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立春散文篇一: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立春》我看了顾长卫的新作《立春》 ,有一些话要说。 觉得《立春》比《孔

雀》差多了,首先是编剧的问题,同样是李樯的作品, 《立春》反 而不如《姨妈的后现代

生活》 ,至少《姨妈》一片还比较流畅,虽然也太过戏剧化。 现在看来李樯是一个特别文

学化的编剧,我甚至觉得《立春》大概是他自己的青春回忆 吧。记得前不久在天涯看到一篇

散文,叫《我的被诗歌引渡的青春地理》 (阿贝尔作品) ,主 题有点和前者类似—被文学

艺术改变了的人生。这篇散文写得很好,但它是一个文字作品, 如果改编成电影会怎样,是

不是就像《立春》那样,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照见一些和她 类似的人的经历,搞不好就

弄成了殃视著名煽情派主持人朱军的《艺术人生》 ,嘉宾在众目 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自己那

些难忘人生经历,遭受的磨难,受过的帮助和鞭策,弄得自己和别 人都感动了。 当然《立

春》绝没有那样糟糕,非常明显的是,它把“艺术人生”的主题升华了,艺术 是表面的,内

里是一些不甘于平凡的人,借艺术的翅膀,腾飞自己的人生,借春天的阳光, 开放自己的那

朵花, 但他们周围是绝大多数固守平凡生活点滴乐趣的人, 于是前者便成为 “异 类” ,

这是一个极少数异类被绝大多数同类所挤压变形的悲剧故事。 现实世界的确就是那样的,这

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从何角度入手,我 以为《立春》做的不是很好,它要

的太多,反而失去了整体的张力,剧中的青年画家,舞蹈 教师,骗子歌手,乃至主角王彩玲,

如果拿出来单个表现,都将会非常精彩,但是以王彩玲 的人生经历入手,让这些精彩的人物

一个个如流水一般走了过场,手法比较老套了,李樯重 复了《姨妈》里面的做法,而且中国

当代电影里面(如《长恨歌》 《叶落归根》 )亦可举出很 多类似的例子来。所以说顾长卫

还不如采用《孔雀》中的分段式结构,让看似散文化的叙述 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会解决很多

问题。 《立春》的前半部分有很多戏剧化的情节,多得令人别扭,也许顾长卫他们要的就是

这 个效果。比如王彩玲的形象,并不是“丑”字可以形容,怎么说呢,她使人一看到就难受

别 扭,因为扮演者蒋雯丽本身是漂亮的,只不过被故意整成那样,这和现实就有距离了,要

知 道一个人的长相是一天天形成的,所以一般都比较自然,严格来说,长相令人难受的人是

非 常少的,而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又当别论,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夸西莫多,或者

是 李沧东的 《绿洲》 中的那个女性瘫痪, 也就是说, 这些艺术人物的外表 的 “丑” 和内在的 “美” 其实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这一点上《立春》 算是沿用了这

种修辞手法,然后在这个“美与丑” 次主题上大做文章,难道该片的叙事不就是基于此点而

推动的吗, 现在我想说说该片令我欣赏的部分, 是那个舞蹈教师出现以后了, 这个舞蹈教

师的形象, 气质都很有感觉,他的特殊不是靠装出来的,他的悲剧性也是先天注定了的, “美

与丑”这 种二元对立的简单格局显然不适用于他。片中“强奸”的那个场景,我以为顾长卫

拍出了很 好的感觉,尤其是厕所上写着的那个“男”字,显示了舞蹈教师向世人重新宣布了

自己的性 别,而这个所谓的“强奸”根本就是假的,用意一方面是对世界的抗议,另一方面

也是自我 放逐于现实-他借这个事件把自己送进监牢。 “强奸”事件发生后,舞蹈教师依然

优雅地走回排练场,那段最后的独舞有种说不出的 荒诞和优美。后来王彩玲进监狱看舞蹈老

师,他掂起足尖对王彩玲说这布鞋和舞蹈鞋一样, 还可以跳舞??看到这里我是十分感动的。

令我欣赏的还有一些场景:王彩玲给画家当人体模特,影像,色调都很美;舞蹈教师向 王彩

玲 “求婚”未成,然后一个人走在小城的雪夜里面,摄影非常有感觉; 王彩玲回家过年, 早

上起来听见鞭炮声,推门见母亲在外面高举一挂鞭炮在放着,然后母女二人互问新年好, 背

景是被雪覆盖的大山,苍茫中隐然有沉默的祝福。非常棒。总之,顾长卫还是一个不错的

导演, 《立春》有令人激赏的段落,但整体不如《孔雀》 ,让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吧。

野百合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 《立春》之思想讨论 立春》关于电影《立春》 ,我写过一个很

散漫的评论+观感的帖子,然后有朋友在回帖中指出我 并没有充分理解王彩玲的心灵(大意) ,

对此我表示否认,怎么会呢,我自己便是王彩玲那 样的人。 我只是有点替影片主创人员遗

憾--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好, 当然我的这种遗憾也属一厢情 愿,也许人家认为拍得很好呢。 其

