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日记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小数日记篇一:小学生数学日记大全

小学生数学日记大全

篇一:紫砂虎

今天,爸爸买了一只紫砂虎,我看了看,从前面只看得见头,从后面只看得见象教鞭一样的尾巴,从侧面只看得见它的一面,妈妈让我站在椅子上向下看,这时我看到了紫砂虎的全部身体。

原来,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篇二:下珠珠棋

吃过晚饭,我和妈妈下跳棋吧!我把棋拿上来,我选了绿色的棋子,妈妈选红色的棋子。妈妈说你先走,我一走就跳了三步,妈妈只走了二步,可给我搭了一步桥,我一下又走了五步,妈妈才走了三步。没几下我的棋子全部到了终点,我一看妈妈还差三步,我战胜了妈妈。

篇三:量高尺

我们家的墙上有个量高尺,每年我都用它量身高。去年我身高是1m10cm,今年量的身高是1m16cm,116-110=6(cm).我今年长高了6cm。

我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长到姚明那么高?”妈妈说:“只要你天天多吃饭,不挑食,坚持锻炼身体,将来就能长成像姚明那样的小巨人”。

篇四:口算

数学中,最简单的就是口算,可是,口算又是最难的,为什么说呢?就听我介绍吧。 口算,要经过大脑的快速计算,是脱口而出的,可不能在草稿纸上等你算出来才说出来的,那样子叫计算,不叫口算。而我却不一样,一道题目,像0.75除以3,我会脱口而出,答案是0.25,对吗?

口算,其实很简单,加油!

篇五:学好数学 能省钱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逛超市买牙膏。到了超市,我们直奔洗化柜,我们发现了同种竹盐牙膏有两种卖法:1、3个110克的牙膏组成清新畅享装是17.9元;2、一支重150克的牙膏是8元。

妈妈对我说:“书汀,我们今天打算多买一些牙膏回去慢慢用,你看这两种卖法的牙膏买那种省钱呢?”这下子可把我难住了,妈妈又对我说:“今天我们把17.9元就当成18元你来算一算吧!”我立即说:“买清新畅享装省钱。”妈妈问:“为什么呢?”我说我是这么想的:18元买三盒,用18÷3=6(元)那么110克的牙膏6元每盒。150克的牙膏8元每盒,

也就是多2元钱多买40克牙膏,照样算1元可买20克牙膏。而买150克的牙膏1元买不到20克。所以我认为买清新畅享装省钱!妈妈听了以后高兴的对我说:“太棒了!学好数学真有用!”

今天,我知道了,原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还能省钱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

篇六:切西瓜

昨天晚上,天比较热,我拿出了一只西瓜准备切时,被爸爸拦住了。他给我出了一道题,题目是:把这个西瓜切成九份,并且要切出十块皮,看你这么切?这时,我想,这个吗,很简单。于是,我去拿来一把水果刀,在把西瓜放在桌子上,切了起来。我切了一个“米”字形的,一数,有九块倒够数,可是,只有九块呀!我不服气,又拿来一个西瓜,准备切时,被爸爸拦住了,他指着我说:“哎呀,你这样要浪费几个西瓜呀?还是我来切吧!”爸爸拿起水果刀,叫我看好。我在一旁仔细地看者,这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问号,该这么切呢?等爸爸切完后,我数了数,也只有九块皮,但他切的是“井”字形呀。我望了望爸爸说:“爸爸,你切的还不是九块吗?”爸爸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就说出了第十块皮的“藏身之地。”原来第十块皮藏在“井”字中间那个“口”的下面。到这时,我才恍来大悟。

这时,爸爸看着我因势利导:“生活中处处有数,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有所收获,就像这次切西瓜一样。”我听了点了点头。

篇七:迷惑人的数学题

昨天,我翻开了《三年级数学提高班试题》,看到了一个题目:平平一家三口人,爸爸比妈妈大3岁,今年全家三口年龄和是71岁,八年前全家年龄和是49岁。今年平平多少岁?爸爸、妈妈分别是多少岁?

