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来源: 入党申请 点击:

 现代货币银行学论文设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

 系 、 部:

  经济与管理系

  小组成员:

  汪好

  唐怡芬

  姚思

  邓琪琪

  谢佳

  段奇文

  周黎

  周东阳

 指导教师:

  李长征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国贸 0804 班

  完成时间:

 2010 年 10 月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初步发展,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第一章,主要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动因,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深化的必然选择。第二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导致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缓慢进行的关键因素。第三章,对我国当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进行分析,在肯定我国利率改革的有利条件的同时,指出也存在不利条件,使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能遇到阻力,从而为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作铺垫。第四章,在第三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设想,并针对市场化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完善政策、弱化风险的配套改革措施。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金融体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expanding opening up,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as an important reform issue is the content put on the agenda.How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has been initially developed, but the interest rate on the basis of incomplete reforms, and thu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 to further deepen and integrate into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sit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ntent.The first chapter, the main concept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was defined b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China"s main motivation, that interest rate marke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Chapter II, com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conditions that led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China were a key factor in the slow.The third chapter, on an interest rate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market reform analysis, while affirming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adverse conditions, so that our interest rate market may encounter resistance, so as to make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 pave the way of reform measures.Chapter IV, the analysis in Chapter III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of the concrete steps envisaged, and for the market risk that may arise,put forward a sound policy, weakening the risk of supporting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

 interest rate controls;

 financial system;

 目

 录

 一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动因 ………………………………………………1 (一)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内涵………………………………………………………1 (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动因分析………………………………………1 二 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因素分析 …………………………………………2 (一)国有企业方面…………………………………………………………………2 (二)金融业方面……………………………………………………………………3

 三 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外环境与条件分析 ……………………………4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环境分析……………………………………………4 (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5 (三)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分析…………………………………6 (四)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利条件分析…………………………………8

 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途径………………………………………………10 (一)方式选择………………………………………………………………………10

 (二)步骤安排………………………………………………………………………11 (三)时间安排………………………………………………………………………11 (四)次序选择………………………………………………………………………12 (五)法制保障………………………………………………………………………13 参考文献 ……………………………………………………………………………14

  一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动因

  (一)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内涵 利率市场化,通常也被称“利率自由化”,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定义,许多学者进行的界定,如有的学者称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且这种市场化的利率就是市场均衡利率,但受政府管制(韩汉君,1997)3;有的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体率体系中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比例越来越大,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于资金供求的均衡利率(李社环,2000)“。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利率的权力。

 在上述内容中,核心问题是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这是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普通商业的价格机制影响的只是一个市场的局部均衡,而金融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其价格机制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定价权是其基本的权利。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其经营成效是其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改善经营也就无从谈起: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就成为无本之木,更重要的是,计划利率将始终是国有银行缺乏效率的客观理由。而从金融调控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周期由计划周期向市场周期转变,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主体之一,其行为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控性,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间接金融调控,才能增强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敏感度,对基准利率的敏感度,从而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果。

 (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动因分析 在一国经济中,市场上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各异,对金融工具的需求各不相同,金融工具性质千差万别,时间风险收益也各不相同。这些不断变化的经济变量综合反映在市场利率的形成和变化上。只有市场利率才真正反映着市场的资金供求,才体现出时间风险和物价水平状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利率变动主要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和资本成本效应这三个渠道对最终产出产生影响”。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和资本成本效应三方面的作用渠道都因受到方方面面的阻碍而不畅通。从这三条渠道来看,利率变动的资本成本效果十分微弱,对企业和政府的投资总量影响不大。而管制利率是当前货币政策部分失效的原因之一。显然,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已势在必行。不仅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效果的要求方面来

 说,而且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商业银行改革、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方面,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上,都将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首先,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其次,利率市场化是消除利率管制的弊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 第三,利率市场化是实现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第四,利率市场化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和趋势的要求。