实看了《立春》以后我是很感慨的,电影里面所透出的情感我很理解,也很认同,片 中王彩

玲、黄四宝这样的人,我都很熟悉。如果除去“艺术”这层光晕,70,80 年代那些 在小地

方,小县城中悄然成长的少年,哪一个不曾有过这样的青春呢,一种强烈的渴望弥漫 着他们

的身心,而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还处在一种“消费前”时代的缓慢和闭塞之中,于 是内心

和外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疏离, 而这种疏离感更加剧了他们的渴望。 所以王彩玲那么 想去

北京,即使是到音乐学院打杂她也愿意。可惜北京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她 ,只因一个荒 谬的理由,她没有北京户口。 有人说《立春》是在“丑化人物” ,这种

评论显然是简单了,其实《立春》真正丑化的 只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帮王彩玲办户口的北

京倒爷,看到他我就想笑,其中的原因??只 能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我想问问什么是户口?

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是就业的前提条件?是 把一个个自由个体限定在某一区域里面的技

术手段?是维持安定和谐的基础?是把公民分 为三六九等的凭证?是一副有色眼镜??呀,

这段话里面不会有什么敏感词汇吧, 我看我还 是不说了,安全第一,还是来说说北京,我

认为王彩玲根本不了解北京,至少在她心目中没 有北京常态的生活,有的只是音乐学院,灯

火辉煌的舞台,换句话说,她认为北京是可以让 她实现梦想的荣光之地,当然这个地方也可

以换为上海,广州。 我想如果王彩玲真正来到了北京、上海,并在那里生活,她一定会明白

这些地方也很有 一些王彩玲,黄四宝,也会面对绝大多数灰头土脸的芸芸众生,她一样会感

到压抑,感到实 现梦想的困难,感到困难到极致的绝望,但至少她努力过了。而在《立春》

里面,绝望也是 绝望, 同时也有终身的遗憾,因为户口的问题, 她根本没有一搏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 《立春》 里面提出了一个制度压抑人性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意识的问题。有

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就 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 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 已故影评人卡夫卡.

陆生前常常爱说一个词: “未庄” ,未庄是什么意思呢?答曰: “小地方,没见过世面的

人们” 。这里的“小地方”其 实是一个文化隐喻,即一个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个一

体化的文化(政治)系统里面, 不能容许异类和异见的存在,这就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地

方,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安 阳,或是西北边陲小镇,都是一样的,都被划分为生产队,

村,县,市,机关,企业??全 都是“未庄” 。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要命的 “未庄” 语境,

致使中国很大一部份艺术家有一些畸形的心态, 仿佛自绝于人民似的, “我的电影本来就

不是拍给你们看的” “我的电影观众在 500 年以后” , 我隐约觉得〈立春〉似有对此心

态的自嘲,而且在自嘲中犯了自己所嘲讽的毛病。不然它不 会那么刻意去找很多别扭出来,

比如 “美与丑” 这个对比也太明显了, 隐喻太过清晰和刻意, 反而失去了叙事的自然和

流畅,这种“观念先行”的毛病,是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前卫标签,

但是人们却失望地看到,初时最前卫最边缘,甚至是倍受打压的年轻艺术家,一旦获得成功 的

机会,向金钱和权 力的投诚比谁都快。这也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悲喜剧之一吧。所以我希 望从“艺术”的

魅惑之中跳出来,之所以盛赞〈孔雀〉 ,就是因为它的内在有一种积聚多年 而迸发的力量,

并且不失于清新流畅,北方小城普通的一家,仍然深刻的折射了上述的一切 问题。比较狡黠

的是,无论是〈孔雀〉还是〈立春〉 ,顾长卫都选择了“过去时” ,因而轻巧 地避开了当

下暗存的危机。 〈立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叙事背景下说得已经很明显了,王彩玲、舞

蹈老师等人 的悲剧, 应该是一个意识形态单一的社会所造成的, 而一个相对进步的, 价

值观多元的社会, 是应该容忍舞蹈老师这样的人存在,应该鼓励王彩玲的梦想,至少不要打

压他们。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通天塔〉里面一个令我感到震动的对话, (孩子)“妈妈说

墨西 : 哥是很危险的地方。(大人回答)“是啊,在墨西哥满街都是墨西哥人” ” : 。 太

多时候,我们的惧怕,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怨恨,完全是因为相互不了解 造成的,

因而西方有一个巴别塔的寓言,人们之间的沟通是如此困难,但人类若想要真正摆 脱相互杀

戮的野蛮过去,就必须在通往巴别塔的路上艰难前行,而不是用仇恨,用不理解的 异样眼光

看待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如果我们真能拥有一个宽容, 多元的社会, 野百合定然会在春天

的阳光中开放自己的那 朵最美丽的花。立春---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立春---游离于理想

与现实之间 --前两天看到一位兄弟的帖,是关于<<立春>>这部电影的,很推荐,

于是我去看了.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万物生机勃勃.电影在说一群人对生活的认识和追

求.这一群 人不是普通的一群.是一些有思想或自认为有思想,有追求或自认为有追求的人,

是不同一般 的老百姓.一般的人过个生活也就算了.用影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和一般的人缺乏

