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的民生名片】 民生保险名片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产权关系不明晰,利益诉求多元化,背后是多年城市发展中沉积下来的利益纠葛。然而抽样调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都江堰群众对城镇住房重建工作的满意度超过98%。   
  灾后重建的繁冗和难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不仅涉及城乡和产业布局、人口安置、用地安排,还要统筹考虑灾害防治、生态修复和心理康复。
  2008 年9 月,国务院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提出了用三年时间,耗资1 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的重建工作,实现“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2009 年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提出要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重建任务,也就是要在2010 年9 月之前完成《规划》中制定的任务。
  如今,三年过去了,整个汶川地震灾区旧貌换新颜。巨大的改变让人欣喜,但如何评价灾后重建的成效和科学性,显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过,民生各项事业是否得到发展,老百姓是否满意,始终是衡量灾后重建的重要指标。在为期一周的采访中,《民生周刊》记者连续走访“5.12”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都江堰、汶川和北川,选取一些片段,从民生视角观察灾后重建,绘制震后重建的民生名片。
  
  安置房分配的都江堰模式
  家住都江堰市龙潭湾社区金羊新苑的吴礼同今年65岁了,退休多年的他现在过得舒适惬意。每天午睡之后,他都会下楼来到社区活动室的门口,和老街坊们摆摆龙门阵,凑够了人手就打几圈麻将。
  大地震前,吴礼同就住在现在这个位置,不过那时候还不叫金羊新苑,而是包括藏羌新村、羊子口电站家属区两个相邻的小区。地震袭来,两个小区的房屋都遭到了严重的毁损,吴礼同也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
  重建开始之后,龙潭湾社区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在房屋类型上,既有失地农民的自建房、普通商品房,也有外地人购地之后的自建房。产权类型也是复杂多样,部分产权、小产权甚至有房无证,情况纷繁复杂。
  在已有的重建政策和模式中,很难找到满意的方案,而“原址重建模式”是最有可能实现的一种。但选择这种方案的前提是,必须由政府引导居民以栋为单位成立业主委员会,负责重建的组织协调和群众诉求反映。显然,按照这个规定,藏羌新村和羊子口电站家属区不符合“以栋为单位”的条件。
  在龙潭湾社区主导进行的群众民意调查中发现,藏羌新村76户毁损住房户,有19户选择置换安居房,52户选择原址重建。羊子口电站家属区66户毁损住房户,有51户选择置换安居房,18户选择原址重建。而这两个小区选择原址重建的居民都表达了原意联合重建的意愿,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应运而生:打破“以栋为单位”的条框限制,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打破原有居住地域,进行组合式重建。
   重建方案在经过每一户家庭签字确认之后,于2009年4月9日破土动工,2010年1月20日竣工,取名“金羊新苑”。吴礼同在2010年6月份搬进了自己的新居,现在住着二楼的一个两居室,房屋面积有83平方米,和以前的老屋面积大小相当。重建的过程中,吴礼同和老街坊们都很关心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时不时都要来看看:“地基挖的很深,房屋质量没问题,户型和结构也好得很。”
  都江堰市以龙潭湾社区金羊新苑为组合重建试点点位,通过把不同楼栋、不同小区的邻近居民集中进行组合重建,为居民自建房提供了一条新的重建方式。
  除了组合重建,另一个实现大规模居民安置的重要途径就是由上海进行项目整体援建,项目从规模到户型引进了上海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建筑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壹街区”。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整个项目包括56栋安居房单体、2座综合停车楼,可容纳2960户,8900多人。公建及配套建筑总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和工人文化活动中心。此外,壹街区还留下了3万多平方米商业面积,500亩成熟土地等可供市场开发的优质资源,使壹街区具备“造血”功能,辐射带动周边8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提升,逐步生长成为新的城市副中心。
  在整个都江堰市的安置房重建过程中,3万多户住房损毁户对城镇住房的期望和判断千差万别,涉及的效率与公平兼顾显得异常棘手。为此,都江堰市探索出了12种城镇住房重建模式和10种农房重建模式,与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直接对接。
  然而,历时5个多月、分为六个批次的安置房分配并不轻松:产权关系不明晰,利益诉求多元化,背后是多年城市发展中沉积下来的利益纠葛。然而抽样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都江堰群众对城镇住房重建工作的满意度超过98%。
  
