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名家篇一:中国散文名家名篇

朱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匆匆》,《你我》《背影》,《春》,《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诗集《稻草人》,散文《爬山虎的脚》,《牵牛花》,《看月》,《藕与莼菜》,《没有秋虫的地方》。

巴金

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主要创作《家》,《春》,《秋》。散文《怀念萧珊》,《海上日出》,《繁星》,《鸟的天堂》,《静寂的园子》。

老舍

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散文《猫》,《济南的冬天》,《想北平》,《草原》,《养花》,《雨后》。

冰心

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其中《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散文有《小桔灯》,《往事(一)》,《往事(二)》,《在寄小读者》。

矛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秋的公园》,《樱花》。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散文有《白鹭》,《路畔的蔷薇》,《芭蕉花》,《我的童年》,《银杏》,《丁东草》。

泰戈尔

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散文诗《榕树》,《金色花》,《孩子的世界》、《开始》、《告别》,《纸船》。散文《金香木花》。

纪伯伦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散文诗《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

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散文《论求知》,《论美》。

中国古代诗人及其诗歌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子夜秋歌》,《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天门山》,《乌夜啼》,《江上吟》,《从军行》。

杜甫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赠李白》《望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

《月夜忆舍弟》《前出塞》《春望》《月夜》《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两个黄鹂)《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

王维

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川田家》《渭城曲》《终南别业》《终南山》《陇西行》《相思》《鹿柴》《竹里馆》《送别》《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青溪》《观猎》《使至塞上》《鸟鸣涧》《归嵩山作》《少年行》《秋夜曲》。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忆江南》《暮江吟》《钱塘湖春行》《花非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长相思》《采莲曲》《江南春》。

刘禹锡

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代表作《秋词》《望洞庭》《乌衣巷》《忆江南》《西塞山怀古》《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二首》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

散文名家

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

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代表作《如梦令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寻寻觅觅》。

散文名家篇二: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

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

2011-02-25 19:26

中国的人命陶行知 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劳耳说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 花十来个铜板坐上人力车要人家拚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换了一部车儿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个奶妈。 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妈的孩子瘦且死。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煤矿里是五个人当中要残废一个。日本人来了一杀是几百。大水一冲是几万。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装满二十多个南京城。说得正确些是每年死的人数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每个字出世是有三个人进棺材。 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您却不可作片面的观察。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 这伟大的慈爱与冷酷的无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这矛盾的社会有什么解释他是我养的我便爱他如同爱我或者爱他甚于爱我自己。若不是我养的虽死他几千万与我何干这个态度解释了这奇怪的矛盾。 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

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风铃林清玄 我有一个风铃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送我的风铃由五条钢管组成外形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挂在风铃下的木片薄而宽阔大约有两个手掌宽。 由于那用来感知风的木片巨大因此风铃对风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极稀微的风它也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 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 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 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 每次我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这时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如风一样地流过几乎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 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 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的存在。 热爱生命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散文名家篇三:名家散文

前言:

信息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当我们刚适应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便捷,云计算时代就到来了。我们也忽然惊觉:信息技术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样它也会影响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做了展望。他们认为未来的一年,学生的学习将实现云计算与移动学习,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应对?“技术改变教学——语文篇”就从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难点话题和热点话题设立四个专题:“丰富资源支持下的小学名家散文的阅读教学”、“互联网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博客技术支持下的低年级提前读写实践”,“小学语文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这些专题涵盖小学语文的阅读、写作以及探究性学习,以及当下最热门的“微课程的设计”。每个专题,我们不仅思考技术对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以及探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并例举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从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冀于这些专题,能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课堂教学发生真正的变革。

第一讲:丰富资源整合的名家散文教学的研究

一、名家散文的特质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家散文

散文是介乎文章和文学之间的“两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纵观全国各个版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还是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散文已成为主导类文本,而这些散文中,名家散文居多。例如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繁星》、《鸟的天堂》、老舍《母鸡》《养花》《林海》,、茅盾《天窗》、郑振铎的《燕子》、《别了,我可爱的中国》,丰子恺的《白鹅》,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火烧云》、林海音——《迟到》《冬阳童年骆驼队》等,也有现代作家肖复兴的《捅马蜂窝》《珍珠鸟》《花边饺子》、冯骥才

的《花的勇气》、贾平凹的《太阳路》、《风筝》、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

这些作品之所以被选入教材,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而且情感抒发表现独特,文学性特征鲜明。

2、 名家散文的特质

散文其本身的特质,每一位名家的散文也有其特点。就选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名家散文特点在于:

(1) 以特定的时代为背景

名家散文都是作家诸多作品中沉淀下来的、意蕴隽永的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而创作的,因此,有很强的时代的烙印。

茅盾的《天窗》是写于1928年的一篇抒情散文,他借乡下老屋房顶上的天窗,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一个孩童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再揭开当时的时代背景,除了回忆,作品呈现的更多的是作家心灵的寄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家被迫离开武汉,到了上海,没有工作,又不便出门,生活的压抑,精神的苦闷向谁诉说!据考证,笔名“茅盾”就是在那个时候起的,“茅盾”意在“矛盾”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兴许就是借助“天窗”,排解心头的苦闷,消解心灵的疾愁。