共同语言, 是那个小城市的 孤岛---任何城市都有.不能同化于普通人.反而让普通人如梗在

喉.为什么呢?除了那 个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不能包容理解这样的人以外,这是个对

生活认识的问题.归根 到底还是:你瞎折腾个啥啊?我们不都是这么过的吗?都象你们这样想,

我们还不过日子咯?! 全片关键的还是三个人.一个是黄四宝.喜欢画画,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希望考上美院, 到北京去,改变自己炼钢工人的现况.他是看不起现在的自己,跟周围的人工

作生活在一起, 说看不起他们吧算言重了,最起码是认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绘画是他达到自

己人生生活目 的的一个手段.去北京,不管到哪里去,只要能离开这个城市就好.电影末尾,他

开了个婚介 所.想赚钱发财,坑蒙拐 骗是不可少的.对他而言,无在乎放弃自己,一切都是一个手段.有钱 有车,可以了. 还有

一个是舞蹈老师.那时候普通人说的娘娘腔,二姨子.现在不会了.现在 的艺术家大胡子,小辫

子---范伟那样的贩老师.他也是孤岛中的一员.没人接受理解甚 至误解让他做出了极端的行

为.很可惜.现在就不会了. 最主要的一个是王彩玲.一个想到巴 黎歌剧院去唱歌的不好看的

女人.开始我看她满脸黑斑,眦牙,大肥屁股,想要个北京户口,要 去音乐学院,基本也把她归

于黄四宝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就想改变现状的女人.后来的看法 变了.从开始上课每节收费

十元到后来无私帮助一个假的患癌症的小姑娘---那小姑娘城府 又现实,在邻居女人一句我

不就比你还差了吗之后反唇相讥,在最终她收养了一个小姑娘 之后,我觉得这个女人真的不

错.在天安门广场前和女儿说儿歌,她的歌声响起,很美的感觉. 没有迷失自己. 在如今这个

社会,努力和机遇已经不是重要的原因了.你会发觉你的勤奋努力并不一定 能让你达到致富

和成就的目的.每一个人心里渴望成就向上的理想是一样的,但每一个人的

能力和命运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平庸地活着.而是很多人不得不接受平庸的现

实.他们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而不是被我们来嘲笑.最近有部电视剧叫<<福贵

>>.一个男人, 原来是被抓了壮丁的国民党兵.被俘后要求回家.而一起的同乡选择了

参军.后来福贵做了一 辈子农民,而那个同乡后来回乡当了县长.以后的几辈他们都是霄壤的

区别.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这句话有道理. 而对于已经决定了的生活,如

何看待是你需要选择的.象王彩玲一样,不迷失,让自己感 到快乐.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的

人,就由她去吧. 说王彩玲,还是要说说她的爱情.追求, 实在不行,就随便找个人嫁了算了.

全片看来,她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爱情.虽然有一次动心了, 是她刚看到黄四宝的时候,认为他

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事实证明只是一头热而已.我觉得还 是黄四宝觉得她不够漂亮.正是因

为不够漂亮,所以向周俞那样的炼钢工人才敢有非份之想. 黄四宝还是很漂亮的男人.不管男

人漂亮不漂亮,都会希望有个漂亮的女人吧.人之常情.就 算自身的条件差,想一想还是正常

的. 王彩玲要说可悲,就是有追求不甘心平庸但真的没有能力向上. 没有一个可以理解她的,

条件相当的男人. 和自己的养女在一起,寻找另一种快乐吧. 献给王彩玲这样的人.女人也好,

男人也罢,快乐一点,何必呢.《立春》后春寒料峭 立春》后春寒料峭 ——电影《立春》 —

—电影《立春》看后 电影顾长卫的这部新片, 很多人说看后感觉郁闷, 电影三小时, 仿

佛经历篇二:《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城

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代特

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切就像

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可是现

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像植入人

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画院,又一

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多么扭曲的

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人四处追债的

境地.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的小混混当他在被人打破的车里给王彩玲察肩而过时那种无奈

又无望的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又迷茫..特别是王彩玲为爱情献身后,那种在教音乐课时,得耐心,

与神彩激扬,和演唱<暮春>时的投入和融入的感情,那种陶醉,那种幸福的眼神.和瞬间

被黄四宝的叫喊声打破,直至被摔倒地上的那种屈辱,我不得不对蒋雯丽的演技而折服,说淋

漓尽致也不为过.当王彩玲遇到第二次爱情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主动,可是偏偏遇到了这个

小城的被称为胰子的舞蹈演员胡金泉,遇到了一个她不应该遇到的人.两个人都是小城得话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当胡金泉为了不被人说成”胰子”而宁愿冒强奸的罪名证实自己的清

白而走了极端.在监狱的时候为她还能跳天鹅湖的时候两个人心情又是何等的复杂.运的归宿

就是这样,我相信最后王彩玲还是幸福的,她抱养的一个兔唇的女孩,又为她治好了病,带她到

天安门广场,快乐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谁又能说她不幸福呢?..王彩玲是个虚伪的女人。她会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北京呆过,其实只是在北京进修。她是

