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寻找大灾之外的大爱并不容易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最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大灾有大爱”是真的,已为汶川救灾的实践所证明。但在中国,大灾之外有没有“大爱”,大灾之后的“大爱”精神会不会迅速消减?实际上,我们真的有理由忧虑,特殊灾害所激发出来的人文精神会不会在灾害之外或之后被束之高阁,被消磨,被淡忘,甚至以各种各样不乏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之抛弃。

  灾区人在此次8级震灾中所遭受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他们又有理由庆幸自己遭逢了“大灾之中的大爱”,受到了那么多的关心。房子倒了,有援建的活动板房或者至少帐蓬可以栖身,有食品和水供应可免饥饿,受伤者得以救治,那些重伤员住进省内外重点医院,得到一流的专家亲自治疗和医院细致入微的照拂,所以这些,都不必当事人支付一分钱。细想一下,如果不是“大灾”这一特定的情形,即便当事人遭受了同样房倒屋塌家破人亡的惨祸,又何能想像受到如此对待,享受如此“大爱”关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倒是大灾之外的冷漠。比如电视上报道的,一些见义勇为者生活无着陷于困境之中遍求救助无果的故事,昔日的抗洪英雄无钱医治幼子而在街头跪求帮助的故事,残疾人街头乞讨奋力自强的故事,那种经历的苦难和无助,真能令石头人落泪。今年春节期间,我偶过一所著名寺院,后门东西一百米长路面两侧满是乞讨的残疾人。他们摆出各种姿势,意在展示残疾肢体以求得路人的怜悯和施舍,偶尔有当地政府维持秩序的公务车经过,间或也看到外国游客在残疾人乞讨者面前驻足凝视。此时,我感到痛心的不仅是人间还有这样的苦难,同时还为国家和身为中国人的颜面难堪。

  应该坦承一个事实,在中国,在现时,“大爱”精神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她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中,迸发于此次大灾之际,但还远没有成为浩荡春风吹遍神州,更没有成为全国上下全体官民人等一致公认的核心价值观。试问,当你到政府部门办理证照之类事宜的时候,你感受过“大爱”吗?当你在医院接受诊治时,你体验到“大爱”的亲切吗?当你为自己的子女就学、就业而四处奔走的时候,你又感受到多少“大爱”?特别是,当你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为生计所迫摆摊设点,见到城管就东奔西跑的时候,你还能感受什么“大爱”?

  应当大力倡导“大爱”精神,不是让她仅限于大灾之中的特定时刻,而是让这种“爱”成为政府施政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理念,其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官员应当是人民的服务者,以良好的服务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爱心,这就是温总理所讲的,“不要忘了,是人民养活了你们”,以感恩和歉卑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使之成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石。政府要致力于使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疾病者有所救治,贫困者得以温饱,见义勇为的为善者得以善报,所有这些都应有法律保障和政府政策支持。这就是古人憧憬的所谓“仁政”,此处的关键在于,政府首先要有“大爱”,由此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并引导“大爱”精神成为社会公众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唯有一个处处充满“大爱”精神的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

  眼下的问题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要看到我们距此还相距很远,而仅就“大爱”谈“精神”,不深入到民主法治的制度改革层面来“解放思想”,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充满“大爱”精神的和谐社会,恐怕还只是流于空谈。

相关热词搜索:大爱 寻找 信力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