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思路

发布时间:2017-02-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阅读思路篇一: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类

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类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

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在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

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过渡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

(二)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三)[解题方略] 行文思路分析

1、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

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

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

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5、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

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6、——组织答案,运用模式。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 阳 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

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

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

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

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

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

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

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

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

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 上说,

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

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

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 生,

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

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 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

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

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

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

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

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自主尝试]

题型二 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一)开头句段的作用

[解题方略] 开头句段的作用

1.总: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具体:⑴对上:

或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或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 ①突出表现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⑶对下:

或①引出下文…(具体内容)

或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或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

或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奠定基调。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3.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

作用。

3.景物开篇,烘托渲染。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

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

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例二] (2010·大纲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 河 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

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

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

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

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

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

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

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

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 峋,

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

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

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

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

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

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

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 亮了,

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

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

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

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汽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

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

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

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

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

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

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

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 口搭

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

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 十八老汉稳如

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

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

块。

(有删改)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自主尝试]

(二)中间句段的作用

[解题方略] 中间句段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内容上:首先是该段本身突出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或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或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或⑶文章由……转为……(如①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②由写物转为写人;③

由历史转为现实;④感性转为理性等)

[例三] (2010·大纲全国卷Ⅱ)阅读《大河家》(正文见本讲[例二]),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

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自主尝试

(三)结尾句段的作用

[解题方略] 结尾句段的作用

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

或者解开悬念;

或者照应开头,(或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或者照应标题

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本身: ①突出表现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内容上:⑴点明中心(篇末点题),深化、升华中心

⑵戛然而止(或者含蓄委婉),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⑶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日香山

梁 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

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

散文阅读思路篇二: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经典)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

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常考重点: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经典例题:

【例1】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例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修辞方法类

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常考重点: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排比与反复。

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在各种修辞中,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需要说

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1.呼应题目,2.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3.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经典例题:

【例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2】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例3】07年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例4】07年浙江卷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

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06年天津卷第19题: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07年福建卷第12题: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07年浙江卷20题: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现将《考试说明》(山东卷)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借代: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三、表达方式类

命题方向: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常考重点: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句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①勾勒环境,②提供背景,③或营造某种气氛。④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a.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b.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多面性。

经典例题:

【例1】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例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4】07年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举例。

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⑴特征:秀美,宁静。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4.07年江苏卷第15题: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基本知识点: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如下: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 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 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 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四、行文段落类

命题方向: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常考重点:

1.首段的作用 :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3)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而且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a如果描写的次要物象,与选文描写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b如果描写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4.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5.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表达上看,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诗情画意等方面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经典例题:

【例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例3】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4】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答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3.07年江西卷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4.07年辽宁卷第17题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基本知识点: 段落的作用,如下:

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五、表现手法类

命题方向: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常考重点:

1.对比的作用。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文学作品阅读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

经典例题:

【例1】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2】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例3】07年全国Ⅰ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答为: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耍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2.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答为:(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3.07年全国Ⅰ卷第16题: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基本知识点: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如下: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散文阅读思路篇三:专题 散文阅读——条理思路,明确文意-讲义

散文阅读——条理思路,明确文意

主讲教师:李华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一个关于大象、螃蟹、蜘蛛的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知识梳理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例如:朱自清《背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写景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

例如:宗璞《紫藤萝瀑布》

朱自清《春》

(3)托物言志散文:以物之象征意义言明中心的散文。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

初三年级散文阅读的特点——整合性强

培养意识:融汇要点,灵活运用

《彩色的西海固》

《薯忆》

《萍水相逢之美》

阅读思路:

明确考点:

1、行文思路的梳理和概括

2、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

3、重点语句或段落的鉴赏与理解

4、主题的把握及感悟

金题精讲

题一:

彩色的西海固

①西海固,都说你是苦瘠甲天下之地。但你不缺厚土,拿一把铁锹轻轻松松便能挖下十几米的土层;你不缺历史,丝绸之路从你身上穿过,弯弯腰就会拾到几枚古文明遗落的碎片,那蒙古和西夏铁骑的厮杀声似乎依然在空旷的原野上回响;你不缺勤劳,那高高的山梁上一道道黄绿相间的庄稼和焦黄的土地上一间间明亮的瓦房便是例证。你唯一缺少的只是水,宽阔的河床上没有水,深寂的老井里没有水,屋里的瓦缸中没有水。

②没有水的西海固在苦苦地企盼着水,于是山梁上的村庄取了“喊叫水”的名字,于是饱受苦旱的同心县城搬迁到了河湾里。然而即便让一条大河穿过城区,依旧和水无缘。这条河枉叫“清水河”,宽阔的河床里却不见一线涓涓细流,干裂的河底朝向高远的天空,死去一般沉寂。

