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话题图片 一周话题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背景】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教育部11月22日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通知》中的一项要求引起关注与热议: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将就业率与专业招生计划直接挂钩,教育部的这项探索您怎么看?
  
  我能为儿子提供假就业协议吗
  儿子今年大学毕业,想继续深造,所以没找工作。有一天,他告诉我,老师要他提供一份就业协议,需要用工单位和当地劳动部门盖章,希望其在一周内寄给他。儿子说他要考研,没找工作,老师说没关系,只要按他说的做就是。儿子问我怎么办?
  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新闻早有耳闻,想不到这回摊到自己头上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告诉儿子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
  我体谅老师,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校方如不想方设法提高当年的就业率,就通不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甚至会影响到专业的设置及学校的命运。不信请看教育部21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如果此规定得以执行,它不仅会进一步削弱和动摇现已岌岌可危的基础性教育课程和专业,更会加剧高校毕业就业率的造假之风。没有哪所高校愿意因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而调减某专业的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因而高校势必倾向于造假甚至造假愈演愈烈。
  我没想到儿子在大学接受的最后一课竟是“造假”。这令我这个从事了半辈子中学教育的老师伤心不已。
  就业率造假源于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了考核高校的行政大权,将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领导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如今又将考核标准细化到60%,这等于进一步损害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另外,这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就业率高的高校能招到更多优质生源,争取到更多办学经费,因此,在就业率上,谁都不愿甘居人下。诚如某高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所言,“高校之间攀比就业率,实际上就是在争夺生源。”一旦这种攀比建立在虚假的就业率数据上,那它就是恶性竞争,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造假者名利双收,不愿造假的高校却面临某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的危险。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23日评论,作者:王学进)
  
  就业岂可主宰专业
  依现状而言,探索高校专业退出机制,当然是一种善意的尝试。在一个时期的大扩招之后,大学生过剩已成必须正视的问题。
  只是,任凭理想如何丰满,现实也未必不会骨感。“专业退出”在理论上固然极具价值,但现实层面的运作困境,同样不容回避:首先,有鉴于数据造假频发,所谓“就业率”天然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要说“60%”,就是“100%”的就业比例,也可轻易造出;再者,特定专业的供需前景,并非恒定不变,而处于动态变化中。“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万一第三年、第四年就行情看涨呢?
  更深层的纠结在于,一味依就业率调整专业设置,本就预示着某种错位――高等学府彻底矮化为市场的劳工流水线。诚然,强调教育与产业相协调无错,可将此过程简化为,“就业比例主宰专业存废”,就未免太过了。长此以往,高等教育因失去前瞻性和科学性,而注定变得短视功利,直至神圣感消退。必须厘清的是,功利的用人单位,全无义务为一个民族的学术未来负责。那么,大学仰招聘者之鼻息,与饮鸩止渴何异?
  回溯不算长的高校扩招史,便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很大原因恰在于当年放任“市场塑造高教”。但讽刺的是,如今解决问题的努力,又绕回到当初的老路――仍以市场行情为起点,仍从供需维度考量学科设置。从酿错到纠错,错乱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受此支配,“专业退出机制”即便初衷良好、目的正确,也难免不会铸成另一场悲剧。
  终究,“教育与产业相协调”,不能简单置换为“专业存废与就业率相挂钩”。而且,大学生就业难,想必也不是调整几个专业便能纾解。蓝领精英奇缺、格式化的大学生泛滥,在教育资源宏观配置偏差的前提下,裁撤个别低就业率专业,只能是杯水车薪的象征性动作。事实上,重塑职业教育的社会声名,重划高教与职教的格局分配,或许会更为有效。
  (摘自《华西都市报》,作者: 然玉)

相关热词搜索:话题 一周话题 一周话题是什么意思 周深超级话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