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的考验_以色列总统

发布时间:2020-03-3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以色列国内民意右转的情况下,美国施压下的中东和谈恐怕很难如预期般在一年内取得成果。而内塔尼亚胡的两难在于:要么因为妥协得罪国内民众特别是右翼,要么因为强硬失爱于美国。而不管哪一种,对他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伴随着新一轮巴以和谈的重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再一次成了全世界的焦点。这一次,这位以色列保守主义的旗手竟然站到了和平队伍里,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9月2日,内塔尼亚胡在与奥巴马会晤后说,这次来华盛顿,已经准备好做出“历史性的妥协”,他毫不怀疑以巴之间能够实现和平。在其后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他称后者为“我的和平伙伴”。
  而早在2009年6月14日,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发表外交政策演讲时,第一次承认了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在得到巴勒斯坦非军事化保证前提下……可以接受一个与以色列并存的巴勒斯坦国。”
  尽管这些表态口惠而实不至,更多是在美国压力下被迫说出的场面话,但对“资深”鹰派内塔尼亚胡来说,殊为不易。
  1949年10月23日,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出生在特拉维夫,父亲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犹太历史学教授,是修正主义犹太复国运动鼻祖泽夫•雅勃廷斯基的忠实信徒,还当过其秘书。雅勃廷斯基于1920年代创建修正主义犹太复国运动,认为与阿拉伯人达成一致的唯一方法是建立铜墙铁壁,在土地问题上不能有寸步妥协。父亲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内塔尼亚胡对阿拉伯人的强硬态度。
  内塔尼亚胡在1984年被任命为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这一阶段他逐渐树立起斗士的形象。在他的推动下,联合国不再把有关纳粹德国所犯罪行的档案作机密文件处理。4年联合国任期结束后,他当选为执政的利库德集团议员。海湾战争期间,他作为以色列政府的发言人而备受关注。1991年召开马德里中东国际和会时,他是以方谈判的主要代表。
  1996年出任总理后,内塔尼亚胡政府出台了被阿拉伯国家称为向阿拉伯人宣战的“三不政策”:不承认巴人的民族自决权与建国权;不归还戈兰高地;不就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正是这些决定性地奠定了他不妥协的的强硬派形象。
  2009年2月,内塔尼亚胡第二次担任总理。这一年多来,巴以关系持续恶化,以色列在5月还向试图进入加沙地带沿海地区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开火,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这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宣扬的“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巴勒斯坦的处境”和“美国永不与伊斯兰世界为敌”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美国资深外交家布热津斯基因此说:“内塔尼亚胡这个政府,是以色列的哈马斯。”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指控。
  在国会中期选举的考验下,美国需要在中东问题上有所成就。在美国中东问题特使米切尔的斡旋和压力下,巴以双方终于在华盛顿聚首,笑意盈盈。但在一派祥和之中,却几乎没有人对和谈的前景表示乐观。
  巴勒斯坦分治依旧,哈马斯割据一方,阿巴斯政令不通。更直接的考验是,为期10个月的以色列在西岸停止新建犹太定居点的冻结计划在今年9月底即将到期,而内塔尼亚胡之前一直以“自然生长”来形容犹太人定居点现状,称应允许犹太人定居者“正常生活”。冻结计划能否顺利延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在中东和平这条路上,以色列也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建国之后,与阿拉伯人之间进行的多次战争让以色列人达成了共识:寸土不让,安全第一。进入1980年代,以色列人逐渐意识到战火和鲜血换不来安全,于是奉行“以土地换和平”的战略。而从拉宾的《奥斯陆协议》到巴拉克的单方面从黎巴嫩撤兵,再到内塔尼亚胡左右不讨好的《怀伊协定》和沙龙的单方面从加沙撤军,以色列在左中右之间腾挪,却未能带来持久有效的和平。惨痛的经验让选民明白一个矛盾的逻辑:妥协可能会带来和平,但军事手段也未必总是走向和平的反面。
  因此,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路线在国内获得了6成以上的支持率。在以色列国内民意右转的情况下,美国施压下的中东和谈恐怕很难如预期般在一年内取得成果,而内塔尼亚胡的两难在于:要么因为妥协得罪国内民众特别是右翼,要么因为强硬失爱于美国。而不管哪一种,对他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相关热词搜索:考验 内塔 尼亚胡 内塔尼亚胡的考验 内塔尼亚胡夫人 内塔尼亚胡希特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