③都说西海固的夏天看一眼便让人心焦,而我们偏偏在七月盛夏,在热辣辣的烈日下来到这里。天上没有一朵云彩,阳光无遮无拦,晒在身上有一种烧灼感。天空蓝得有些发灰,几乎每一座房屋的屋顶上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黄土,连宏伟的清真寺也不例外。极目所至,就是混沌一片的土黄,这是生命的本色,却让人感到生命的苦难。

④清真寺便矗立在河湾上,寺门朝北,门前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照壁中央,是一块精美的砖雕,一轮明月隐隐约约,藏于松枝柏叶之间。与照壁相对的寺门上方则刻着一句“忍心忍耐”的匾额。一块匾额用了两个“忍”字,颇让人回味。正在这时,从高敞的寺殿里走出几十位老者,他们神色安详、步态从容。尽管各人服饰不同,但都戴着白帽子,好几位还蓄着山羊胡子。对已经燃烧了半年多的天空,没有一个人表现出焦虑的神情。一时我竟觉得,这一群飘逸的白帽子便是西海固焦灼的天空中一朵朵安详的云彩。

⑤我们还去城郊看了移民新村。这是宁夏实施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回民们新盖起了一幢幢明亮的大瓦房。这时,三个回民孩子走入我的镜头,夏天的太阳,把他们的脸烤得红扑扑的。他们的背后是一块块绿油油的玉米地,在一派天地浑黄中,这片刚刚抽穗的玉米显得格外鲜绿。孩子们还处在不知道生活艰辛的日子里,但那一种掩藏不住的稚气的笑,和这片带着对新生活憧憬的鲜绿叠印在一起,定格在我的镜头中,让人心生感动。

⑥越往南行,山头上的色彩就越丰富。从金黄、嫩绿、淡紫到黛青,一层一层,一块一块,一坡一坡,鲜丽得如同精工绣在山坡上的织锦。真不知道这些庄稼是怎样种上去的。要知道,在这片年降水量只有二百毫米而蒸发量却达二千多毫米的土地上,农作物不要说生长连生存都十分困难。况且,这里不仅仅缺水,气候还特别恶劣,常常是收获在望时,忽然平地起惊雷,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便将一季的辛劳化为乌有。可是,即便如此,打井也罢,开渠也罢,挑水也罢,人们硬是把油菜、胡麻、玉米、荞麦、马铃薯从平川一直种到了山梁上。

⑦当我们驱车赶往西吉时,还赶上了麦收的动人场面。一台台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来回奔突,金黄的麦浪如退潮(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散文阅读思路)般翻卷,好像有谁对着麦子们轻轻耳语,于是它们一排排驯顺地躺下。它们曾顽强地经受住干旱的考验,并侥幸地躲过冰雹的袭击。对它们来说,这是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于是,它们将自己饱满的身躯化作一幅丰收的景象。纵目所至,十里平川,金黄的麦草成堆成垛,把一个

收获的季节渲染得如此热烈。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⑧这时,一首高亢、奔放且带着点秦腔韵味的“花儿”从车厢后座响起,这是陪同我们的一位西海固作家情不自禁地为家乡而歌。我第一次听到“花儿”原来不是唱出来而竟是这样从心坎间吼将出来的:“一把把胡麻撒上天,心中的花儿嘛万千;六盘山漫到南海边,转回来还漫它三年??”激越奔放的旋律在车厢里回荡冲撞,撩动着每个人的心田,强烈直率,五彩斑斓,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欢乐、苦涩和苍凉。

⑨西海固,在你的山梁上,我没有看到娇嫩欲滴的鲜花,没有看到宛转潺湲的流水,甚至,连青翠的树木也难得看到几棵。但你却拥有自己鲜丽而丰富的色彩,而那正是生命与自然抗争的颜色。

⑩西海固,彩色的西海固!

[注]①西海固:位于我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第①~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题二:

萍水相逢之美

①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一年多了,却至今也没有为我增加一个真正的熟人,更不用说朋友。就是邻居,有时同乘电梯上楼,也只是点点头,给出一个微笑而已。这个微笑就礼貌地拒绝了接下来的一切可能。待各自进了各自的家,那扇沉重厚实的防盗门就把我们彻底隔开,里面的一切都成为秘密,被它严严实实地捂住。一个小区上千户人家,就这样被封闭在各自的小格子里。