我一看,想:哇,这太简单了!于是就3×8=24(年)71-24=??唉,不对劲儿!我左思右想,可还是不明白。爸爸看看这题,说:“我以前也碰过这种题。71-24=47而不是49我知道,说明了平平8年前还没有出生!这样想多好!”

我听了爸爸的提示,拿起笔便兴奋地做了起来:那么平平今年是6岁,爸爸的年龄是(71-6+3)÷2=34(岁)妈妈的年龄:34-3=3(岁)。

我验算了一下,哇,没错,果然是对的。

我想:这些类似的数学题很容易迷惑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它,以防被“骗”。

篇八:24点游戏

星期天,我和扬文一起玩了24点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每人分别抽四张牌,然后用“+ 、-、×、÷”这几种计算方法最后得数一定要得24,就行了。

游戏开始了,我们各抽了四张牌。唉!我的牌怎么这么糟呀!你看,四张都是A。这时,只听扬文说:“我可以了,你看,5+5=10,10×2=20,20+4=24。”第一轮,我输了。但我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后面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把握机会,好好赢一把。我又抽了四张牌“6、5、8、3”。我激动得马上脱口而出:“6-5=1,8×3=24,24÷1=24。现在是1比1平了。”

扬文说:“有什么的,我一定会在下一回合胜过你的。”第三回合到了,我又抽了四张牌“10、9、6、10”。我一看傻眼了。突然,只听扬文大声地喊道:“6×4=24,24+1-1=24。2 比1我赢了。”我看着他那得意的样子,无计可施。

虽然这次游戏我输了,但是我觉得24点真有趣,同时也感到数学真的很奇妙。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数学,灵活运用“+、-、×、÷”的混合运算,在下一次的24点游戏中,一定要用得得心应手,当个高手。

篇九:有趣的数学游戏

昨天,我看了《四年级提高班》上的巧猜年龄与口袋中的钱,它马上把我吸引过去。 上面说了,把你的年龄乘以2,加上5,所得的数乘以50,加上口袋的钱数(不超过十元,要以角为单位),再减去一年(平年)的天数,加长115就可以了。

我看了这个题目,有点儿不相信,于是我就试一试,我的年龄:9岁,口袋里的钱5元5角。我先把9×2=18,18+5=23,23×50=1150,1150+55=1205,1205-365=840,840+115=955。

这样,我把955拆分两段是9和55,9是我的年龄,55是我口袋里的钱。

怎么样?这个数学游戏也挺好玩吧!请你也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对的。

篇十:摘松果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着一个大袋子,来到森林里,对松树爷爷说:请吧你的松果送给我,好吗?松树爷爷很大方,说: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兴,它一边摘一边唱歌,不一会袋子装满了。松树爷爷问:你摘了多少个?小松鼠说:哎呀, 我忘了!松树爷爷笑着说“我长了16 个松果,现在还有9个,你能算出摘了多少个,就让你背走。”小松树急了,不会算,怎么办呢?要是松树爷爷不让它背走,那冬天吃什么呢?我来帮它好了。

数学课上,老师讲过:知道总数,求部分数,就是从总数里去掉知道的一个部分数,就得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我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摘了16-9=7(个)。

篇十一:有趣的行程问题

今天,坐着无聊,我对爸爸说:"我们一起去做奥数题吧!""好的!"爸爸满口答应了。 因为我行程问题没巩固,所以我先复习行程问题。爸爸说:"让我先来介绍一下行程问题。""好的。"我高兴的拍了拍手。爸爸便开始意味深长地介绍起来:"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步行、乘车,物体也无时不刻在运动,这即是所谓的’行’。有’行’即产生距离,需要时间,这就构成了行程问题中的三个重要关系量:路程、速度、时间,研究这三个量关系的应用题称之为行程问题。