个虚荣的女人,她会告诉别人她在这个小城呆不久了,她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其实她自己都

不知道能不能去成北京。她是个执着于梦想的女人。她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始终以为自己

会唱到巴黎。她是个善良的人,虽然她的善良是那么的卑微。她是个妥协的人,最后还是平

淡的生活。

其实,我相信并没有多少观众会与这种电影产生共鸣,不过都是在观赏他人梦碎的悲剧,

感叹一段时间之后便渐渐淡忘掉罢了;充其量,会有人在现实里如他们一般偏执,但现实生

活的磨砺估计也早已磨平了各种锋利的棱角,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梦只是年轻的专利。如

此,电影不过也只勾起了关于年轻的情怀,对于梦想的沉淀,而这怀念的时间,仅仅温存在

电影结束之前。

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

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我喜欢这句话,其实日子也便是这回事儿,追梦寻梦,

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

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一定会

再次出现。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篇三:立春 影评 观后感 人物分析 作者心

1、野百合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关于电影《立春》,我写过一个很散漫的评论+观感的帖子,然后有朋友在回帖中指出我

并没有充分理解王彩玲的心灵(大意),对此我表示否认,怎么会呢,我自己便是王彩玲那样

的人。

我只是有点替影片主创人员遗憾--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好,当然我的这种遗憾也属一厢情

愿,也许人家认为拍得很好呢。其实看了《立春》以后我是很感慨的,电影里面所透出的情感我很理解,也很认同,片

中王彩玲、黄四宝这样的人,我都很熟悉。如果除去“艺术”这层光晕,70,80年代那些在

小地方,小县城中悄然成长的少年,哪一个不曾有过这样的青春呢,一种强烈的渴望弥漫着

他们的身心,而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还处在一种“消费前”时代的缓慢和闭塞之中,于是

内心和外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感更加剧了他们的渴望。所以王彩玲那么想

去北京,即使是到音乐学院打杂她也愿意。可惜北京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她,只因一个荒谬

的理由,她没有北京户口。有人说《立春》是在“丑化人物”,这种评论显然是简单了,其实《立春》真正丑化的只

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帮王彩玲办户口的北京倒爷,看到他我就想笑,其中的原因??只能意

会不可言传。不过我想问问什么是户口?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是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把一

个个自由个体限定在某一区域里面的技术手段?是维持安定和谐的基础?是把公民分为三六

九等的凭证?是一副有色眼镜??呀,这段话里面不会有什么敏感词汇吧,我看我还是不说了,

安全第一,还是来说说北京,我认为王彩玲根本不了解北京,至少在她心目中没有北京常态

的生活,有的只是音乐学院,灯火辉煌的舞台,换句话说,她认为北京是可以让她实现梦想

的荣光之地,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换为上海,广州。 我想如果王彩玲真正来到了北京、上海,并在那里生活,她一定会明白这些地方也很有

一些王彩玲,黄四宝,也会面对绝大多数灰头土脸的芸芸众生,她一样会感到压抑,感到实

现梦想的困难,感到困难到极致的绝望,但至少她努力过了。而在《立春》里面,绝望也是

绝望,同时也有终身的遗憾,因为户口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一搏的机会,所以我觉得《立春》

里面提出了一个制度压抑人性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意识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就

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已故影评人卡夫卡.陆生前常常爱说一个词:

“未庄”,未庄是什么意思呢?答曰:“小地方,没见过世面的人们”。这里的“小地方”其实

是一个文化隐喻,即一个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个一体化的文化(政治)系统里面,不

能容许异类和异见的存在,这就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地方,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安阳,

或是西北边陲小镇,都是一样的,都被划分为生产队,村,县,市,机关,企业??全都是“未

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要命的“未庄”语境,致使中国很大一部份艺术家有一些畸形的心态,

仿佛自绝于人民似的,“我的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你们看的”“我的电影观众在500年以后”,

我隐约觉得〈立春〉似有对此心态的自嘲,而且在自嘲中犯了自己所嘲讽的毛病。不然它不

会那么刻意去找很多别扭出来,比如“美与丑”这个对比也太明显了,隐喻太过清晰和刻意,

反而失去了叙事的自然和流畅,这种“观念先行”的毛病,是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前卫标签,

立春散文篇二:古城行(散文四篇)

初冬古城行

每天面对苍灰的人群,烟熏雾罩的街景,我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暗淡和沮丧。只想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寻个人,坐一坐。于是,在一个日头暖暖的午后,被一位陌生又熟稔的朋友载着,去50公里外的一座小城。

车驶出市区,我的心一点一点变得轻快起来。高速路两旁的秋庄稼收割完不久,田野还呈现一种浓郁的深秋情调,有不少高粱、玉米秸秆依然立在田头,大型农机具来回奔突着在翻地,风中似乎还飘散着豆蔓的气息。我像刚从烟囱中逃离一样,贪婪地呼吸着田野洁净的空气。

这是一座有点历史沧桑感的边关小城,刚复修的钟鼓楼傲然雄踞闹市口。它的周围是一些挂着现代招牌的仿古店铺,经营着古董、日用、电器、饭铺等杂七杂八的买卖。西面是一处破败倾颓的旧民居,在闹市中显得特别障眼,看样子,这里不久就要拆迁整修了。残垣断壁,人去屋空,裸露着从前烟熏火燎的墙壁。谁在这里生息过?那截残留的炕围画上,浸透着谁的体温?

