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生成两相宜,智慧课堂添活力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教师相机诱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灵动的课堂,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目前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抓住预设与生成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怎样才能在课前做好预设呢?
  一、理解文本
  我们要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更呼唤语文课要回归文本,学生感受要立足于文本。若离开了文本,语文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的情况下,才能超越文本、走出文本。
  (一)研讀课本
  教师要认真读懂读透课标,才能弄清《课程标准》在各个阅读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明确教学目的,把握住教学方向,在语文课堂中去实现各个教学目标。
  (二)读懂教材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前要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领悟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理解得越深入越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得更深入。只有当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如,我听的一节课《画家与牧童》,整节课学生只围绕画家进行阅读和体验,对牧童未做丝毫的理解和分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老师本身没有读懂教材,这样不仅没有引导好学生进行高效率的阅读,反而是误导了学生。
  其次,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意图。新课程实验教材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师要正确理解各种呈现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和提供的教学提示。如新课程实验教材出现了两个学习小伙伴的“泡泡话”,其中有对课文和精彩词语的理解,有学完课文后的感受,也有读课文中产生的疑问等。这一设计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教材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和喜爱,教材还巧妙地将学习方法和文章结构的提示知识点等内容融合在小伙伴的泡泡话里,读懂泡泡话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提示老师把握引导的方向所在。
  二、研究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教学内容也各有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设计预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体验理解。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线型的教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只有板块化的设计,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静心研读文本,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文本,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此活跃的课堂更需要老师很好地引导和把握,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多方面多角度的预设学生将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应变自如。《画家和牧童》在设计重点句子的理解时,教师会预设多种顺序,或者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词句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方法支持,因学而导。
  四、动态处理
  怎样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呢?教师要把握好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资源,机智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形成观点的交锋,情感的内化,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
  (一)把握精彩之处
  在学生的阅读理解具有个性色彩时,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班上有个学生在理解“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时说:“我觉得作者把红红的枫叶比作邮票,确实很美丽,但我认为枫叶和邮票不像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当时我直接告诉学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课后细细想来,学生在理解这个比喻句把谁比作了谁,实际上提出了本体和喻体是否存在相似性的问题,这一理解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老师首先应该去欣赏他和为他喝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枫叶和邮票确实从形状上看不相像,那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呢?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好好地读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二)直面错误之处
  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时,教师可以追问其思维的过程,将学生引入到文本中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去判断思考。如在执教《画家和牧童》时,有位学生突然说道:“我觉得这个画家是个骗子,他故意画错了。”当时我只是简单纠正道:“画家没有骗大家啊,他确实不知道牛尾巴到底是怎样的。”课后,老师们指出了以老师的观点和判断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是不对的,提出了面对这样理解有偏差的问题时不要慌张,细细思考,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对学生把握住人物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个及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呢?”孩子们便会各抒己见,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读画家准备作画时和画家听到牧童说“画错啦”时的表情、语言等跟问题有关联的句子段落,边读边思考,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继而形成激烈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读文本思考问题,更能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研究文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我想只要充分做好课前预设,课中机智应对生成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探究与积累,必定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高度统一,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相关热词搜索:预设 生成 课堂 活力 智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