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听完了爸爸的介绍,我们开始做例1.例1是这样的:小华和李成家相距400米,两人同时从家中出发,在同一条路上行走,小华每分钟走60米,李成每分钟走70米,,问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这题太简单了。只要用小华和李成的速度和乘时间就可以求出两人行走的路程。然后用400米减去两人行走的路程就可以求出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了。"我骄傲地说。爸爸笑了笑说:"我认为你考虑问题还不周全。题目中没有说到底是相向前行,还是相背而行,还是同向而行。""喔,知道了。"这题的解答如下:

(1)相向:400-(60+70)*3=10(米)

答:3分钟后两人相距10米。

(2)相背:400+(60+70)*3=790(米)

答:3分钟后两人相距790米。

(3)同向:小华在前400-70*3+60*3=370米

答:3分钟后两人相距370米。 xiaoxue123

(4)同向:李成在前400-60*3+70*3=430米

答:3分钟后两人相距430米。

啊!行程问题真有趣!

篇十二:“鸡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篇十三:跷跷板问题

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同学们都说玩过。老师说:怎么玩的,谁能给同学们讲讲?

过了一会儿,老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天平称放在讲台上,叫我们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在天平称的左边盘子里放了两个桔子,右边的盘子放了一个苹果。老师说:这两个桔子和一个苹果一样重。这时,老师把左边盘子里的桔子拿走一个,只见右边的盘子落下来了,左边的盘子翘起来了。老师问我们:这像什么?“跷跷板”。老师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说:苹果重,桔子轻。老师说:是几个桔子和几个苹果比?只见老师又把苹果拿下来,再把一小包饼干放在天平称的盘子里,结果,放桔子的一边落下来了,放饼干的一边往上翘。老师又问:这又是为什么呢?“桔子重,饼干轻。”请同学们再看看,老师加了一包饼干,

还是翘起来,老师又加了一包,天平称两边的盘子平了。老师又问:为什么两边的盘子一样高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老师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比,苹果重,桔子轻;一个桔子和一包饼干比,桔子重饼干轻。同学们知道该怎么比轻重了吗?

篇十四:“狡猾”的小表弟

今天去姑姑家,看见4岁的小弟弟一身唐装,妈妈就跟他开起玩笑了。

妈妈说:“小胖,你的衣服真好看,借给舅妈穿好不好呀?”

小胖眨了眨眼睛说:“不行,这套衣服穿上以后很热的。”

妈妈又说:“舅妈最怕冷了。”

小胖马上又装作很冷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说:“我刚才说错了,这套衣服穿着真是冷。”说着,还打了几个冷战。

妈妈忍住了笑说:“冷点儿没关系,只要我里面多穿点儿衣服就可以了。”

小胖着急了,他撅着嘴,大声喊了起来:“可是衣服太小了,你穿不上!” 大家听着全都笑了起来。

篇十五:难题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语句

篇十六:采松果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老师教我们先把十位上的数字蒙着,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最后把结果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就是他的正确结果。妈妈给我出了一道题:操场上有25人跑步,有3人踢球,一共有多少人在操场上?我很快说出了答案28人。妈妈又给我出了道题:小松鼠摘了48个松果,吃了5个,还剩多少个?我说:“用48-5=43。”妈妈连续出了几道题,我都没出错。妈妈开心的笑了。

篇十七:唱歌

昨天,妈妈带我去唱歌,我唱了两首歌,陆伯伯也唱了两首歌。陆伯伯唱歌的时候,我和妈妈在旁边拍手,我还对陆伯伯说:“陆伯伯,加油。”陆伯伯的歌唱得很好,就是音响的声音太大,我的耳朵受不了,只好把耳朵捂起来,但我玩得很开心。

