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们的新宗教]校园正能量微电影剧本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去看《阿凡达》的前一天,我去坐公交车。坐我旁边的几个男大学生正热议着他们刚刚看过的《阿凡达》的剧情,一路从汉口议论到武昌。我气得又吹胡子又瞪眼,差点对他们吼起来:“要是在美国,你们早就被扔下车喂狗去了!”当然,我没有真的那样做,仅仅以捂住耳朵表示了我的愤怒和抗议。
  也许你要问我为什么想要那么说?答案可见一本书。
  2008年从美国畅销到全球的那本书,《追风筝的人》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我在弗里蒙特一间卖录像带的商店……身边有个家伙拿着便利店的纸杯,边喝可乐边指着《七侠荡寇志》,问我有没有看过。‘看过,看了十三次,’我说,‘查尔斯?勃朗森在里面死了,詹姆斯?科本和罗伯特?华恩也死了。’他狠狠盯了我一眼,好像我朝他的汽水吐口水一样。‘太谢谢你啦,老兄。’他说,摇头咕哝着走开了。那时我才明白,在美国,你不能透露电影的结局,要不然你会被谴责,还得为糟蹋了结局的罪行致上万分歉意。”
  为何透露电影的结局竟然可以归类为一种“罪行”?那是因为――对美国人来说,电影就是他们的第二宗教。在美国,大多数人的周末往往是这么打发的:星期天的上午用来去教堂,星期六的下午和晚上则留给电影院。
  要说在以前,或许我们还无法想象。但是最近,相信大多数人定会点头表示赞同。你一定知道我是在说什么――《阿凡达》。
  除了票房的实证外,从中国人开始走进电影院消费至今,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可以让观众在看完后全体起立鼓掌的影片。
  当然,拿它作为一部电影来讲,技术、情节、戏剧效果,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但如果仅仅只有这些,那么它只是用来娱乐和消遣的商品而已。
  所以《阿凡达》的意义,或许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对于它要传达的某些东西(思想、精神、情感,以及价值观),电影,只是个形式和载体。
  而它要传达的那些东西,正提醒着全人类去思考和反省,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尤其对于当今的中国人――传统与信仰被抽空,即使去教堂和寺庙,也多半是为了凑热闹;远离真正的书籍,即使读书,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某种实用性――《阿凡达》或许正暗示着:电影,即将成为我们的新宗教。
  哪怕它是一部百分百纯正的商业电影。
  在《阿凡达》之前的2009年,我看过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叫做《荒野生存》。它一度令我重新洗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对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的认知。
  《荒野生存》由奥斯卡影帝西恩?潘导演,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一个叫做Chris McCandless的美国年轻人,家境优越,高等大学毕业,他却选择了一条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抛弃一切,回归荒野。他抛弃的东西,包括存款,社会地位,甚至家庭。Chris对自己的描述是:追逐风景的旅者,家在路上。
  在1992年死于意外之前的那些日子,Chris大多数时间都把家安在荒野,与野生动物、植物为伴,打猎、游泳、学习辨认植物、读梭罗、写日记……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回归城市,通过基本的体力劳动赚一些买必需品的钱,但更多与人类相处的日子,他与嬉皮士为伴。
  Chris去世后,他的父母放弃了多年的生意,开始做公益和慈善,传播Chris的思想。许多人为Chris建立了网站和博客,而Chris最后在阿拉斯加荒野中逝去时所在的废弃公交车,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的“圣地”。
  而Chris自己留给世人的遗言是:“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愿上帝保佑你们。”
  这个遗言,是否给貌似生活得很安逸的你沉重一击?
  说Chris是理想主义者?流浪者?那要看建立在不同人生价值观上的衡量标准。标准不同,Chris也可被定义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有家的人――他的家在路上,在这个星球上。
  如果你要说那只是一小部分人,或许有些武断了。《阿凡达》,不正在用现代高科技与艺术形式向全人类展示着一个预言吗?
  科学或许是手段,是生产力,但绝不是真正的力量。《阿凡达》和最近发生的海地地震,都向我们证明了,科技最终打不败自然的神性。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那些一流的科学家往往在最后都皈依了某种宗教。真正的科学家永远是带有敬畏之心的、谦卑的。
  所以《阿凡达》里的女博士格蕾丝,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看见了圣母。”所以写《时间简史》的霍金这么评价自己的职业:“世界上只有科学家和妓女为他们的喜爱获得报酬。”所以在《生活大爆炸》里,那个世界上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人只是用来在情景喜剧为大家带来笑料。所以“科学松鼠会”得以红火,他们传播科学的态度,没有任何企图心,仅仅来源于生活的乐趣,仅仅“Because we can!”

相关热词搜索:宗教 电影 电影 我们的新宗教 宗教电影 宗教类电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