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在背后] 所有的体育竞技背后都有资本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几位心理学研究生正在上一堂专业课,授课者正把自己20年前的一段经历当做案例做心理分析。学生们打断她:“1990年亚运会应该是你状态很好的时候,为什么不参加呢?”
  与此同时,广东南海九江酒厂里摆放着一排龙舟队的奖杯。在九江镇乡间河道旁,数十名操着桨的外国人等待着这里的仪式――焚香、鸣鞭、击鼓……20余名龙舟队成员跃入齐腰深的河水,将深藏在淤泥当中的龙舟请出。
  在华南师范大学陈静的办公室里,已经很难再找到她过去的影子――这位中国乒乓球的第一位奥运会冠军,二十多年变换了多重身份。“乒乓球现在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兴趣,在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当年可能体会不到那么深刻”,陈静现在经常给即将参加广州亚运会的乒乓球选手做心理辅导。
  龙舟将作为正式比赛项目首次亮相亚运会。代表中国出阵的九江龙舟队里都是业余运动员,却都是龙舟赛上各队好手,“只要有龙舟赛,大街小巷喝茶的市民都在讲龙舟。没去看比赛的,也会打电话问比赛情况”,领队朱文权说,之所以九江龙舟有实力代表中国参赛,是因为这里的龙舟文化基础好,“市民喜爱,乡亲支持,政府和企业也愿出钱出力”,赛龙舟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体育承载的意义正在逐渐淡化,其本身的社会价值正在慢慢变大。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变化――以前人们看重的东西正在变得不那么重要,被忽视的却逐渐看重起来。体育从一种非常态变成了常态,从唯金牌论的竞技体育向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民体育开始了过渡。
  
  亚运名单外的奥运冠军
  
  广州,“陈静乒乓球俱乐部”,陈静正在教一群小孩子打球。孩子们只知道自己的教练是奥运冠军,却不知道她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更不知道围绕着她诸多的争议。
  1987年世乒赛,国家队决定让陈静参加女子团体的比赛,夺得冠军之后陈静并不满意自己的这个冠军归属:“虽然我拿了世界冠军,可我心里面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冠军。”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第一次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早已将乒乓球看成国球的国人们无不为之振奋,不言而喻,在国家队中每个人都期望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单。当时教练组作出决定――让国家队队员们自己票选出三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但陈静发现发到手中的候选名单并没有自己,“我觉得当时自己完全有这个实力,在这些人里,我不会比她们差”,陈静还认为教练更应该起用年轻选手,而且自己的实力明显摆在那里,“(这些年)在单打里面我没有输给过任何外国选手,最后只是让给我们自己的选手”。面对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和可能到手的单打冠军,陈静这次没有再选择“拱手”。她给教练组写了一张条:你们大家投来投去,都是在这些老队员中选,为什么你们就不能考虑从年轻队员中选一个后起之秀?
  陈静没有在纸条中提到自己的名字,但每个人都能看出“那个年轻选手” 指的就是她自己。在此之前队员们都是等着领导给自己下达任务,还从来没有人主动站出来承担任务。因为这实际上就是在宣布“我才是最好的,我能完成任务”――没有退路,一旦失利,将被千夫所指。
  最终,民主变成集中,国家乒乓球队把地方教练召集到一起,讨论最终名单人选。陈静、李惠芬、焦志敏最终被确定参加奥运会,而呼声颇高的世界排名第一的何智丽却成为替补选手。媒体把矛头一齐指向陈静,陈静的主管教练郗恩庭说:“按何智丽的水平来说,(拿冠军)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但从培养后起之秀的角度考虑,郗恩庭没见过从身体、心理和技术三方面都过硬的球员,“她从来没有表现过胆怯,什么时候问她都是斩钉截铁的,都是绝话”。
  到达汉城的那一天,恰好是陈静的20岁生日,那天晚饭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徐寅生还为陈静送去了话梅核广东月饼。三天之后,乒乓球比赛开始,陈静一路3比0打到决赛,与队友李惠芬相遇。3比2,陈静最终拿下决胜局,第一个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就此产生。
  1990年,郗恩庭被调回男队做教练,陈静的主管教练换成了张燮林,而由于张当时主管邓亚萍,陈静感觉自己被“改嫁”。而在第39届世锦赛女单半决赛0比3输给了朝鲜选手李粉姬后,陈静的心理开始有了阴影――在强手如云的中国乒乓球队,即使是老将输了一两场球,后果如何,陈静是明白的。同年的第一届世界杯团体赛,陈静榜上无名。乔红、邓亚萍、高军、陈子荷代表中国队3比0战胜了朝鲜队。新人的崛起,使陈静的日子更加难过。1990年,这套人马再次参加北京亚运会,陈静再一次落选,“当时特别害怕失败,压力太大了,根本就不能接受自己不能参加的现实”。 奥运会冠军无缘在自己国家举办的亚运会,媒体纷纷为陈静鸣不平。
  几天后,陈静身穿便装出现在亚运会赛场的看台上。几年后,陈静身着中华台北队的球衣出现在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赛场上,并获得银、铜牌。她只想证明自己拿起球拍时依然很行。
  北京亚运会后,陈静向国家队提交了退役报告。报考台北体院攻读体育运动心理学,完成学士学位后,为更进一步,她又孤身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大学乒乓球队总教练。“从一个单纯的运动员转变为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这是我在台湾这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
  2006年7月,陈静正式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成为了中国奥运冠军转型为学者并拥有副高职称的第一人。3个月后,一纸公函从国家体育总局乒羽运动中心发到华南师范大学,陈静应邀进驻国家乒乓球队,为队员做心理辅导。
  广州亚运会即将开始,陈静正在给马龙做心理辅导,这是马龙第一次参加亚运会。“90年北京亚运会的时候,他才刚出生呢”。
  