 利率改革与国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货币政策操作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互为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利率改革有利于银行商业化改革,有利于打破垄断,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真正连接企业、银行与财政的关键点,任何间接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可能都将难以见效。因此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 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因素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面临着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大力提高综合国力以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但为什么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在我国仍然步伐缓慢?其障碍究竟何在?这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应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但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二个领域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一是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二是金融体制和金融结构。而这二个领域市场化发展程度,恰恰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二个领域市场化发展程度的滞后,导致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缓慢进行。

 (一)国有企业方面 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银行业务的绝大多数都与国企有关,因此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首先要考虑国企的经营状况和其承受能力。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明了国企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

 (1)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仍然控制着国有企业的人事权、监督权与激励机制。由于政府不具有市场的固有特性,因此它对企业的过多干预,必然导致企业预算的软约束,损害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不把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经营目标。因此作为资金价格和资金使用成本的利率的高低,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没有什么影响。换言之企业的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很低,在这种条件下利率市场化并不能促进全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投资总量控制。

 (2)企业效益低下。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尚未理顺,历史包袱沉重,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以及经营观念的陈旧落后,经济效益难有明显改善。统计表明,国有企业占用整个社会资金的 70%和其他经济资源大部分,但其所创造的 GDP 仅占总量的 30%、增量的 20%左右。国有企业在效益低下、债务累累的沉重负担下,肯定经受不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可以想象一旦全部放开利率,国企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就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再享受特殊的待遇。由于其效益低、负担重,在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其获取的资金数量肯定会大大减少,并很快被市场所淘汰。但目前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的大规模停工或倒闭,不但会影

 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会由于大规模的工人失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也就意味着从国有企业现状出发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还不具备。

 (二)金融业方面

 我国利率市场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但是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这些困难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国企与国家银行之间的特殊关系。银行与企业的行为以市场为基础,以效率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平等交易守信用的基本原则是利率市场化前提条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至今仍然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这种特殊关系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自 1983 年实行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全额由银行供应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来,国有银行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资金供给渠道,国企的负债率逐年提高。同时过高负债率与过低企业经营效率结合在一起,其必然结果是银行大量的呆帐坏帐和不良资产的逐年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达25%以上)。更有甚者,因我国财政财力有限、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本来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退休失业等社会保险,也经常由银行发放济贫解困和安定团结贷款来解决。国有银行在这种身兼二职的处境下,难以根据市场规则行事,而且由于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不规范,连自己作为债权人的基本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旧有不良资产难以处理同时,新的不良资产又不断地产生出来。由于效益普遍低下,国有企业无法通过生产的收益来偿还旧贷款,许多实际上已破产的企业在各种非市场因素的支撑下仍然继续生存。而实际许多破产、改制的企业,又把此当作逃避银行债务的一种手段,银行和企业间缺乏正常的信用关系,假破产真逃债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2000 年末在中、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 62656 户,涉及贷款本息 5792 亿元,其中逃废债企业 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 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 1851 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 31.96%。逃废债企业中,国企 22296 户,占比逃废债企业总数的 69.37%,逃废贷款本息 1273 亿元,占逃废债总额的 68.77%。’这种借破产之名、行废债之实的行为使得商业银行债权弱化,债权人利益在现行体制中得不到充分保护。这种问题不解决,银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化经营就难以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更是遥远的未来。从债务人银行方面讲,由于现有体制不健全,其违反市场规律行为也助长了企业不守信用和不良资产增加。许多情况下,银行明知一些企业实际上无法再经营下去,贷款已不可能按正常渠道收回,但仍继续向这些企业贷款,一方面由于如果不再向债务企业输血,这些企业就可能破产,不但本金收不回,而且连利息也收不回,不但要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可能还要承担政治责任。在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之间,国有商业银行肯定要选择前者而避免后者;另一方面由于对经营性银行业绩的考核指标是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和利息收益,如果债务企业不破产,银行贷出的钱就是始终属于贷款余额的一部分,许多银行甚至通过不断增加对亏损企业的贷款使其能够以贷还息,这样统计上反映的是贷款余额和利息收益都在增长,表面上企业与银行都由此受益。但实际上每增加一笔这样的贷款,企业的亏损额就扩大一份,银行的脆弱性也增加一分,银企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扭曲。在这种扭曲的银企关系中,利率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利率市场化既无可能也无意义了。

