过程中“生产”和“发现”了外在的“风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下,没有了对当下的否定性思考,没有了超越现在的对未来的突破性想象,仅有空洞、高超的技术,再精巧的构思又能有怎样的“意味”呢?人们需要欢乐和嘉年华,但指向未来还需要沉思,生活终究不是艺术的装置。景观之下,为什么需要展览?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定义,世界博览会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人看,把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里最高的成就展示给人们看,这无疑是提振人们对于未来信心的好方法。但今天的人们不是对未来没有信心,而是自己太有信心了。工业的脚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在“发展的幻象”中,人被异化,技术成为操控人的意识、思维和惯习的手段。为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政府甚至为一些在国体认同上有分歧的地区和组织打开大门,邀请它们以城市或区域组织的名义参加。这样的举措显然是要强调这一活动的国际性,强调它覆盖全球的宽广和博大。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对世界的影响举足轻重。这既是观念层面的,也是实在层面的。
  当一个社会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社会之后,如何解决生产能力的过剩、增强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欲望就成为不仅是资本主义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就是生产。如何寻找和扩大消费市场成为超越生产的新的主题。于是,城市实践区、企业馆、各大主要工业门类馆,世博会逐渐成为这样一个国际秀场(The International Show)。由于它越来越强烈的物质化和非文化倾向,批评家们已经深刻指出,在发展、现代、全球化等观念下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世博会所促进的显然不是简单未来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是一场资本帝国的庆典。
  为了世博会,上海在8年时间建起了400多公里的地下铁路,总里程超过首都北京,地下交通的建设速度提前了20年。为了展览,再多加20%的出租车,13条地铁线日夜运行。现代是反思现代的最重要后援。被展览的以被遮蔽的为代价,在低碳材料的背后,有更多的水、能源、碳排放。生活在远方,世博建筑、艺术、理念及其艰苦努力同时展现的是人类城市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悖论。
  在筹办世博会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主题馆和中国国家馆展示概念策划曾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理念上的学院知识群被直接领向了那些大规模的展示和展览背后,去接触那些作为一般观看者完全看不见的思考过程。这些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世博会中国馆的展示理念。换句话说,把什么作为世博会中国馆的展示主题?如何演绎、展示中国的城市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体现中国智慧?这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国城市文化象征?什么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每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的、群众性的文化展示活动,都是一个国家形象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另一种载体,是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表达。
  世博展览和预示了新媒体技术下未来生活的可能性。科技是什么?我们就喘息在科技的掌心。还需要有艺术吗?日常生活就是艺术。与其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激起了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和想象,毋宁说,它更反衬了人们对于当下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在此背景下,如何彰显“人”的平等、价值和尊严,如何展现生命、主体的意义,怎样彰显城市文化的“人”的主体性?成为我们时代最需要面对的急迫主题。

相关热词搜索:幻象 沉思 未来 发展的幻象与未来沉思 文明的幻象 进步的幻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