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还是魔鬼】天使 魔鬼 人的两面性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日本动画长片《夏日大作战》里,作为乌托邦存在的虚拟互动平台OZ,其用于试验的AI人工智能“LOVE MACHINE”脱离了控制,它诱使男主角小矶健二破解了OZ的密码系统,因为没有任何道德观念,“LOVE MACHINE”四处盗取账号,故意制造混乱。
  影片中的“OZ”,被设计为巨大的云计算平台,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OZ账号,并能通过智能手机、游戏掌机PSP、NGS以及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自由登录,由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登陆OZ, 无论医院、交通、电力、水利还是通信设施的数据平台也与OZ互联互通,乌托邦OZ被入侵的 “LOVE MACHINE”四处破坏,人们生活中遇到各种弊病也就随之显现。
  公路上红绿灯闪烁不停,汽车的GPS导航失准,导致交通严重瘫痪,四处是无中生有的报警, 消防接到命令去扑火灾,结果一点火星都没有,医院的救护车尽是接到莫须有的求救电话,水压系统遭到更改,结果连地下煤气管道和电缆都有危险。 长期仰赖乌托邦的人们开始焦躁,混乱,不安,所有的都乱作一团。
  这部电影中人工智能伤害人类的情节,也许离普通人生活太遥远,但现实生活中,中央处理器这个信息发电厂并非永远安全无虞,我们面临着突然断电的危险,也面临着存储于其中的账号被盗,或者无效的风险。
  就如同一个世纪前人们使用电一样,在不得不使用云计算的服务同时,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安全都由谁来保护?就像防止电压泄漏,我们又有何技术手段防止信息泄密?也许所有人都应该了解,我们在享受“云”的高效和便捷的同时,还面临着何种潜在的困境。
  
  危险一:能源、自然灾害和故障
  2006年12月,IBM、Google、硅谷图文、思科、惠普等一批技术公司,在硅谷与美国能源部的代表举行了4小时的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数据中心对电力的爆炸式需求,以及美国电力系统有可能无法满足它这一现实可能性。
  因为云计算的特点决定了,采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是大势所趋,就像建立拥有超大发电机的公用发电厂一般。但超大服务器聚集到一块,毫无疑问将带来巨大的电力消耗。例如互联网拥有服务器数量最多的Google,其在全球分布着36个数据中心,共300万台服务器。
  按业界通常的估算标准,每台服务器的功率大致为400W,也就是说每台云计算服务器每小时耗电为0.4度,每天24小时运行,全天耗电量为9.6度,300万台云计算服务器每年就将消耗超过105亿度电。
  无论从那个角度说,Google绝对说得上耗电大户。2006年的会议上,Google公司的代表说,“我们有可能处于一个潜在能源危机的开始阶段,这种危机显然正在到来。除非在供电方面作出变革,否则缺电现象在今后5-10年是有可能出现的。”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安德鲁?卡斯纳完全认同这个说法。他向各位高级经理问道,如果Google公司全系统死机72小时,美国的生产率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了避免这个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 Google都尽量选择在电力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安全、很少有自然灾害的地方建设数据中心,例如将在OREGON水电站附近,或比利时等温度较低,以利用空气自然冷却的地方。
  为了抗衡各种潜在停电风险,Google能源部还于2010年7月20日,向NextEra能源公司购买1.14亿瓦的风力电能,以供部分 数据中心在未来20年使用。
  2011年,中国也掀起修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热潮,深圳和重庆两个城市都在积极引入国外服务器进驻,重庆“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更向外透露要计划在2-3年内形成100万-300万台服务器规模。
  然而,现实中的重庆和深圳,都是中国夏季南方高温城市,不仅要给规模庞大的服务器供电,还要想办法解决它们的散热问题。据《第一财经日报》的估算,只算300万台服务器的消耗电量,就已占了重庆本地供电的17.6%。而重庆和深圳不幸又属于中国用电负荷较为严重的城市,这不得不让外界担忧,两座城市如何在数据中心不断电情况下,保证普通居民的用电。
  除了电力紧缺导致的危险, 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海啸、暴风雪等这样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随时对数据中心运营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引发服务和网络的中断。这就需要除最初的、最主要的数据中心外再规划、部署一个辅助的数据中心,它能够与原数据中心同步运行相同的应用,并提供与原服务水平相同的服务。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任务,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还得确保所有的流量与用户的事务处理能够透明地重定向至另一个数据中心,以便终端用户所有应用及服务的启动及运行,避免自然灾害对这些的影响。
  最后一项故障,服务器也是机器,使用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故障,即使如微软、Google和亚马逊这样实力雄厚的公司也留下过大规模故障的记录。
  