 (2)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实行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建立在市

 场的基础之上。中国的金融深化和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 20 多年,但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支柱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却没有根本上的改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地方化、内部实行行政职能制、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不能彻底分离、财务上实行准机关式的统收统收管理等等特征,决定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缺陷,即没有符合市场要求的激励机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的主要目标。自我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不能也没有能力自担风险。

 (3)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垄断地位,也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金融机构之间处在平等的竞争地位,才能有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竞争秩序,才能根据市场规律行事,市场价格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形成,因此金融机构领域中没有垄断、竞争充分是利率市场化又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4)金融秩序混乱。表现在:1、各类银行的不良资产过多,部分地区出现了支付危机;2、信托机构大多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危机;3、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混乱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蕴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4、各类基金会、储金会、典当行等机构违法从事金融业务、非法集资数额巨大,屡禁不止,严重危害着我国金融的正常秩序。

 (5)货币市场尚不健全。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表明,高度发达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因为一个健全的货币市场,除了有助于工商企业政府及个人运用及筹措短期资金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即通过各类信用工具的买卖所形成的价格,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重要的金融指标之一,它能为央行提供良好的政策指标,同时为商业银行提供制定存贷款利率的依据。如果没有健全的货币市场,就缺乏一个市场利率的参照指标,市场化的利率最终也难以形成。

 (6)央行的监管水平和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能力尚有差距。利率市场化的实行,意味着央行必须彻底地从依赖直接控制工具转向间接控制工具。多年来,央行都是通过信贷规模及利率控制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宏观经济的目的,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中央银行对于如何利用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信贷总量还没有多少经验,运用货币间接货币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各国经验表明,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或者说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由隐蔽走向了公开,这就对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水平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外环境与条件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环境分析 70 年代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放松利率管制, 促进利率市场化。在这场利率市场化的热潮中, 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不乏失败的教训, 有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宏观经济不稳定而被迫重新恢复了利率管制。因此我们考察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展中国家曾普遍奉行低利率政策, 以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刺激投资。这些国家往往直接制定存贷款利率或规定名义利率的上限, 使其低于市场均衡水平。麦金农和肖将这种现象称为“金融抑制” 。由于长期的低值或负的实际利率减少了国民储蓄

 和积累, 束缚了金融业的发展, 致使金融业无法正常发挥其中介作用,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外, 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利率造成了资金供求的巨大缺口, 政府只得依靠信贷规模控制和行政分配的办法来解决, 这就造成了资金的低效配置, 并诱发了寻租现象的产生, 以利率管制为核心的金融压制政策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 麦金农和肖有关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 以及世界银行和 IMF 的推动, 发展中国家纷纷推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并将此作为金融自由化的先导。但由于各国具体经济环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改革采取的步骤措施的差异,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后果也各不相同。

 (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通过总结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出,利率现象不仅是整个经济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经济结构的部分反映,一国在由管制经济向自由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成功实施利率市化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

 (1)宏观经济稳定 经验表明,那些在稳定物价和其他宏观经济方面获得成功的国家,其利率市场化结果要远好于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条件下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国家。在 20 世纪70 年代和 80 代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许多国家中,有几个国家如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未能实现其目标,相反,利率市场化给他们留下了实际利率大幅上升、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及由于公司破产带来的产出下降和外部不平衡的扩大。究其原因,在于这几个国家都是在宏观经济极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原因.货币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一个最大贡献,在于其提供了一个价值标准、交换媒介、贮藏手段和延期支付的标准,但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基础的。稳定的价格是一种交换媒介被人们普遍接受,金融的价值不会被通货膨胀所侵蚀,债权人相信契约必定会被履行的信心的基础,只有在价格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当事人才能根据市场发出的价格信号互相竞争,才能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而高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不确定,削弱了货币作为价值标准的职能,减弱甚至歪曲了市场上以相对价格传递的信息,因而加大金融契约所面临的风险,使长期投资的融资活动的风险更大。通货膨胀会使金融契约的未来购买力更加难以确定,因而也使贷款人和借款人难以就一种适当的名义利率达成协议,贷款人要冒通货膨胀高于预期水平的风险,而借款人则要冒通货膨胀低于预期水平的风险。通货膨胀越剧烈、越变化多端,贷款期限越长,各种风险也就越大。在此环境下推行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实际利率的不断高攀。因此,麦金农先生将以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上实行自由化视为是“唯一能达到经济成功发展的战略”,“尽管这一过程充满着潜在的陷阱”。

