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特点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杨朔散文特点篇一:略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

略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

张超

摘要:杨朔,秦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具有与时代颂歌同步的共性,而又各具特色。对一个时期的散文的创作形成一定影响,研究他们的风格,有助于散文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是作家长期的艺术追求的结晶。它标志着属于作家自己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往往从作品的题材选择,主题提炼,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表现出来。鲜明独特的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一、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

散文创作是一种最自由的文学形式,在题材选择上。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题材选择广阔多样,均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深意,这是杨朔、秦牧散文创作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各人的艺术追求不同,散文创作观不同,这使他们在题材摄取角度上,题材的提炼上大相庭径。

杨朔选材的基点向来立足于动情的事物,选材的角度往往很小,是从单方面,单镜头来摄取事物的侧面。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刻意追求、提炼生活中动人的诗意,创造诗的意境是杨朔散文创作个性的主要特征。读杨朔的作品,犹如漫步在赏心悦目的画廊,那画面有吐香的红叶,含露的茶花,清澈的泉水,飞溅的浪花,朦胧的月色,飘渺的海市,明丽的鱼乡。生活中一切不起眼的东西: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以及那如水的月光,似雪的樱花,萧萧的秋风,阵阵的晚潮,都能触动他的 “诗心 ”,使他动情,经过反复思索,提炼出动人的诗意,让这些普通的小事物闪烁着熠熠耀眼的光彩,折射出时代美的侧影:读《秦山极顶》,我们从泰山美丽如画的山水中,看到中华民族历史的身

杨朔散文特点

影。读《茶花赋》,我们从茶花美丽的姿态与它包含的浓郁春色里,看到祖国青春健美与欣欣向荣的面影。在《蚁山》里,透过蚂蚁垒起的一座奇异的蚁山,我们感到蕴藏在被压迫人民身上的一股无比的力量。在《晚潮急》中,读着作者讲述的几内亚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故事,使我们聆听到非洲人民战斗的声音,杨朔以他诗人般的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抓住使人动情之事尽情抒写,让我们从他在生活激流掬取的浪花里,从他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精美的画片里,看到时代美的侧影,使我们在美的享受里,获得鼓舞、教育、启迪和陶冶。

秦牧选材基点向来取材广泛,“宇宙之大,无所不谈”。选材角度范围很广,用广角镜头去摄取大视野。秦牧认为散文题材要多样化, “应该有知识小品、谈天说地、个人抒情一类的散文。通过各种各样内容给人的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 。因此他的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不拘一格。他崇尚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三者有机结合,主张“寓共产主义教育于闲谈趣味之中”。 秦牧是位学者型的散文家。他对生活的观察、研究、分析达到细微精妙的地步,并能从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出伟大的生活真理或某种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这种思考与发现常使他浮想联翩 ,从而产生了要把这种浮想 、沉思 之所得告诉读者。于是他用饱蘸着丰富情感的笔,直抒胸臆把读者引进“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使我们受到情操上的陶冶。因而秦牧的散文,偏重说理,知识丰富,常寓独到见解于新鲜的趣谈之中。往往在谈天说地之中揭示生活的哲理和真谛,这使他的散文富有理趣,有较浓的哲理色彩。《面包和盐》以欧洲人把面包和盐作为最尊贵的礼物待客的习俗为例,来说明平凡的东西常

常就是最崇高、最宝贵的东西,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的道理;《庄稼和蛇》通过对庄稼的丰歉与蛇的多少,对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现象的分析,揭示了由多重矛盾所构成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懂一些唯物辩证法;《社稷坛抒情》是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从而缅怀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深感到祖国统一的可贵,《土地》以写福建沿海妇女发鬓上的装饰物和成人死后,以白布盖脸的旧俗,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秦牧的散文,如同一部形象生动的百科全书,使读者从宏观到微观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受到了教育。

虽然选择的题材不同,但杨朔、秦牧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相同的步调和饱满的激情,抒写时代的“大我”;写人民大众之事,抒人民大众之情,以陶冶人民大众的情操为创作宗旨。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思想;或从大处着眼,描绘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合着颂歌大潮中主流文学的节拍,唱出了自己的赞歌。形成与时代相呼应的主题。