  防震减灾的映秀样板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映秀,除了漩口中学遗址,几乎很难找到三年前那场灾难的痕迹。宽敞整洁的街道两侧是富有羌族风情的新房子,灰色的碎石块外墙、黄白相间的窗栏、房顶的白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羌族的民族风情,较大的开窗、一层的铺面,又将现代生活巧妙地融入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中。
  每一栋三层小楼就住着一户人家。镇上的人大多利用一层的铺面做些小生意,走在街上,透过开着的店门就可以看到做工精细、颜色艳丽的羌绣图案,街边是摆着长条木椅的茶座,还有飘着辣味儿的川菜馆儿。镇上的人三三两两地坐在街边,喝茶、聊天,在温暖的阳光下惬意地度过下午的时光。
  这个看似普通的羌味儿小镇可不简单,不只因为这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镇汇集了保罗?安德鲁、贝聿铭这样的国际设计大师,更因为每一个建筑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巧妙的构思,并且应用了最先进的抗震减灾技术。
  早在规划之初,温家宝总理就提出,要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的样板,映秀也提出把“打造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和防震减灾示范区”作为重建目标。经历过地震的人更能体会这个目标背后的深意,那是对生命的珍视和浓浓的人文关怀。震中映秀因灾难而出名,但却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温情与希望都建筑在安全之上。
  映秀镇隶属阿坝州汶川县,距离震源点牛眠沟只有1公里,镇上分布着多处地震断裂带,选址成了保障建筑安全的第一道关。据映秀镇镇长徐红军介绍,经过选址勘探,映秀镇的居民住宅建在地震断裂带300米开外,公共设施更是与地震断裂带保持了700米的距离,以保证建筑的安全。
  更多的抗震奥秘还在建筑内部。最显而易见的是映秀镇整体建筑都保持了较低的楼层,张家坪村的建筑是3层,渔子溪村则只有2层。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技术在支撑着这个抗震建筑样板。
  在灾区,一位父亲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正在板房里打牌,站在他身边的孩子越来越不安。一局还没完,孩子就揪着他的衣角哭闹道:“爸爸,房子要倒了,我们快跑吧!”后来他才知道,孩子在学校也是这样,甚至有别的小孩会不由自主地抓着桌子,想随时钻到桌子下面。
  没有安全的房子就没有安全感,也更谈不上温情。灾后重建就把安全放在了首位,尤其是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安全问题。重建后的映秀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是层层武装,于是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震发生时,最安全的地方将是学校。”
  映秀中学采用叠层橡胶支座,就是给建筑垫上一个能够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的橡胶垫,地震发生时,建筑能够发生较大的水平变位却减小了上下结构振动,不易坍塌。围护墙体则采用了抗震性能好的轻钢龙骨墙体材料。这种材料自重轻、与主体框架结构连接可靠;同时,墙面的石膏板、水泥纤维板在与混凝土框架的连接处采用柔性连接,也就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变形的发生,从而有效减轻地震过程中由于框架的变形位移对墙体的破坏,也就可以避免地震发生时围护墙体倒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颇受关注的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抗震减灾学术交流中心,同样采用国际先进的抗震技术设计而成。此外,它还担负着另一个重任,未来它将汇集更多抗震减灾的学术力量,让灾难对百姓的伤害小一些,再小一些。
  在映秀镇,政府拿着图纸分房。也就是在建筑图纸出来后,房子就分到百姓手中,这样百姓对自己房子的结构心里就有了底。去年8月,在建住房更是经受住了40万立方的泥石流的检验。
  “当时水淹到了二层,后来一车一车地往外掏泥沙。我心想,完了,这下房子又得重新建了。”提起那场泥石流,徐红军至今唏嘘不已,但经过专家的严格审查鉴定,房屋的安全性和主体结构没有受损,修缮后即可使用。不但没有影响重建进度,更让百姓安心。
  
  产业升级的水磨名片
  走进汶川县水磨镇禅寿老街,满眼尽是白脊青瓦的楼台亭阁,古朴典雅的窗雕棂刻,一派浓郁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这条老街建在当年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全长800米,住着200户人家。
  徐娟的茅草房火锅店开在距离“禅寿老街”牌坊不远的地方,旁边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援建的汶川八一小学。下午四点,还没到晚饭的饭点,徐娟卖完了最后一碗豆花。她的豆花三元钱一碗,麻辣鲜香,很受欢迎。豆花装在一个红色的塑料桶里,一桶有三四十碗,徐娟一天可以卖出四桶。此时,还有游客不断上前买豆花,徐娟只能微笑着表示歉意。
  她和老公及哥哥嫂子一起经营着这个火锅店,生意一直不错。除了前面的两间铺面,还有二楼和一个后院,共四百多平米。这是政府在原址上给他们重建的安置房,全部免费,整条街上都是如此。
  现在,徐娟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开始磨豆花,火锅店的生意要一直忙碌到夜里十一点多。尽管辛苦,但记者感受到了她发自内心的幸福感:“现在各方面都挺满意的,整个水磨镇的居民基本上都很满意。”