散文《养花》是老舍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写下的,因此,这篇文章在写作方式上、语言表达上,都与老舍其他时期的作品很大的差异,语言特别朴素简洁,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2)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老师所著的《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这样认为认为散文以“我”为主,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名家散文所表现的是这些作家在此景、此事中独特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深邃而发人深省。

例如,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多次出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作品。

人教版五年级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980年再度到哥廷根看到街道上美丽的花,回忆起三十年前也同样看到这情景,突然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湘教版第十二册中的《神奇的丝瓜》,是季老先生89岁高龄时写下的作品。季老先生选取了最为普通的丝瓜在关键时刻,“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表现出丝瓜的神奇——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观全文,怎会不悸动,悸动于季老那颗成熟的慧心能在现代社会舒展得那么细腻,更悸动于他那颗东方人特有的感悟心灵能这么巧妙地发现丝瓜生存的智慧。

(3)独特而精准的语言表达

在这些名家散文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独特观感,用特殊的语言表达

方式。只有细细咀嚼这些文字,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名家散文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因为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而且情感抒发表现独特,文学性特征鲜明。所以阅读这些作品,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

二、名家散文教与学需要丰富资源的整合

名家散文如何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是中小学教师关注

的焦点。无论在解读教材、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与名家散文之间存在着隔阂。

1、 学生与名家散文文本之间存在隔阂

名家散文如何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一直是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焦点。无论在解读教材、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与名家散文之间存在着隔阂。这隔阂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储存在隔阂:

名家散文是特定时代的作家以语言文字反映社会图景或者抒发自我情感的文字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进步,作者生活的时空和文本所反映的时空都与学生当下展开阅读活动的时空有巨大的差异,这种时空的差异是难以弥补的。

此外,作家创作的语言文字在表意功能方面具有特殊性,有些看似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学生很能从文字的形式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社会内容和情感内容。

第二,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和信息内容也容易影响学生对于名家散文的感知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在《全景搜索一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一书中提到美国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编写由时代故事、课文、练习三大部分组成。教科书以其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保证了信息的传递,保证了学生对于充足文本教学资源的获得,为学生从各方面切入去寻找适合自我个性发展的内容创造了条件。

而当前语文课本的编写体例中只注重课文内容,缺少辅助性文本资料对学生认知的引导,缺少侧重实践并科学设计的配套练习。这导致学生拿着一篇语言精准、含义深邃的散文无所适从,也无法理解,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率。

因此,在教学这些名家作品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视频、图片、作者背景等相关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此类文本。

2、 散文教学资源的种类

说到教学资源,教师很自然地想到直观再现的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其实还有更多的相关的文本资源。

从资源的存在方式看,这资源可以使文本资源,可以是视频资源、图片资源, 从资源的作用而言,这些资源可以是扩展类教学资源、应用类教学资源。

(1)扩展类教学资源:对名家散文的文本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是对学生知识视野的建构。它包括纵向历史资料和横向类比材料。

纵向的历史资料是与名家散文相关的、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相关的资源,这是对名家散文的有益补充,学生通过对与散文文本所涉及内容的全方位的整体了解,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纵向的延伸中,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语文教材文本以外的其他知识,形成丰富多样的知识储备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优势。

如人教版四年级的有一篇散文是丰子恺散文《白鹅》,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就需要提供丰子恺的生平,让学生初步了解丰子恺此人,了解他在绘画、文学上的造诣。同时要提供《白鹅》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了解丰子恺写此文的真正用意。

创作背景:《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

外一座荒村里建起了沙坪小屋。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那房子和如今的房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唯一的优点就是有一个庭院:用竹篱围起来,约二十方丈土地。房屋占其中的六方丈,坐落在西北角。房间的安排没说的,很实用,因为那又是爸爸亲自设计的。(选自《我的父亲丰子恺》

阅读几段文字后,学生对沙坪小屋有了认识,同时也会产生疑问:丰子恺先生在沙坪小屋中养了鸡鸭狗鹅,为什么独独对白鹅描写得如此逼真、传神?作者写白鹅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这些教学资源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家的写作用意,理解文本的意蕴。

所以这些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系统思考,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2)横向类比材料,就是与名家散文有共同之处的资源,通过比较、迁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提高对同类文本解读的能力的材料。例如,阅读季羡林的散文《神奇的丝瓜》后,再推荐季羡林同时期的作品《槐花》,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同一时期的作品特征;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再推荐一篇《母鸡》,让学生体会老舍语言中的京味。

应用类教学资源:联通学生内在认知与外在的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将认知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名家散文一般都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而这人文精神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教学资源,使学生将认知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对此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学第八册教材中有一篇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最后一句“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点明了中心。为了理解这句话蕴含的意义,不仅要从象征角度去剖析,更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让学生有新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例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如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孔子,诗人李白杜甫,小说家曹雪芹吴承恩,现代的文学家鲁迅老舍,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让学生感受他们因为杰出的贡献证明自己的存在,使我们永远记住了他们。

相关热词搜索:名家 散文 散文名家名篇 当代散文名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