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心理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2017年,文化类节目此起彼伏,皆获得不俗的收视成绩,但久而久之节目形态保守、内容刻板等问题也逐渐开始出现,实现文化类节目创新,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2017年底中央三套推出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也给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类节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接受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70-03
  2017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始终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重要标准,……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①可以说该《通知》为文化类节目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预示着文化类节目将逐渐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一大主流。
  纵观2017年,无疑是文化类节目遍地开花的一年,其中一档叫做《国家宝藏》的文博探索类节目異军突起,凭借极致的视听体验、创新的节目形态、精确的文化输出以及主流的价值导向,赢得大批年轻观众的认可。在传播学中,著名的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对媒介的使用都是具有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他们希望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来获得某种满足。本文试图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基于受众心理对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进行一定分析。
  一、视听体验:造就极具东方特色的审美满足
  不同于传统的纸媒和广播,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媒介,声音和影像画面都是重要的符号载体②,也是能给受众带来最直观审美体验的部分。纵观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史,此类节目往往更加侧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反而忽视了视听效果带给观众的心理满足。为了更好地展现国宝的魅力,传递国宝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核,《国家宝藏》试图突破这种节目类型上的局限,致力于打造极致的视听奇观,带给受众独一无二的审美满足。
  (一)全新舞美,打造高精科技的视觉震撼。在视觉传达方面,《国家宝藏》的主舞台采用LED开合车台、吊装及移动设备、巨型环幕、冰屏柱等多种全新影像技术,巧妙地利用冰屏柱的升降、车台和天轨的移动,打造出恢宏大气、如行云流水般的震撼效果,给观众带来灵动自在、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极大程度地迎合了中国观众独特的审美趣味。同时,巨型环幕和冰屏柱纵横交错,层次清晰,从视觉上加强了舞台的纵深感,凸显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变化与融合。
  九大馆长集结的副舞台采用了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当每位馆长发言时,国宝的全息影像就会投射在其身侧,观众通过视听双渠道接收,不仅促进了观众对信息的获取,也丰富了视觉内容,丰满了画面结构,增加了节目的艺术美感。
  (二)民族音乐,成就东方韵味的听觉享受。在音乐方面,节目坚持以传统的东方韵律渲染雅致的现场氛围,获得了主流媒体和电视观众的一致认可。如开场曲《象王行》,节目非常用心地选择了中国藏传佛教特有的铜管乐器——“铜钦”之声,配合中国鼓,模拟佛教中的象王怒吼,曲调激昂澎湃,气势恢宏不衰,如中国龙之觉醒,一声长啸,翱翔于九天之上,让观众听来不禁热血沸腾。而在第六期小剧场中出现的原创歌曲《帛画魂》,内容充分贴合国宝自身特色,歌词考究,平仄押韵,极富中国文字之美,曲调悠扬,朗朗上口,具有中国古典音韵之美。歌曲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配合古朴的舞台和考究的剧情带给观众极具东方韵味的视听享受,也重新定义了音乐的“中国风”。
  《国家宝藏》节目力求突破文化类节目视听效果欠佳的格局,努力打造与众不同的视听奇观,运用高科技影像系统,结合“中国风”的原创音乐,使观众获得极具东方特色的审美满足。
  二、节目形态:收获富有原创基因的娱乐满足
  随着电视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节目种类的不断丰富,观众之于节目,开始由早期的被动接收,逐渐演变为当下的主动选择。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形态,使得他们对节目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近年来,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老牌国产综艺或者国外综艺改编而成的真人秀带给他们的娱乐感受,甚至对“诗词”“书信”相关的文化类节目也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如何在电视节目形态上实现创新与突破,使观众从中获取更多的娱乐满足,成为当下众多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的一大核心问题。
  就《国家宝藏》而言,节目总导演于蕾将它总结为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谈及文博题材的电视节目,形态上稍有不慎就会异变成专家讲座,嘉宾和主持人滔滔不绝地说教晦涩的专业知识,观众无法轻松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既是综艺节目,年轻群体无疑就是它的主流受众,而上述节目形态不仅很难引发年轻人的共鸣,甚至还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和厌烦。作为综艺节目的基本属性,娱乐性往往是文化类节目最容易缺失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了文化类节目收视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国家宝藏》一经推出,就凭借推陈出新的节目形态捕获了无数年轻观众的心。它每期以一座博物馆为主角,由馆长推介三样镇馆文物,并为每件国宝甄选一到两位明星守护人,娱乐明星的加盟充分满足了年轻观众的娱乐心理,再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同时节目还设置了“国宝今生故事”环节,诚邀与国宝有关的专家学者或是素人讲述文物与他们之间的密切关联。
  其中获得最多关注的就是“小剧场”环节。该环节由明星参与演出,使其化身与国宝有关的历史人物,演绎一段在史实基础上加以改编的小故事,故事情节风趣幽默却又发人深思,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注重了娱乐效果的传达。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作为“各种釉彩大瓶”的守护人,扮古装化身乾隆皇帝,上演了一出颇具趣味的舞台剧。剧中,乾隆因釉彩大瓶花哨的色彩被戏称为“农家乐审美”,被王羲之、黄公望以及父亲雍正帝托梦诟病,如此诙谐的“官方吐槽”令人捧腹。而结尾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却道出了一国盛世该有之姿态,令观众不觉泪目。

相关热词搜索:受众 类节目 创新 心理 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