  危险二:监守自盗和黑客攻击
  1993年,《纽约客》杂志曾发表一幅著名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在云计算时代,这条法制已然失效。人们不仅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还可能知道你的品种、年龄、住处及兴趣。
  中国的阿里云公司,就握有这样的魔力,在它们的服务器里,有着中国上亿人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手机号码、信用卡账号以及你的各种消费纪录,这样一份数据不但完整记录了用户大部分隐私,甚至连你的经济状况,你的消费实力,也可以从中判断出。
  如果这样的数据被心怀恶意之人拿到,那么大部分人的金融安全就将堪忧,而人们的手机和住址一旦公布,也恐怕会陷入恐惧他人盗窃的心理。尽管阿里云计算互联网业务总监张敬说,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用户数据安全,比如内部制定严格的制度,登陆每台机器都会留下历史记录;不同等级的工程师,也只能完成自己等级的操作;工程师们看到的数据,全程加密,比如用户名和信用卡账号,工程师只能看到加了水印的数据,名字和数字变成了另一种字符串,而不是原有的文字和数字,等等。
  不过,在现实世界里,用户们的数据安全唯有依靠阿里云自身的道德自律。对于云计算服务器里的账户安全,中国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因而不能像美国那样,在信息安全诸如备份多长时间,什么数据应该加密到什么程度,阿里云在开放用户数据时只能向合作伙伴提供哪些数据。
  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的云服务商犯错了,没有保护好用户数据,或将用户数据用作非法用途,用户很难向企业提出索赔。
  当然,泄密的危险还来自于外部。随着用户越来越习惯将数据存放在云端,这些庞大服务器自然也会遭到黑客们攻击。张敬就坦承,现在阿里云每天都会遭受几百次攻击,为此他们每天都有300人工程师团队,在对所有流程进行实时监控,随时准备漏洞弥补。
  但他也不得不说,至今没有一家公司,敢说自己的信息百分之百安全。今年4月,黑客攻破了索尼公司 PlayStation网络的防护大门,其PS3、动画云服务网的用户姓名、电邮及登录密码等关键信息,全部遭到盗窃,涉及57个国家与地区的7700万人。部分提交过信用卡卡号等数据也可能被盗取。为此,根据国外媒体分析,索尼可能将面临2万亿日元(合245亿美元)索赔。据说,黑客们攻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索尼曾宣称公司的数据绝对安全,这触怒了黑客。
  不仅索尼,一年前,Facebook 1亿多用户资料被泄露,现身BT网站;同一年,11.4万iPad用户资料被AT&T网站泄露,其中包括姓名、邮箱、信用卡号。佛高一尺,魔高一丈,云计算虽然是把所有数据打成碎片,以分布存储在各服务器中,但其承担的安全责任恐怕只会更高。
  
  危险三:控制
  当人们用更多时间在上网时,人们一般会将有关日常生活和愿望的细节填入数据库,这些行为通过自己访问的网址和做的搜索,即透露有关自己工作、爱好、家人、政治倾向、健康细节,而且还透露了有关自身的秘密、幻想、痴迷、失误,或者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有关自身犯罪的细节。
  例如在“9?11”事件后,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及其他美国政府机构开始投资几十亿美元,用于开发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以便能够从网上的数据云雾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为此,政府还专门拨出资金,资助了亚利桑那大学开发“文体统计学”软件,以便能通过分析措词和句法来识别网上文字信息的作者。
  尽管这项研究旨在“把作者鉴别技术应用于极端主义团体的英语和阿拉伯语论坛上的文字”,但它也可以用户监测任何个人和团体。不同类型的政府,自然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达到自身的政治利益,比如采取控制模式,严厉监控所有异见分子。
  这种不安还会体现在公司对雇员的控制上,许多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将云计算带来演算方法,用于考察员工的业绩绩效。Google早就开始了一项实验,即用数字模型来做人力资源管理,从2006年夏天起,它就要求员工填写一个有关自己的、范围广泛的网上调查表,为此要回答300多个问题,包括他们用的编程语言、看的杂志、家里的宠物等。公司把员工的答案输入电脑,将其与员工技能和业绩的多个衡量标准相比较,以便建立可预测员工绩效的算法。
  云计算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变化―智能手机热和随时随地上网,也在加剧着控制的风险。人们使用黑莓或其他智能手机与公司网络远距离连接时,自己有了随时随地工作的“自由”,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自主权,因为其雇主对他们的时间、活动,甚至思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掌控。
  凡事有两面,当人们在憧憬、享受云的各种便利时,也别忘了对“云”保有一份警惕。

相关热词搜索:魔鬼 天使 天使还是魔鬼 到底你是天使还是魔鬼 天使还是魔鬼美女写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