二、表现手法

杨朔与秦牧,由于他们在散文创作的题目与立意上各有追求,因而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杨朔散文追求诗意,竭力创造诗的意境。在意境创造上,杨朔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追求立意新颖,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并借用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凝重、含蓄、耐人寻味、诗意盎然的意境,引起读者绵绵的情思。以《海市》为例,作者以奇幻的海市作为表现诗意的主体形象,以寻找海市为创造意境的线索。文章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海市奇景,海天相接处,陡然耸起的山峦、渔村、宝塔、城市,好一番神奇缥渺的仙境。接着以眼下不是海市的季节为由,便把笔锋一转,细微地描绘了一幅富饶美丽,洋溢着丰收喜庆和劳动热潮的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动人画面。让我们走进现实生活中更为动人、美妙的海市。这时作者意味深长地写道:我现在记的并不是那渺渺茫茫的海市,而是一种真实的海市。如果你到我们故乡蓬莱去看海市蜃楼,时令不巧,看不见也不必失望,我倒劝你去看看这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渺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的多呢。 这点睛之笔,使意境创造得以完成,而荡漾在其中的诗意,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为使意境更优美更含蓄,杨朔经常运用“双线结构”造境,即把托物言志与以物喻人的手法结合起来,使“两条线”交织,使画面成为人物的背景,两者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如《雪浪花》,一方面描写浪花冲击礁石的场景,并且触景生情,通过老泰山 的口,写出富有哲理的妙语, 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心齐,又有耐心,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那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这是托物言志,接下去,作者选用了两个细节来写人:一个是对休养所唐剪刀,一个是磨完剪刀后,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弯腰从路边摘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这些描写又把老泰山那种热心和爽朗的性格表现出来。文章从雪浪花写到老泰山 ,又可认为以物喻人,两者相结合,使作品的意境更融和更圆满,浪花离开了人,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含意。人离开了浪花,就不可能有如此浓郁的诗意。

秦牧散文题材广泛,知识性强,因而旁证博引,繁复类比,联想丰富成了秦牧散文表现手法的一大特色。读秦牧的作品,像走入了一座收藏丰富的博物馆,牵引着我们的思绪,在宇宙空间,历史长河里自由而轻快地盘旋。他采用大开大阖的笔法,多以某种事为中心或触发点,用鲜明的思想红线牵动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里飞翔。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繁复的类比,都在夹叙夹议中徐徐道来,如灯下谈心,似林中散步,而人们就在他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中领略到事物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同时也获得无限的情趣和丰富的美感。《海滩拾贝》里,作者从人在沙滩上俯身捡拾贝壳的画面里,想到人们爱贝壳的习性,以及各种迷人的贝壳,冬菇贝、锦身贝、凤凰贝等等,又想到贝壳在人类货币史上曾占一席地位,进而又从人在海滩拾贝时想到,看似平静的一片海滩,整天在忙着生存竞争,看似平静的海滩,内容竟如此丰富,看似平静的海滩,其实岩石正在运行,动物正在生死,正在进化退化。最后联想到 人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矛盾、联系、变化的辩证规律的认识,以及个人的渺小与集体的伟大的辩证统一。《花城》以南

国花市为中心展开描述,写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以摆在地上的鲜花为触发点,联想到“水中鲜花,海中鲜花”,艺术的鲜花。作者围绕花市涉古道今,溯本求源,写得收放自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图画。

三、语言特色

杨朔的语言是诗化了的语言,精炼、优美、清新。杨朔语言的精炼,主要表现在炼字上。例:《荔枝密》里的,“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泰山极顶》里的,“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埃及灯》里的,“她约莫三十岁左右,高身段,戴着墨镜,耳朵上摇着两只金色大耳环,怪好看的。”《雪浪花》里的,“是叫浪花咬的 ”。古人炼字,有个标准; 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 。杨朔也提出: 用字一定要明确精炼,使人看到这个字就在脑子里直接唤起一种动作,一种感情,一种思想。 这说明杨朔炼字,与古人吻合,是注意往“活”处炼。上述例子,就是善于选用单音动词来指写景物,以其“ 活” 的动态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唤起读者的联想。另外,他炼字的工夫,不在于追求华丽和奇僻怪字眼,而在于能够用最普通、最明白的口语,表现出一种新巧、奇特、脱俗的艺术情趣,即所谓化平淡为神奇。以《雪浪花》为例,写回答关于礁石的问话,人们通常会说是叫浪花打的,或是叫浪花冲的。这都可以,只是显得平淡不活,流于一般化。但是,把它说成是“叫浪花咬的”。可就不同了,令人感到妙趣横生,一个普通的“咬”字上,确乎有千锤百炼,倒海探珠的工夫。

杨朔语言的优美,主要表现在叙事,写人、状景、咏物,皆不落俗套。常能以新巧的比拟,流丽的文字和委婉的笔路,传达出事物的微妙之处,给人以丰富而传神的美感。例:《 西江月》里的,“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画山绣水》里的,“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泉,只要戳一个洞,就要喷溅出来。” 上述例子,都只有三言两语,而且纯净如洗。在这看来寥寥数笔的描叙中,却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感享受。杨朔散文吸收了群众的口语,同时吸收了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语言中的精华,加上他自己的创造,形成了如此优美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是非常难能可贵。