 (2)健全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包括两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是利率市场化的主体,而金融市场则是市场利率形成的基础。实行利率市场化就是解除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由各金融机构根据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情况和本身的经营情况制定存贷款利率。因此,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另一重要条件。凡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国家,其货币市场一定已经相当发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且富有弹性。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具有领先的作用,其所形成的利率能较敏捷反映经济体系对资金的供求。同时,货币市场的存在及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奏。在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货币市场所发挥的功能十分重要。货币市场上的各类创新工具的利率,对银行存贷款利率影响不断增加

 且无法抗拒,最终迫使当局不得不放弃管制的办法,导致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此外,货币市场的存在也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制定合理的存贷款利率提供了基础。货币市场的价格—市场利率,一方面代表资金盈余单位运用资金的收益,另一方面代表资金不足单位筹措资金的成本,因而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决定的利率是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的重要依据。资本市场与市场利率的形成不如货币市场那样直接,但资本市场的健全发展对于利率自由化后的金融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资本市场不但是长期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还可以帮助促进健全的法人资本结构,并通过外部股东权益校正道德风险等问题。

 健全金融体系的另一个方面是健全的金融机构。金融自由化的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机制来聚集和分配资金。即要根据市场信号提供服务的机制取代政府进行干预的机制。这就要求参与聚集和分配资金的主体—金融机构采取与管制时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首先要有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机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拥有所有金融机构资产的 50 一 90%,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继续在金融市场处于中心地位。在许多国家,这些市场受少数国有大银行的支配,其他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只处于附属地位,无法与大银行竞争,金融机构的垄断导致银行间缺乏有效竞争。在这种环境下放开利率,即使不出现实际利率过高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银行利息差过大,少数银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现象。从经营管理方面说,银行必须从管制环境下被动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到积极主动的符合市场需要的管理方式上来。管理不善是发展中国家银行的普遍现象,他们不但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而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更不注重事前预测。一旦出现突然变化就不知所措,陷入混乱局面。利率市场化将会使银行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果银行不改革旧有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技能,肯定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败下阵来。

 (3)严格而科学的金融监管体系 健全的金融体系离不开对金融机构与市场的监管。审慎的监管具有双重目的:首先是防止贷款者的过度冒险行为;其次是一旦资产出了问题,强迫贷款者迅速地提出对策。金融监管必须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同步跟进。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及伴随而来的方方面面的变革和冲击,打破了金融业原有的传统格局,使传统的金融监管失去了存在基础,因此金融监管的相应变革,或者说在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才能使金融业在改革的浪潮中不被击败。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人员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督促金融机构遵守金融政策法规、外汇管理和诸如信贷分配等经济政策法规上,而对金融监管的审慎的方面注意较少。例如许多国家的监管人员对资产质量不作独立的评定,也很少考虑会计程序和经营管理。除宏观经济不稳定和缺乏适当的立法外,这是造成利率市场化后许多银行变得无偿债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拉美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提供适宜而谨慎的监管制度,才导致这些国家银行体系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陷入危机的。因此,严格而科学的监管体系不但可以克服银行固有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可以事前发现潜在的危机。