已是日落时分,蛋黄样的夕阳正自西天缓缓地坠下,余晖洒在高大的鼓楼上。记得当年鼓楼顶上住着很多的“胡雁”,在清晨和黄昏,绕着楼角四周翩翩沸沸地盘旋鸣叫,黑压压地一片,伴着斗拱廊檐上叮叮当当的铃声,很有一种苍茫云天的旷远意境。而现在,齐整的鼓楼更像农村殷实人家新砌的宅院,透着一种恬淡安详的家园味道。

历史,真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片碎瓦,一缕回音,一抹光线。过往的岁月,不能被修补、复制和再现。

收回散漫的目光,我被鼓楼脚下的一家服装店所吸引,踏进去,即刻被眩目的红色包围,红旗袍、红棉袄,红纱裙、红围巾,满屋洋溢着热扑扑的喜气,我的心不由地一颤。红嫁衣,它几乎是所有女人的钟情和向往,它鲜艳笃实的色彩足以包裹一个女人柔情蜜意的一生。我内心感觉到一丝寒冷,我想伸出双臂,紧拥那份朴实寻常的温暖。

站在鼓楼下,看街面上行走的小职员、主妇、孩童,还有赶着牛车卖白菜大葱的农人。黄昏来临,他们像心急的麻雀,匆匆地往家的方向赶去。街面背后那些飘着米粥清香的小巷,是他们温暖的归宿,桔色灯光下,有属于他们的一份稠稠浓浓的日子。我是谁?我来此处窥探谁的生活?

天慢慢地黑尽,返程了,起风了,华装尽落的树枝显出了冬天遒劲的钢劲。朋友的车上放着音乐,他在娓娓叙述自己年轻的往事,歌声柳絮一样飘着,潮湿的气息漫过来,我的记忆也在复活,心,想要飞扬。

多想让这一程无尽地延伸,让虚无的梦境再久长一点。然而,恍惚中,城市的华灯竟现,我又滑行到了惯常的生活轨道。手机铃声紧催不歇,女儿急切的呼唤犹在耳旁,匆匆和同行的朋友握手作别,下车迈入夜色。

2006年11月18日

下乡小记

今天,去东社下乡,节前慰问贫困户。先去的是一户孤寡老人家,家中只有婆媳两人。婆婆92岁,在炕上犯迷糊,媳妇75岁,出外串门不在家。屋子收拾的挺整洁,老太太耳背,听不清来人的问话,只一个劲往炕角退,示意让人落座,看来,老人还不算糊涂。

正是半晌,橘红的阳婆暖洋洋地铺在炕的一角,窗台上一只缺沿的小瓦盆里栽着几棵大葱,青枝绿叶的的,使安静的小屋显出了几分生机。炕头上有个小针线笸箩,放着几只纳好的花鞋垫,那一准是75岁媳妇的作品。听乡里的干部讲,她们家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我不知道老人还纳花鞋垫给谁衬?

日月悠长,像村边冻土下的泉,流动得艰难缓慢。她们寂寞吗?要多长的心劲才能把日头熬下去一寸。以我们的年龄和经历,真的很难体会到山村老迈之人的心境。

小院打扫得也很干净,柴火整齐地码在街门口,院中央堆着不多的玉米棒子,麻雀起起落落觅食,一切都宁静安然。

同川民风淳朴,地域保守,很有特点。正遇上今天镇上赶小集,人影绰绰。远远看去,像张谋子电影里70年代的陕北农村,有种喧闹中的宁静。木板货架是用麻绳和木棍捆绑的,支在不宽的街道两旁,看上去摇摇欲坠。妇女们围着三角花头巾,脸蛋一律紫红紫红,绽放着纯朴的微笑,男人们戴着棉帽围着脖套,蹲在那里叼着旱烟抽。

从此地的建筑街巷,也可略窥当地人保守的性格,巷都很窄很深,长长的一条土巷,只有一、两户人家,门洞也很小,偶然可见砖雕精巧的古老门楼。鸡悠闲地渡步,狗慵懒地打盹,驴在墙根啃着干草,两、三农人散淡地站在巷口观天。晴朗的天,红红的日头,有种地老天荒的感觉。