小数日记篇二:二年级小学生数学日记 生活中的小数学

星期天,妈妈和我在家做寿司。妈妈用海苔卷上米饭,放上各种食材,然后卷起来,做成了三段长长的海苔卷。妈妈把它们分别切开,每个海苔卷可以切成6个寿司。妈妈问我一共可以做出多少个寿司呢?“18个。”我想了一 会回答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妈妈微笑着问。“妈妈做了三个海苔卷,第一个切成了6个,第二个也是切成6个,第三个还是6个,这样我们就有3个6,我就用6+6+6=18算出来的。”我回答。妈妈把做好的18个寿司放在盘子里,然后又问我:“宝宝最小,可以吃4个寿司,妈妈可以吃6个,爸爸最能吃,剩下的都给爸爸吃,那爸爸能吃多少个呢?”“我知道,我知道!我们一共有18个寿司,我吃了了4个,就是18-4=14,妈妈又吃了6个,就是14-6=8,还剩下8个,那爸爸就是吃8个。”我高兴地回答道。妈妈笑着把一个寿司塞进了我的嘴里。“恩!真好吃!”妈妈说,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只要我们善于使用它们,就能使生活变得更精彩!

小数日记篇三:小学数学五年级生活中的小数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小数(68页例1、69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生活中的小数和名数的改写两部分内容。教材通过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包括质量、身高、成绩、体温,并且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的小数的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名数改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在改写时,学生先要判断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是从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还是从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然后再确定是该扩大多少倍还是缩小为原来的多少分之一,怎样移动小数点。

学情分析:

课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数,向学生提出问题:“我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你们能说一说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吗?”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主题图呈现的小数为中心,扩展到其他单位的小数,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小数,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对小数意义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

1.复习

1千米=( 1000 )米1千克=(1000 )克 1米=( 100 )厘米1吨=( 1000 )千克 1时=(60 )分1分= ( 60 )秒 1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2.情境设疑

小马虎昨天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小数,他高兴极了,和小数打了一天的交道,他认为自己很了解小数了。晚上他写了一篇关于小数的日记:上午我们班体检,我的身高是1.44厘米,体重是3.6千克。看来我发育还算正常,放学后妈妈没来接我,我用了0.5分钟走了0.5千米,到文具店买了一块橡皮,花了5角钱用小数表示应该是0.05元吧。然后我平平安安回家了。

你认为小马虎的日记有问题吗?你能帮他进行修改吗?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和小数打交道,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小数,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小数!

二、新知探究

1.生活中的小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生活中的小数,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汇报各自收集到的小数,并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含义。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能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吗?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 “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认识名数

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他们身高分别是: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指名读出来,并说说含义。

(1)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请学生举出名数的例子。

(2)像80厘米, 0.95米,1.32米这样只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我们把它叫做单名数。像1米45厘米这样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我们把它叫做复名数,学生举例几个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3)比较四名同学的高矮。观察:看着这四名同学的身高数据,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这些数据太乱了,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能很容易地比较出他们的高矮?

(4)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据。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同学想把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米

作单位,也有的同学想把把它们都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那么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教学例1: (教学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80厘米= 米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索改写方法

我们来看一看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哪一个单位大,哪一个单位小?

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汇报:两种改写方法

一种方法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 1厘米=0.01米,80厘米中有80个1厘米,所以80厘米=0.80米

另一种方法,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 =80÷ 100 = 0.80米 ,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进行计算,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所以80÷100=0.80。

补充说明:小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直接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所以80厘米=0.8米

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再来看一看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哪一个单位大,哪一个单位小?这是怎么样的单位转换?

讨论: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二位、三位……。

(3)出示1米45厘米=米

根据上面的改写方法,让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这个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 45厘米 = 0.45米 , 0.45米 和 1米 合起来是 1.45米 )

(明确单名数改单名数、复名数改单名数的区别)

小结:把含有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含有高级单位的单数,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

小数日记

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

4.教学例题2

0.95米= 厘米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练习例题1,想一想把0.95米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应该怎样改写?

(2)汇报:

一种是直接根据小数的实际含义进行改写,如,0.95米表示9分米5厘 米,9分米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

另一种是利用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 位的数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0.95米=(0.95×100)厘米=95厘米

(3)1.32米= 厘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把一个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改写呢?

小结: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高级单位的数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一位、二位、三位……。

把含有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含有高级单位的单名数以及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呈现了两种改写方法,不管用那种方法改写都可以。

5.学生归纳明书改写时要注意的几点:

(1)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

相关热词搜索:小数 日记 小数的数学日记 小数乘法的日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