 (三)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分析 总体看来,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较多有利条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历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从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同社会生产力增长之间的矛盾,到确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目标,为中国经济和金融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改革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重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从市场经济的作用范围来看,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已开始逐渐形成,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己基本面向市场。目前除少数重要生产服务领域尚处于国家垄断和受计划管理之外,绝大多数生产服务业都己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市场调节。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达 90%以上,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程度已达 70%以上。据分析测算,我国总体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超过 50%左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金融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 20 年的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首先,中央银行体制趋于成熟。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中央银行逐步学习和掌握如何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宏观经济,逐步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直接调控工具(如贷款规模控制),并试图运用市场型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如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采取了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内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近年人民银行不断减少并逐渐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为其今后对利率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扫清了一大障碍。为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保证央行的监管工作更有效率,1998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对机构设置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以往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的管理体制,按经济区域设立大区行。这一项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加强调了央行的独立性,在建立现代金融体制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迎接下一步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作了必要的准备。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进展。十几年来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步履艰难,但还是在摸索中不断地向前推进。特别是最近几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清理和取消政策性贷款、成立国有商业银行监事会、精简银行分支结构、贯彻审慎会计原则、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逐步增加银行资本金、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从国有商业银行脱离出的不良资产、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间接调控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许多迹象表明国有银行开始注重风险控制,成本约束日益加强。

 第三,新型商业银行的崛起为中国金融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些新兴的股份制和地区性商业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注重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以极大热情开辟新业务,开拓新市场。在经营管理上注重风险管理,重视贷款质量。新型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成长使我国金融机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打破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和效率。

 第四,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 20 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混乱到逐渐规范,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已逐渐成为我国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到 2001 年底,我国己有境内上市公司 1160 家,股票市值43522 亿元,相当于 GDP 的 45.37%。货币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 年全国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为 80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1%;银行间债券市场2001 年交易额达 4 万亿元,比 1997 年增加 130 倍。

 第五,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在稳步实施。在改革过程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和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尝试也在不断进行。近几年中央银行先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措施:例如:1996 年 6 月 1 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在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结合 96 年 5 月利率调整,中央银行规定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只间接调控市场利率;1998 年 3 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 年 9 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1998 年 9 月 2 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运用市场利率招标方式成功发行了 1 年期金融债券;同年 n 月,进出口银行也成功实现了市场利率招标发行金融债券。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2000 年 9 月 21 日,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外币贷款利率全部放开,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

 (3)法制法规建设的成就为实行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法律保证 利率市场化的实行,需要有健全的法制法规来保障存款者、贷款者和借款者的利益,同时保证金融监管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结束了我国金融业只有金融法规规章,没有金融法律的局面。随即《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框架,标志着中国金融事业己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利条件分析 前面的论证说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己经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并且在许多方面也为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济金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利的条件,因此如果在近期内一下子完全放开利率,必然会的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利率的特殊功能决定它既是一种特殊价格,又是一种利益分配杠杆。它的变动与每个资产持有人息息相关,特别在管制利率体制下,利率往往被政府视为一种调整再分配关系的工具。当利率被管制,在低于市场标准的范围内时,资金的使用者成为利率管制的受益者,同时资金的供给者则成为管制利率的利益损失者’。放松利率管制让利率随市场供需来决定,肯定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会遭到来自各方利益集团的疑虑反对甚至阻挠。

 (1)政府的顾虑 规定和调整利率不仅是我国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更是政府调节各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一个分配工具,如果解除了对利率的管制,政府就失去了一个调节分配的工具。另一方面,当前国企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棘手的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政府就不再能够借利率这一工具向国有企业提供廉价的信用资金,国企解脱困境的难度就会更大,倒闭失业人数将会更多。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政府可能对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持保留和不积极的态度。

 (2)国有企业的反对 几十年来,国有企业一直占用着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绝大部分,大量低廉的资金源源不断的注入是国有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的金融基础。如前所述,由于

 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绝大部分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步履艰难的改革时期,国企在巨额的债务、连年的亏损、沉重的历史负担以及理不清的三角债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众多企业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进行生产和经营。如果这时实行利率市场化,等于取消了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上的优惠政策,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必会遭到国有企业的强烈反对。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包括私营、个体和股份制的企业,对利率市场化则可能持欢迎态度。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将使这些在国家控制的信贷体制和利率体制下难以从正规渠道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企业,能够与国企一样凭自身的信誉和生产能力得到市场利率的贷款,既免除了其因得不到正常的信贷资金而影响生产的发展的苦恼,又避免了其因不得不在黑灰市场上借贷而承受的高风险,使其的成本支出更合理化。