同川一日,如做白日梦。

清晨的飞翔

我爱清晨,独处的时光。

窗帘依然低垂,室内有宜人的温度,灯光明亮,一如夜晚静谧的质地。植物舒展着,音乐之泉流淌,淙淙的流水声,自天宇袅袅传来。

欢愉之神在这样一个清晨与我相遇。

我笨重的肉体,蜕变成了一只轻盈的蝶,随透明的音乐自由舞蹈,朦胧中到达我脚力不能抵达的地方。

自由地飞翔,月色的翅膀在风中微颤,了无声息,像一片羽毛,翻转、起伏、滑翔。

生命有着不

立春散文

可思议的神奇,柔软与坚硬并存,痛楚与欢乐同行,血液淙淙如溪,心跳像羚羊奔跑的蹄。

微曦从窗帘的边缘透射进来,新一天的忙碌又逼近。

我知道,窗外的世界,欲壑难填。脚步匆匆,眼神焦灼,灰烬般的愿望,追逐着名和利,迎送着生与死。

我亦不能免俗,被裹挟着,义无返顾,乐此不疲。

只愿在清晨,做一只蝶,于被束缚中偷得片刻的自由,足矣! 寂寞小馄饨

那年,我有一双秋水剪瞳,漆黑的短发,中分,柔柔地拂过耳际,垂下来。

当然,没人能够记的那时候,我十九岁,穿一件黑色的毛衣,脸像五月的桃子。

冬天飘着好大的雪花,我不想呆在小屋里。我正是激情飞扬的年龄,却不得不圈与四堵墙内,在小城做了一名教师。

我有着大把的时间,也有着多余的体力,可我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我的父母在乡下,我的同事们是些世俗的长舌妇。我空落落的心没有放处,我整天感到饥饿和呼吸不畅,但我不敢言语。

我唯一盼望的是周末,梅和兰骑了单车,穿越整整一座小城来看我。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小城没有任何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小吃夜市,一到傍晚店铺早早关门,长长的前进街空旷而清冷。

我们沿着街道上上下下地走,希望遇着我们渴望遇着的人。但是,那时候没有人在意,花季的我们心中隐秘的心事。

有一天,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小馄饨摊,在马路中间的花池边,一个挑担的异乡人,支起了行灶。

只一张小桌和几只小凳,食客寥寥,卖的人也不吆喝,安静地坐着等,很恭谦的样子,眼神也有点落寞,挑着一担的风霜。

他所有的家什都是竹质的,小巧玲珑,使人觉的,他不是在做汤水买卖,而是在演皮影戏。

我们叫三碗馄饨,看他麻利地操作,只一会功夫,馄饨就出锅了,捞在很浅的小碗里,加一勺清汤,撒上芫荽、虾皮,淋上几滴香油。

小馄饨晶莹洁白如云朵一样,吃在嘴里,异常地鲜香。

一晃,这都是20年前的往事了。如今的小城灯红酒绿,嘛子莫有?(学单位那个四川司机的话)路灯下的小馄饨,早消失得无踪无影。那鲜美的一口,只在记忆里留香。

哦,寂寞小馄饨,清冷短暂,亦如我来不及爱一场的青春。

冬夜,宜于熬粥

今年冬天,我对熬八宝粥特别上瘾。每天傍晚下班后,急急地往家赶。莲子、大芸豆、花生米是一早就浸泡在瓦罐锅里的,通电不一会,这些平时难以煮透的硬物就会软糯。接着,再投进薏米、燕麦仁、江米、小米、红枣,用慢火细细地熬。趁着煮粥的空挡,我就去洗衣服、整理杂物,或者捧张报纸在厨房里。五谷的醇香慢慢溢满屋子,锅中之物渐渐粘稠,补课的女儿就会回来,一进屋,踢掉鞋子,直奔至锅边暖手。我取几块冰糖放锅里化掉,每人盛一碗,围桌喝粥,脸深埋在碗里,呼噜呼噜。

想起少时,在母亲身边的那些日子。冬天,似乎格外地寒冷,也没有什么好吃食。每天黄昏,母亲把屋子里的炉火捅得旺旺的,用一只精心擦拭得锃亮的双耳小铁锅,坐在火上熬米粥。我和姐姐、弟弟在暖烘烘的土炕上做游戏。我们听到屋檐下悉悉索索(错了,打不出),那是麻雀归巢的声音,邻家的铁桶叮叮当当在汲水,隔壁的马棚里马在咀嚼草料,巷深处传来缓缓的脚步声,那是全喜爷去队房夜坐,他朝背后袖着手,穿噶达羊毛靴,老远就能听见他浊重的痰音。狗吠远远地传来,我知道,坐冰车的堂哥们刚从河滩归来,经过下神庙,正被那只厉狗追逐。

母亲在煮粥的空隙,捎带把玻璃窗上的牛皮纸卷帘拉下来,把猪喂上,鸡栅栏关好。澄黄的小米在锅里上下翻滚,咕嘟咕嘟,清香的米粥味道充溢屋子,到处弥漫着汽水,石灰墙壁的生土气息就会泛起来。姐姐就着玻璃上的水汽画花,我和小弟从炕角抬出一只南瓜来,母亲一刀下去,会有红灯笼的颜色耀着我们的眼。我们扳着指头,数过年的日子,母亲就把为我们做好的新棉衣拿出来,一件件地试穿。过年的红灯笼,已经在不远处,它把我们漫长的冬夜照亮。