  水磨镇位于汶川南部山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距离震中映秀镇不到10公里。
  如果不是特大地震,水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肯定还在延续着“省级高耗能工业经济开发示范区”的老路,聚集在这儿的60万吨水泥厂、工业硅厂、碳素厂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还将在这里继续着他们的生产。
  水磨气候温润,1998年以前一直是农业大镇,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四川省人民政府1998年批准在水磨镇设立“省级高耗能工业经济开发示范区”,作为发展阿坝州工业的一个重要依托。
  整个水磨镇的重建由广东省佛山市负责援建。援建者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商定,决定搬迁、关闭位于水磨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佛山市按照“生态、文化、安居、乐业”的理念打造全新的“水磨羌城”,让水磨成为一个宜居的旅游城和文化城。
  紧邻禅寿老街,是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水磨羌城”。羌城是新建的居民安置小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极具羌族特色。靠近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在这儿,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古老羌族的装饰风格融合在一起。
  如今,全镇300多户人家过上了“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商铺,人人有就业”的生活。2010年4月,水磨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项目,因“将灾后重建与人们生活完美结合”,在“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获得了“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校园重建的北川标杆
  在北川,北川中学是一个包含着复杂情感的字眼。
  地震前的北川中学有两个校区,一个是新区,位于老县城内;另一个位于老县城外的任家坪。
  在老北川县城内,被山石全部掩埋的原北川中学新区,只剩下随风飘荡的国旗和一个个孤零零的篮球架。“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景家山崩塌,山上200多万方土石倾泻而下,处于这里的粮油加工厂、北川中学新区被整体掩埋……”在北川中学新区地震废墟前,竖立着这样一块标牌,描述着地震发生时的惨烈。
  老北川中学成为这个城市难以愈合的伤口,代表着一段悲情的黑色回忆。而现在的新北川中学,已经成为新城的地标,成为其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新北川中学内,风景优美,道路宽阔,绿草茵茵,一条人工河穿校而过。学校里的教学楼只有3层,灰砖白墙,朴实厚重。除了教学楼外,宿舍楼,体育场等设施都错落有致地在偌大的校园内次第排开。
  4月29日下午五点,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16岁的小谭和15岁的小李在校门边的草地上清扫落叶,他们都是高一的学生,现在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课时间。高一年级共有19个班,每个班有40多名学生。北川中学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所有学生都在学校寄宿。外人不能随意进出学校,学生必须在向老师请假之后才能走出校门。
  异地重建的新北川中学,是北川新城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新校的重建经费全部来自于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侨眷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共有73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人次为北川中学捐赠资金2亿元,并创下了国内单个慈善项目捐赠的新纪录。
  学校位于北川新县城东北角,占地225亩,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礼堂等11栋楼房,共有教室108间,宿舍652间,可容纳5200名学生入学、寄宿。学校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级。
  历经十余次规划方案评审,由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以及最后胜出的北京建筑规划院同台竞争的新北川中学方案,糅合了几个设计团队的特色,如港大的组团理念,清华的羌族特色,同济的实用功能,并做了大胆的创新,使现在的新北川中学成为一所众人眼中的“超级中学”。
  在北川中学的每一棵树上,都系着一张由同学们自己制作、经过塑封的卡片。高一(十四)班的任青春在一张绿色的卡片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写下这样的文字:经历风雨,茁壮成长,拥有梦想,成就希望。
  在新北川中学,伤痛已经成为历史,被青春的活力和希望所替代,正如校歌中这样写道:多难兴邦,美丽校园,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重建 民生 名片 震后重建的民生名片 民生银行名片 民生银行名片模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