 (3)中央银行的两难选择 从理论上说,利率市场化能提高全社会的资本资源配置效率,并能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中央银行会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但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来看,央行的态度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积极。因为央行会担忧解除了对利率的管制后,货币政策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并会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在管制利率体制下,央行通过直接规定和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来使货币政策通过成本效应对经济中各产业产生直接影响。而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但不能再直接规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而且对于货币供应各层次的内容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没有把握,这会使央行担心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另外还会担心利率放开后,各金融机构之间为争夺存款而竞相提高利率,一方面会对投资和生产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上述顾虑可能会使央行口头上倡导利率市场化,但在行动上则会小心谨慎得多,甚至可能在心底有某种抵触情绪。

 (4)金融机构的可能反应 利率管制束缚了金融机构的手脚,使各银行难以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国有银行垄断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对中小银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因为国有银行垄断着绝大部分存贷款和结算业务,又有资产管理公司为其剥离巨额坏帐,贷款利率放开后不能反映其资产负债的总体情况,只要四大银行稍微压低贷款利率,一些中小银行可能没有还手之力。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部分中小银行可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顾虑。而国有商业银行则不同,在管制利率水平下存贷款利率是固定的利差,也由此固定经营管理者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资本的营运和期间搭配进行研究和具体操作,更不必费心去搞金融创新。而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则给国有商业银行增添了许多压力,由于这些大银行历史包袱沉重,尚未完全向商业化转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因此利率管制被解除后,这些银行不一定能适应这种改革,有可能在真正市场化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但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有可能借利率市场化的东风,彻底完成其真正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彻底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按照商业化要求进行经营,走出目前的困境。从上述两个方面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既有可能反对完全放松利率管制,也有可能支持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要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对其利大还是弊大,从而支持对其有利的改革措施,反对和阻挠对其生存有威胁的措施。

 (5)大众的反应 居民部门是储蓄主要供给来源,利率管制通常压低存贷款利率,利益最大损失者显然是存款大众。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后,存款者的储蓄收入肯

 定会增加,这决定了居民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肯定也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但是利率市场化后,各类贷款包括住房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的利率也会相应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体制的改革,拥有住房贷款的居民增加,贷款利率提高也会提高这部分负债的还款负担,因此拥有较多的银行债务的居民有可能对利率市场化持不欢迎的态度。、 总之,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自政府和国企的阻力可能性大些,而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新兴商业银行以及居民的呼声可能会更高些,要求更迫切些。但不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不可能对利率市场化百分之百的反对和毫无保留地支持。最终利率市场化是否实施、何时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取决于赞同支持和推动这种改革的行为主体的力量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力量之间的较量妥协和权衡的结果。

 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途径

  前面的分析表明,虽然二十多年的经济金融改革,为利率市场化的实行铺垫了一定的宏观基础,但转轨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微观层次的问题又决定了完全放开利率的条件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现利率市场化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又逼迫着我们非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这就为中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进行这场改革才能避免导致混乱,又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本节试图通过探讨此问题,提出一些思路。

 (一)方式选择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形式有一次性全面放开和逐步放开两种: (1)快速全面放开,即在短期内将存贷款利率同时放开。利率的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也作为市场参与者之一通过市场来间接调控资金的供求关系。其优点是易于在短期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开的、公平的货币资金市场,迅速切断政府对利率的干预,扭转资金的不合理配置。凡国内金融压抑不严重、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比较接近、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的国家可以采取此操作方法。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在一国经济中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企业亏损或盈利很少,银行部门坏帐比较大的情况下,盲目而突然地实施利率市场化,会产生负面效果,可能会导致更加扭曲的资源配置,更低下的生产效率甚至可能引发整个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2)渐进方式。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初步放开利率管制的渐进的方式是一种较为稳妥方式,因而也是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已成功完成或将要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中,选择渐进改划方式者占优。先放开一部分利率管制,然后逐渐扩大放开的程度和比例,这样做一方面可缓和利率放开对社会经济形成的冲击,可以给银行和企业一个逐渐适应和调整其行为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为完全自由化逐渐创造条件,便于政府和央行有机会及早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市场化的内容和步骤,为弥补政策设计不足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美、日、韩、马、台湾地区、瑞典等无不符合这一模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选择“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成功者少,改革进程反转者多。如南锥体三国、土耳其、菲律宾等国为其他国家留下了一些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教训。虽然新西兰可算作