座钟敲过九点的时候,父亲的脚步声就会在小巷嗵嗵响起,我们姐弟仨闻声,都“腾”地起来潜伏到水瓮背后、被垛里头,准备和父亲捉迷藏。母亲开始盛粥,我们爬在枕头上,等不得一碗粥晾凉,眼皮就支撑不住,像沉重的榆木

大门要关闭,歪在一边睡着了,母亲把我们一个个抱起,父亲将粥一口一口喂下去。

冬夜的粥,与我,是一种念想,是时光深处的温暖,是家的温度,是好脾气,是不急不躁,是安稳妥帖,是岁月悠长,是好爹好娘

春天来了

我居然不知,今天已经立春了。既然不知,就当然地没有吃春饼了。

看看窗外的阳光,一丝丝地明媚起来,楼下孩子们的叫闹声,也似乎透出了欢欣,真的是很有些春天的气象了!

中午小睡起来,觉得身上的毛毯厚重累赘,嗓子也干疼干疼的,一冬天聚集的躁气,开始由内向外发散。

母亲养在乡下的母鸡,又要开始生蛋了吧,沉寂一冬之后,某天,会听到它们在柴房门口慌张地惊叫,肯定是找不见先前生蛋的柴窝了,腹中愈演愈烈的胀痛,会不会使它们感到陌生和恐惧呢?

天气晴好的中午,房上的积雪融化掉,顺着瓦楞滴滴答答落下来,洇湿土院,就会嗅到新鲜的泥土气息。

养蜂的人家,在这时候就要给蛰伏一冬的蜜蜂透气了,这是人们开春第一次,看见院子里飞舞的小生灵。它们的翅膀明显地有点迟滞僵硬,嗡嗡嗡地飞几下,把一冬天积攒的粘黄的屎拉在人家玻璃上,然后就停落在蜂巢边徐徐回窝。

大蒜和白菜,也开始养不住了。虽然藏在阴凉处,但白菜的腰身还是日益粗壮起来,原来瓷实的菜帮里面又孕育了菜芯,整个白菜的味道就变的寡淡。大蒜也长绿芽了,被剥掉蒜皮,栽到盘里,放在窗台上,清水养着,生蒜苗。

哈,扯得有点远了,有些是年后的景象。现在是腊月十七,还在年的这头。

最近,我很少上网了,到书店买了《老子》、《论语》等一堆书,准备好好地读。想想今年一个冬天晃荡在网上,浪费掉大好时间,还落了腰椎病,甚觉心痛。

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欠缺,必须好好读哲学、读历史、读文学名著,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只是,一摞书置于案头了,忙碌的年关也到了,做不完的琐碎家务,能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立春散文篇三:散文类文本阅读

2014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抓分精练系列:散文类文本阅读

一.(2013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来源:学。科。网Z。X。X。K]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来源:学科网]

?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解析】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揭示瓦的力量。E.文章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

【答案】 CE

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意思对即可。)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春将至

井上靖

①过了年,把贺年片整理完毕,就会感到春天即将来临的那种望春的心情抬起头来。 ②翻开年历,方知小寒是1月6日,1月21日为大寒。一年中,这时期寒气最为凛冽。当然有时也遍洒新春的阳光,却不会持久,灰色天空即刻就会回来,寒气也相随而至。严冬季节,寒气袭人,理所当然;在这种情况等待春天的心情,是任何人都会产生的。生活在全被寒流覆盖着的日本列岛的一切人,不管有雪,抑或是无雪的地方,只要新年一过,都会感到春日的临近,而等待着春天。

③我喜爱这种等待春天的心境。住在东京的我,尽管是很少,但也能捕捉到一点春天的信息。今晨,从写作间走下庭院中去,只见一棵红梅和另一棵白梅的枝上长满牙签尖端般小而硬的蓓蕾。

④我的幼年在伊豆半岛的山村度过,家乡的庭院多梅树,初春季节齐放白英。没有樱

树,也没有桃树,只种了一片小小的梅林。也许是幼年时代熟悉梅树,直到现在,依然喜爱梅花。梅花,对于我,已经成为特殊的花。

⑤如今,故乡家院里的梅树减少了,而且年老了,已经看不到幼年时代那种纯白的花朵。即便同是昔日的白花,却略含黄色,并不像《万叶集》和歌【注】中吟咏的酷似雪花的那样洁白了。

今朝春雪降,洁白似云霞;

梅傲严冬尽,竟相绽白花。

犹如观白雪,缓缓降天涯;

朵朵频飞落,不知是何花。

读了这类和歌,那种纯白的沁人心脾的白梅,立刻就会浮现于眼帘。

⑥故里家中的梅树都已枯老,但东京书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却尚年轻,因而花是纯白的。

⑦我喜爱这种在几乎无花的严冬季节等待春天的心情。每日清晨,坐在写作间前廊子的藤椅上,总是发觉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情致之中。眼下还是颗颗坚硬的小蓓蕾,却在一点点长大,直到那繁枝上凛然绽满白花,这种等待春天的情致始终孕育在心的深处。[来源:学,科,网]

⑧然而,这种等待春天的一、二、三月期间,大气中的自然运行,却是非常复杂微妙,春天决不是顺顺当当地走向前来的。

⑨新春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一直要持续到二月四日的立春时分。当然,这不过是历书上的事,实际上也并不如此规规矩矩。有时等到二月立春之后,才真正冷上一阵子。不,与其说冷上一阵子,毋宁说这种情形居多。但是,尽管只是历书上写着立春这个词,也蕴含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明朗性。过年了,春天就近了;春天近了,等到春天到来的心情便活跃起来。历书上的立春,使人怀起一种期待:这回春天可真的要来了!

