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宪: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辩护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最近,网上读到一篇转自某报的文章。题为《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文风很熟悉也很陌生。毕竟文革过来人,此种久违了的文章,读了上句,几乎就能连出下句来。

  

  文章中说:“按照一种漂亮的说法,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
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该文的要害,是揭露某些人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这种先赋予某概念以“资产阶级”本质或某种险恶“实质”,然后痛加揭露批判的手法,我们已领教多年了。曾几何时,“商品”、“市场经济”、甚至“自由”、“民主”等等概念,都曾被深深烙上“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印记,彻底揭露、彻底否定过。但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小平同志的大智慧、大谋略,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绕过或破除了种种“极左”理论、思想和制度障碍,既建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这才迎来眼下中国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因此,我们今天怎么能连一个中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也要一棍子打死呢?

  

  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超越专业而关注“公共事务”者也。正像世界上有“好的市场经济”有“坏的市场经济”、有“资产阶级民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一样,同一“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也可被注入不同价值内涵。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的理由。实际上,正因为今天某些以“公共知识分子”面貌出现的人,或为“某些利益集团”张目、或企图掌控“话语霸权”、或作秀于媒体显眼于大众,我们才需要真正以广大人民利益、以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公共知识分子站出来,进行揭露或批判,才需要有更多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驱逐哪些滥竽充数的学术明星。以中国几十万的庞大人文、社科队伍而言,今天,真正关心公共事务、献身公众利益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着眼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理应大力倡导才是,怎能因一个概念的出处,因几个人的独断言论就将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给扼杀呢!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实事,即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爱国的,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而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根本利益。情系民、权为民,新一届中央领导,时时考虑的都是国计民生问题。今日中国先进的、爱国的知识分子,难道不该为民分忧、为国解难、为党献策,尽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吗?譬如,让总书记和总理焦虑的三农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国企改革和下岗职工问题甚至农民工工资问题,我们的知识分子难道不该关注吗?关注这些甚至没有学问意义的社会问题,正是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所在、天职所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正是中国共产党改革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拥趸者和实践者。近年来,中央多项深得民心的政策出台,其背后不都有公共知识分子的建言吗!《离间》一文作者回避现实、无视实事,硬说“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离间”了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其实际效果,恰恰是要“离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此种“离间”之说,误国害民,实乃真正的右派言论。

  

  作者为山东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Email: yzx1948@qingdaonews.com

  

  吉方平: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

     

  一个舶来的名词———“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s)”被接了过来,成为炒作一时的衔头。先是出现在一些出版物上,进而挂在网上、见于某些报刊。因为英国的一家《前景》杂志评出了他们的100位“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我们的杂志也来效颦,推出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引出舆论哗然。

  

  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按照一种漂亮的说法,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
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一部中国现当代史证明,只有当知识分子跟着共产党走、成为工人阶级组成部分、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时,知识分子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才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历史和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貌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要认真剖析一下,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其实并不“独立”,也无“批判”。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把“公共知识分子”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
同时又把我们的社会说成是“万马齐喑”,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普遍失语的沉默羔羊”,唯有他们才是“众醉独醒”,唯有乞怜他们才能“代言”。这不仅是对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和舆论现状的武断错判,而且是一种新的“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在一笔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试图由几个“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他们主张知识分子完全脱离自己的专业和所长,就广泛的“公共事务”发表“振聋发聩的意见”,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于是“公共知识分子”变为“万能知识分子”,一些专家学者包打天下,在自己完全不熟悉不知道的领域中横冲直撞;
另一些人则再也不甘寂寞,不屑于做学问,成为电视明星、媒体人物,“公共知识分子”又变成了“作秀知识分子”,成为与影星、歌星、体育明星比肩的时髦人物。十分明显,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论,无疑是要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

  

  类似“公共知识分子”论这样的概念,只是一点噪音和杂音,并不能影响我们社会舆论的主调,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面对着一个多元化的态势,关键是要清醒、坚定,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在林林总总的思潮前迷失方向。

  

  (摘自2004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5日 第九版)

相关热词搜索:辩护 知识分子 概念 杨曾宪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