  不为竞技而生的亚运选手
  
  九江镇地处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两江干流之间,素有儒林水乡之称。域内水网密布,镇内河涌纵横,故曰“九江”。这里的人们大多以捕鱼为生,以舟代步。千百年来,划龙舟是人们节庆时祭祀神灵的仪式,也是闲暇时消磨时光的娱乐,更是村落间沟通感情的社交手段。
  起源于民间的龙舟运动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现存最早龙舟为明代产物,距今四百多年,清代保留下来的老龙舟在当地并不罕见。“九江龙舟不仅是比赛,更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文化。”九江镇长潘志彬说。
  龙舟是当地的文化基因。目前,九江镇有传统龙舟100多艘,在企业和民间的五人龙舟、国际标准赛龙舟更是数不胜数。九江的龙舟赛事也非常丰富,除各类锦标赛和邀请赛,每年镇上会组织多场传统赛事,且参与者乐此不疲,最高时有10万以上的观众“围观”,这在只有10万人口的小镇实为不易。
  除镇级比赛,一些村居也会常发英雄帖,广招周边高手在河涌或西江上比试一下。只要一通知说比赛,全镇男女老少都活动起来,擦拭龙船,准备衣装和罗伞,训练队员。甚至村头一些村民技痒,也会拉出家里的小舟在鱼塘里划个半天。
  黝黑、平头、一笑满嘴白牙,是这支龙舟队员普遍的特征。今年36岁的熊其国17岁入选南海龙舟队,现在九江做些小生意,而他的20多位队友大多都是九江土生土长的农民。“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比赛都重要,代表国家出战的机会以后可能还有,但我们这些人不一定能赶上。错过这次,我们会郁闷一辈子”。
  改革开放以来,九江是周边最先恢复龙舟比赛的地方。1984年,九江龙舟队正式成立。一组建就创造了澳门国际龙舟赛四连冠,一时声名大噪。老队员苏伯垣说,九江龙舟队虽是一支豪强,但在此后一段时间,队伍最困难时,曾经找不到赞助,而政府依然不解散队伍,维持下来。
  2007年九江在国内率先成立名门世家龙舟俱乐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获得上百大大小小的冠军头衔。2008年初,在澳门乡亲吴立胜和九江酒厂的支持下,九江龙舟俱乐部成立。此后,队员们与俱乐部签订合约,开始一年四季拿起固定3000元工资,每逢比赛还有奖励。
  此外,与以前队员只有九江人不同,俱乐部建立后,凡是佛山市民都可报名参加,吸引了大批中生代或新生代才俊。
  运动员收入稳定、队伍管理规范后,龙舟队还引入新的教练,开始了质变。舵手吴国冲说,除了现有的经验和技术优势,队伍在比赛前还专门加强体能训练。每周只休息一天,训练量丝毫不亚于专业运动员。“我们希望广州亚运会上,250米、500米和1000米3个金牌都拿下。”
  今年,九江男子龙舟队开始着手后备人才培养,招入7名年轻人作为梯队人才。龙舟队最年轻的鼓手关祥挺是一位90后选手,来自九江职业技术学校。教练陈建斌说,九江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开办了龙舟、醒狮等专业,尤其是龙舟专业,2006年创办,目前已有40多名龙舟特长生被上海海事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录取。
  “我们开始创建龙舟队时,会有村里老人指点我们。”原来搞帆船的陈建斌说,开始教学没有经验,不仅是九江龙舟队,甚至一些村头老翁也愿传授经验。现在,九江职校重心倾向于培养当地人,一些尚未毕业的学生已经被九江男子龙舟队提前预定。
  “担心皮肤黑,就不是合格运动员。”20岁的关祥挺说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龙舟运动。“小时候是父亲带我去扒龙舟,以后,我会继续带儿孙扒龙舟。”
  
  

相关热词搜索:竞技 竞技在背后 竞技 牛竞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