⑩实际上,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寒冬依然漫长。然而,千真万确,春天正在一步步走近,只是很难看到它会加快步子罢了。这种春日来临的步调,似乎很不准确,实际上却准确得出乎意料。

?人们都把立春后的寒冷叫做余寒,实际上远远不是称为余寒的一般寒冷。这时候,既会降雪,一年中最冷的寒气也会袭来。然而,即便是这种寒气,等一近三月,便一点一点地减轻。不过,即便进了三月,春天依然没有露面。只是弄好了阳光、天色和树木的姿容,会不觉间给人以春的感觉,余寒也会变成名符其实的春寒。与此同时,连那些从天上降下的东西,那种降落的样子,也会多少发生些变化。那就是“春雪”、“淡雪”和“春霰”。总之,春寒会千方百计改变着态度,时而露出面孔来,时而又把身子缩了回去。

?有一次寒流袭击了日本列岛的中部,正是三月十三日奈良举行汲水活动的当口,我在东京的家,三月初开始着花的白梅达到盛开时分。当我望见白梅盛开,我的眼前浮现出奈良古寺殿堂里松枝火炬照亮黑暗的情景。看来,也许并非照亮了黑暗,而是照亮了寒流。 ?白梅是在汲水时节盛开,红梅却只乍开三分。白梅在三月末凋零殆尽,红梅却进了四月,还多是保存着凋余的疏花。在那白梅开始凋落的时分,杏花和李花就开始着花,好不容易春天才正式来到人间。

?与杏、李大致同时,桃树也开始着花。杏树的花期较短,刚刚看到开了花,一夜春风就会吹得落英缤纷,或是小鸟光临,一刹时变成光秃秃的。李花虽不像杏花那样来去匆匆,但也是短命的。比较起来,依然是桃花生命力强,一直开到樱花换班的时节。

?今年恐怕也与往年相似,一、二、三月之间,寒流会在日本列岛来来往往,梅树的蓓蕾就在这中间一点点长大吧。日本的大自然,在为春天准备着家当,既十分复杂,又朝三暮四,但是总的来看,恐怕也还是呈现着一种严格地遵循既定规律的动向。梅、杏、李、桃、

樱,都在各自等待时机,准确地出场到春天的舞台上来。

(文章有删改)

【注】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是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4.第③④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点明文章的感情基调;(2)借写对梅花的喜爱,来写作者的望春之情,为下文一再写梅花作铺垫;(3)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雅韵。

5.第?段中,看见白梅盛开,“我”为什么会想到奈良古寺里的火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寺里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给人带来光明;盛开的白梅照亮了寒流,给人带来春天的讯息,二者给作者的感受十分相似,引起了作者的联想。

6.试赏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

日本的大自然,在为春天准备着家当,既十分复杂,又朝三暮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花比作“家当”,使大自然和春天均充满人的情味,暗示人们对春的期盼;生动地表达出日本春天来临的特点:艰难曲折、乍暖还寒、姗姗来迟。

7.日本的春天曲折而姗姗来迟,但作者却“喜爱这种等待春天的心境”,结合文章,探究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在没有花的寒冷季节,“梅树的蓓蕾”透露出春天的信息,也给人们带来了期盼。由此告诉人们:美好生活的获得、人生理想的实现总是曲折而多难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泯灭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期待追求,要有足够的耐心。

示例二: “梅树的蓓蕾”一天天长大,直至绽放的过程,也是作者望春、盼春,直至拥有春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希望和喜悦。对于人生而言,“得到”只是一种形式或结果,比之更有意义、更令人激动的是过程,是“未得到”而“期待得到”的过程。(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木器时代

迟子建

①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东西。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还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唏溜唏溜地品尝着鲜美。

②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避邪的红布。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中的小动物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③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④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作为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刻。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

⑤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

⑥我看见披枷带锁的古人从梦中走来了。

⑦木被制成枷锁后使人成为囚徒。有的囚徒是冤屈的,所以那枷锁上的血泪就格外醒目。

⑧刀与剑的柄也是木制的,有人用它去作恶,木被痛苦地授人以柄。神人诸葛亮使木器在战争中的发挥程度绝不亚于特洛伊木马,他的木牛流马千古传唱。而那战争中所用的一切木器都已灰飞烟灭,因为战争永远成为和平的囚徒。

⑨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们把木椅放在碧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小憩。我们坐在书房里把一本书从木质书架上取下来,读不朽的诗句。

⑩我们把最经典的画镶嵌在木框里,使这画更接近自然和完美。我们用木勺喝汤,体

相关热词搜索:立春 散文 立春电影 立春养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