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革命道路选择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有一段最著名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走十月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浴火重生,苦难而辉煌。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青年毛泽东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同和选择,也有一个思索和比较的过程。

第一次发表思想有些糊涂的政见


  毛泽东出生在湘中一个闭塞的山冲,在接受启蒙教育时,不大受四书五经的束缚,用他的话说:“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那些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故事,使他徜徉在可歌可泣的历史叙述之中;那些叱咤风云、掀天揭地的英雄,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成为他心向往之的楷模。
  1910年4月,长沙因天灾粮食颗粒无收,全省闹起饥荒。官商乘机相互勾结,囤积粮食,把米价抬得一日高于一日。饥寒交迫的平民愤怒已极,蜂拥至巡抚衙门,要求平粜救灾。腐败的官府非但不赈灾,反而实施血腥镇压。
  这件事对毛泽东影响很深,他认为长沙饥民“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由长沙饥民事件,他把对下层民众的忧患,升华到解救他们的思想冲动上。
  这年秋天,毛泽东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阅读了表兄所送的《新民丛报》,开始崇拜康有为、梁启超,并对政治和国家的前途特别关心。他还读了一本世界英杰传,由对尧舜、秦皇、汉武的仰慕,扩大到对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彼得大帝、华盛顿、卢梭、孟德斯鸠的神往。他对同学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湘江评论》创刊号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初到省会长沙,毛泽东眼界大开,不仅看到了同盟会的《民立报》,还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激情澎湃,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来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毛泽东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
  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投笔从戎,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25混成协50标第1营左队当一名列兵。4个月的列兵生活,他除参加军事训练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他在阅读《湘汉新闻》时,第一次看到了“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其实,当时毛泽东所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但他却兴趣浓厚,并写信与同学讨论。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我对‘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抱有一些模糊的热情,但是我是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
  1912年2月,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他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在省立一中颇有影响,表现了他思变务新的少年哲人风范。文章指出,政府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以法治国。国文教师柳潜在批阅该文章时,啧啧称奇,欣然批曰:“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仅读半年,毛泽东以省立一中所学有限,主动退学,并订了自修计划,每天去省立图书馆阅读。这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成了他选择性阅读的书目。正是在省立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由此眼界更加宽阔。他总结这自修的半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2月,并入第一师范)。他在这所学校连同预科,一共读了5年。他说:“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除修学储能外,他对时事政治尤为关注,被同学们称为“时事通”。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毛泽东成为其热心读者。学校现状,中国的现状,毛泽东都十分不满意,有心改造,可又苦于酬志无门,郁郁不得志。

革命非兵戎相见乃除旧布新


  1916年7月,湖南都督汤芗铭被湘人驱逐。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认为不应驱逐汤芗铭,“汤在此三年,以之严刑峻法为治,一洗从前鸱张暴戾之气,而镇静辑睦之,秩序整肃,几复承平之旧”。又说:“汤可告无罪于天下,可告无罪于湘人,其去湘也,湘之大不幸也。”
位于湖南长沙橘子洲头的毛泽东、蔡和森铜像

  毛泽东在寻觅与彷徨中,相信好政府、好都督,認为改良主义才是治国的良方。他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改变这种状况,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1917年9月22日晚,毛泽东与张昆弟等人来到蔡和森家,几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年彻夜长谈。毛泽东说:“现在国民性情,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他主张“家族革命,师生革命”,认为“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

相关热词搜索:革命 道路 青年 选择 毛泽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