 一个成功者(1984 年 6 月一 8 月,新西兰政府取消了所有对利率的控制),但由于新西兰政府的监管工作做的相当出色(如:对于银行业的进入限制严格,三年内新银行不得进入,以便原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足够时间来自我强化,免遭竞争不利的冲击,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体制突变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说明,在目前我国尚未具备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完全放开利率可能会使银行利率迅速攀升,企业经营更加困难,最终金融部门有可能因为高利率下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陷入困境。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略相一致。因此,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应是我们的首选方案。

 (二)步骤安排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经济自由化整体中一个部分,所以必然要涉及改革顺序的安排问题,利率改革不可超前,当然也不能久拖不改。在实践中,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各异。改革推出的时机不同,如何具体安排改革顺序各有例置。但有一点是成功者的共同经验,即对改革顺序精心安排。“”在步骤安排上,从我国利率改革的发展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可分四步走:固定利率—管理浮动利率—放开部分利率—利率全部自由化。我国己经实现了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转变,即己基本放弃了固定利率体制,实现了利率的浮动,并且放开了部分利率,现在问题是要走好第二步,积极推进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转变,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种类和范围,并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走好第二步的中心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利率浮动制度。在我国利率浮动管理体制建立的初期,我主张实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管理方法。规定存款利率上限,是因为在我国储蓄率高、存款量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规定上限以限制商业银行利用提高利率作为争夺存款的手段,避免利率大战,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稳定金融秩序;规定贷款利率下限是为了保证银行资产运用的基本收益,防止以降低利率放款而提供“经济租”,避免内外勾结吞蚀银行金融资产,或人情关系贷款行为的发生。在金融监管比较乏力,银行内部自律管理不很严格,经营行为还欠规范的金融条件下,采用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同时控制的办法,是会有积极意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待浮动利率运行稳定后,即可实行只控制存款利率上限的做法。当利率市场化条件成熟后,即可取消利率上限,实现完全浮动。

 (三)时间安排 在利率市场化的时间安排上,主要考虑何时开始进行和持续的时间有多长。

 (1)关于何时开始实施的问题,我认为应该立即着手开始这项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包括进行舆论上的宣传,而不应等各种宏微观条件都基本具备了以后再开始,理由如下: 首先,我国已加入 wTO,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等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己不容我们对实行利率市场化有任何迟疑。在今后五年之内中国将完全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将与国内金融机构以同等的地位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此时若仍然保留某种程度的金融管制,国内金融机构将无力与外资机构竞争; 其次,我国物价水平已持近四年时间保持稳定或下滑,加上利息税的征收,名义利率已经达到 90 年代最低水平。各国放开利率的经验表明,在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两者都处在低水平的经济环境下,放开利率不至于引起宏观经济的紊乱。

 第三,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威胁,力求使物价上涨水平回到一个合理的空间,防止信贷萎缩,刺激民间消费,增加有效需求政府和央行一直力图达到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而又有效的措施是通过某些政策和宣传,改变居民和企业对以未来的预期,使他们认为未来的价格会更高,利润水平将会上升,从而改变现在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现在开始初步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就等于向大众发出了一个信号,即银行存贷款利率将由市场来决定,央行不再会为减轻企业的负担而控制利率,市场利率将因此而逐步上升,因此现在是最佳的投资机会。居民也可能更加愿意现在申请住房和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企业也愿意现在增加投资,由此而推动消费水平的上升和全社会投资的增力口。

 第四,...

相关热词搜索:利率市场化 改革 我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