②闲得无聊,在家泡茶枯坐,一抬眼就看见了墙上那幅画。

③20多年前的乐山五通桥,秋天,风景优美。古老的小镇,几条逶迤的街巷被清澈的小河破开,隔河相望各自的另一半。沿河尽是千年古榕,浓荫匝地。那些石板街面,雕花石栏,重重叠叠的飞檐斗拱和粉墙青瓦,都在榕树严严实实的掩映中。我那时还是个小伙子,背了个当时流行的人造革马桶包,沿着几级石阶走上苔痕斑驳的石砌高台。这里是一个独家小院,竹篱笆上爬满牵牛花,院里盛开着海棠,古雅里透出生机的蓬勃。我按捺住一颗砰砰乱跳的心,叩响了门。开门的儒雅老者正是我想求见的大名鼎鼎的画家李道熙,嘉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我这次游乐山,感觉不是期望的那么好,心有不甘,便到了五通桥。仗着同是著名画家的孙竹篱是我家邻居,就斗胆来闯李道熙家。大感意外的是,李道熙以爽朗的笑声和清香的“峨蕊”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谈到兴浓,他起身为我画了这幅斗方,边画边讲授技法,简直像要收我为徒。

④不完美的乐山之行在五通桥得到了加倍的补偿。同时,李道熙的古道热肠,更让我在心里对他和他的五通桥葆有了一份永久的记忆。

⑤前年春节,我和妻子去云南景洪旅游。返程飞机很晚,有半天的空档,便去勐腊路的同庆号喝茶。这是景洪市中心一处颇令人注目的园林,热带风情中带有江南元素。气候宜人,环境虽然也是人造,但是感觉比此前看过的许多“原始”更养眼。加上有一个体验式生产作坊,同样一杯普洱,在这里就让人很乐意掏钱。服务员是傣家小妹扮相,清丽而乖巧,并且嘴甜。她介绍茶道,介绍普洱的生产工艺流程,还介绍她为之骄傲的老板。我说,你把你的老板说得那么好,干脆请他来让我们见识见识。我本来是戏言却被当真。结果,我们被请到老板在楼上的办公室做客。老板的办公室实际上是茶室,是小型的茶文化博物馆。更让我惊讶的是,老板是一位还说得上年轻的美女,聪明

而博学。名字亦如其人: 邓雅然。她亲自为我们沏茶。她沏茶几乎是一场细节丰富的茶艺表演。大半个下午,我们像是老朋友,无拘束地交流。不,更像是她在作一场关于普洱茶的讲座,附带地,也介绍了作为普洱代表的同庆号茶庄的300年传奇。临走时,在她的盛情之下,我还带走了她馈赠的印有红色龙马图案的普洱茶。后来从新闻里才知道,她的同庆号普洱茶,还曾作为国礼,馈赠来访的英国首相布朗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我真是荣幸之至啊!

⑥5.12汶川地震以后,通讯刚刚恢复,我的手机信息迅速爆满。老朋友,经常联系的编辑,他们的关切让我温暖,也在意料中。而那些此前只有一面之缘的远方朋友,比如郑州的何向阳、无锡的黑陶、天津的谢大光、福州的小山等,他们也都发来了问候的短信。刚刚经历了生死震颤的我,这时,意外得到的这些仅有一面之缘的友人的一声声问候,就大有“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意味了。

⑦在文明礼节和教养的约束之下,在对自身竞争力的打造和维护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套上了多层的甲胄,人与人再难触及真实的内心。而生活常常又是平淡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每个日子都是生产线上出来的同一产品。过于常规、平庸和一成不变,没有特别,没有变化,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痛快淋漓,我们就向往远方。希望以旅行来改变平淡,打破平庸,制造一点意外,掀起一点涟漪。但是旅行常常也只是留下几处模糊的景象,几个抽象的地名,还有照面之后迅速虚化为远远的背景的那许多面孔。但是,只要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能够让你激动或者感动,让你持久地怀想,那么这个地方立刻就会生动起来,清晰起来,就像一个他乡故知,以亲切的目光召唤你的再次造访。

⑧萍水相逢有别样的美丽。哪怕它只是旅途中一个如豆的光点,也许会成为永远捂在心头的一份温暖。

[注]①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1、本文作者记叙了自己所经历的三件事以及对这三件事的不同感受。请阅读文章第③~⑥段,填写

小结收获

条理思路,明确文意:

散文种类需分明,条理思路循特征。

把握要点理文意,融会贯通巧运用。

每课一积累

即便我的生活里只剩下两块面包,我也愿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

散文阅读——条理思路,明确文意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1、①干枯的大河(或“干裂的河床”)、灼热的阳光、蓝灰的天空、到处是厚厚的黄土(或“混沌一片的土黄”) ②感动;③农作物丰富的色彩、动人的麦收场面;④震撼

2、第①~③段写出了西海固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为下文写西海固人的精神作了铺垫(或“和下文西海固‘鲜丽而丰富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西海固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题二:1、①难忘;②旅游中,偶然见到同庆号茶庄的老板,受到她的盛情款待;③荣幸;④汶川地震后,接到多个仅有一面之缘的友人短信的问候

2、此句以竹篱笆、牵牛花、茂盛的海棠花突出了主人居住的环境清幽古雅、充满生机的特点(与古镇的景色特点和谐一致);同时衬托了主人儒雅、热情好客的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思路 阅读 散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散文阅读结构思路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