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 重建精神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三年,不算很长,地动山摇的惊魂和举国呜咽的悲鸣还偶尔会闪现。三年,也不算很短,家是新的,学校是新的,乡村是新的,城市也是新的,一切都有了新的开始。   三年前,最让人难忘的不是苦痛、不是泪水,是血浓于水的无疆大爱,是情到深处的人性光辉,是“汶川不哭,中国加油”的呐喊,更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气魄!
  正是因为这种气魄,我们迅速开始了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艰苦卓绝的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重建范围,前所未有;重建难度,前所未有;重建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此为标志,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51个重灾县区、1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恢复重建工作。
  3026亿元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两年的日夜奋战,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已建成农房190.85万户、城镇住房28.83万户,建成学校3839所、各类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2169个,建成各类基础设施项目5000多个。“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
  重建,是党和国家对汶川儿女的慈母之爱,是援建省市对汶川兄弟的手足之情,是灾区百姓对逝去亲人在天之灵的无声告慰。
  重建,以爱之名。当爱之光照射进三棱镜,便会折射出奇幻的光谱。于是,我们有了另一个观察重建的视角:有学者指出,灾后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累积过程,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重建文化”、“重建精神”。
  重建当然可以是一种文化,灾后重建的生命文化、安居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志愿者文化、援建文化、感恩文化,同时包括灾后重建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都足以载入中华文化的辉煌史册。
  震后第37天,中央即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重大部署,举国支援灾区机制,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
  调查显示,灾区群众对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与公安干警的满意率达93.37%,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达94.81%,对灾区地方干部的满意率达82.6%,对志愿者的满意率达98.85%。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形成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
  短短3年时间,灾区百姓的伤痛渐行渐远,新生命和新家园带来了新希望,感恩、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已经成为汶川震区的主流社会心态。
  重建三年,每一个人都见证了灾区穿越灾难、坚强崛起,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真正领悟从悲壮走向豪迈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用坚韧和刚健实现生命的重建,用理性和智慧完成抗震效应的积累,用温情和包容让受伤的心灵与受损的物质双重康复。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让汶川地震灾区在废墟上站立和崛起,更能为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提供启迪和借鉴。
  精神的财富,不仅鼓舞汶川人,而且激励每一个中国人!

相关热词搜索:重建 精神 重建精神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