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探索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已经不能运用传统的方式讲解教材内容,而是需要在满足语文阅读要求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阅读予以进一步的探索,以期采用探究阅读的方式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探究学习
  初中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阶段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的学习中,囿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很多学生会对语文阅读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对此,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以实践经验为例,笔者重点论述了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即探究式的语文阅读,希望对今后初中语文阅读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探究阅读的特征
  首先,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要对读物内容进行扩展,以期有新的探索和新的发现,将读物的潜在意义转化成为现实意义,并再创造和重新建构出新的意义。具体来说,探究阅读分为四个特征:
  (一)开放性 探究阅读中所用到的阅读材料并不全是课本上的,还有更多的材料,教师可以从报纸刊物、课外读物,甚至是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阅读材料的获取。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提出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做必要的检查。只有拥有更多的阅读资料,才能保证阅读的效果,学生才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性,建构一种有效的逻辑思维。
  (二)自主性 在探究阅读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并且确定每个小组的阅读主题。之后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閱读思考时间,否则课堂上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的时间少,没有语言训练,缺乏独立思考,就达不到探究式阅读的效果。
  (三)挑战性 初中生的思想还未完全成熟,而探究阅读又是必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的一项任务,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既然是“探究阅读”,那么必定是要发掘一些未知的东西,属于一种“隐性学力”,它和以“知识技能的理解”为代表的“显性”学力不同,常常以情感、态度等形式体现出来。布置学生去深入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题材,而不是给学生布置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这样的阅读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四)实践性 探究阅读避开了学生听着、老师说着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一种新型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这项任务,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阅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阅读的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以学生为角度进行设计的一种语文阅读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三点原则出发,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
  首先,探究阅读具有主体性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中,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指导性的位置,所以在探究阅读教学工作中,整个过程应该由学生作为主导,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语文探究阅读自然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但它强调立足主体,依靠主体,为了主体。它充分尊重主体的学习需求,珍视并利用开掘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视之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关注学生的能动创造。包括适度的讲解告知在内的教师的一切作用,都是为了促成学生的发现。此时语文教师按照学生的思路引领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问,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或者建议,但是需要注意,不能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这样就失去了探究语文阅读的价值,
  鲁迅先生出神入化地把“看社戏”的过程写得很精彩。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看社戏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如文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地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学生们读到这一句时没有不笑的。为什么?为孩子真实而幼稚的心理,更为鲁迅先生毫不雕琢、简洁传神的文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地唱。”初中学生此时或许也有“理解之同情”心理,他们能够理解少年鲁迅为什么喜欢打斗场面而厌烦“咿咿呀呀地唱”。再如写老旦“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不料他却又慢慢地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一个“竟”字,一个“不料”,把孩子对老旦的不喜欢表露无遗,让人不禁为孩子的率直、坦诚甚至粗野发出理解的一笑。综上所述,“看社戏”的内容虽然没有诱人的色彩和丰富的听觉形象,但同样精彩纷呈,尤其是这群孩子天真质朴的性格得到了生动表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性的能力,可以积极开展讨论,令学生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这样也便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问题性原则 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问题引领着教学环节的展开,影响着教学的生成和效果。问题的设计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核心要素。只有问题提得好,后续的阅读才能引人深思,令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提问的习惯,教师在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要过多地干涉,而是以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为主导。这样才能不断攻克难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例如教师在讲解《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从整篇文章立意出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涉及一篇写景的文章,即朱自清的《春》,那么两篇文章是否具有相似之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又体现在哪里?同时令学生们进行思考作者在每一段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景物中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哪些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学生可以先给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最后可以做出总结:文章“情”与“文”的关系,结合大的历史背景,二位作者选择特定的季节有什么含义吗?再如人教版当代作家贾平凹《一颗小桃树》,作者写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的顽强斗争经历,这与作家本人的坎坷生活经历有什么样的联系?这涉及文学阅读中一个重要的“物我同构”的命题,当然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这是一种引导的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初中语文 探索 思考 阅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