秦牧的语言,形象丰富,风趣活泼。他总是采用群众的口语和古今警语,来向读者倾诉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在动情地叙述中造成一种幽默的趣味美。如在《花城》中, “糖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要一顶新毡帽。” 这段风趣的口语,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而且,这段口语,读起来琅琅上口,诙谐成趣,富有情味。在《菱角的喜剧》中,作者在叙述各种奇形怪状的菱角时,插进:“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化的事物原来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这“ 捞什子-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把人害得好苦啊” 的惊叹,用得别有意趣。给作品增添幽默感和趣味美。

作者还善于用譬喻,说事说理。秦牧对比喻的运用,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并具有清新,形象,鲜明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些“ 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那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秦牧运用比喻,设喻新奇特,富有创造性。例如,在《长城远眺》中,他把长城群山比喻为“探首天际的巨龙”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以龙作喻,把长城比喻得活灵活现。 好的比喻,都是形象生动的。正象秦牧先生所说,“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秦牧运用比喻就具有这一特点。他把复杂的理论,枯燥的道理描绘成可感可触的形象。例如,在《 叠句的魅力》中“自然,胡椒,辣椒是精彩的调味品,但是却不必因此就把辛香配料当作粮食,也不必道道菜都下胡椒,辣椒”。这些比喻通俗而又自然,深刻形象地说明了叠句虽好,也不能滥用。秦牧精于比喻,还在于他使用的比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笑的力量》把幽默譬喻为一只“奇妙的手”。 有时也会来搔我们精神上的隔肢窝,使我们忍不住微笑和大笑。生动的譬喻容易唤起人亲切感受,引起人们一阵会心的微笑。又形象、又生动、又风趣。

综上分析,可看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杨朔散文风格,意境深邃,

清新优美。秦牧散文风格,寓教于乐,博见多知,理趣横生。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散文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杨朔,秦牧的作品也多在此时创作。研究他们的散文风格,有助于今后散文创作健康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秦牧.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花城.作家出版社,1961

罗丹艺术论.人民艺术出版社,1978

《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当代中国文学》,姚代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朔散文特点篇二: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

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关于写散文

如何写散文?这在我就是一个难题,因为我自己的散文就向来

写不好。--自然,这不是说我写的诗更强些。

先说散文是什么?往广处说,散文是和韵文对待的,相当于英

文的Prose。在习惯上,小说游记论文也包括在内。我没写过小说,

我虽梦想这件事,可是觉得很难。梦想之切,也和畏难之甚差不多。

我曾经发过恨,"不写小说,也得写自传",于是一气写过十万多

字的自传,可是白招了一些骂,自己看着也不满意。我的朋友吴组

缃先生看见了那第一章后,就说:写得太不具体,就像那写的两个

丫头吧,假若他写,一定写得胖瘦很清楚,叫人一合上书就记得。

我承认这话,写不具体,就不能写小说。他又说,像我写的义和拳

一段,就很生动,那是听人家告诉 ,为什么自己亲眼见的,反而

写不出呢?他问得我很窘。可见并不是我的笔不行,而是天资上有

问题。到现在我仍然很想写小说,说不定有一天用个假名写一部出

来,倒要瞧瞧有没有这副本领呢。

虽然手生,可是眼高。普通的作品,我看不上眼。我有一个偏

见,小说里一定要有幽默。这不是因为看了使人笑笑,更根本的原

因是艺术制作须多少站在对人生有其一种距离上。太贴近了,不会

成为艺术。同时,既成为一个艺术品,就要有点机智(先不要说是

智慧!),机智加上同情,又站在某种距离上,这就构成幽默,大

小说家都有这种本领。法国的佛楼拜耳,英国的戈德斯密,不必说

了,就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也何尝缺

少幽默?在这点上,我又想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来。也就因

此,茅盾的《子夜》虽然是部无可否认的巨著,可是在这点上究竟

的缺陷。幽默不是油腔滑调,是同情和严肃,再说穿了,简要有点

衷心里的悲痛才行。老舍的《骆驼祥子》,可以算是一个好例子。

我不能写小说,可是想到写小说,一定要这样。结构也是要紧的,

尤其是长篇。假若说《阿Q正传》有点毛病,结构上差就是毛病。

嚣俄的作品结构好,高尔基就不如了。

还有些人觉得写小说总也有点用意的呵,不点明了,读者看不

出来,岂不可惜?说一次,还怕读者不注意,于是反复申说。更怕

读者在读完了后,只是享乐而去,就把这种叮咛置之卷尾。其实这

些办法都不太聪明。读者哪有这样笨?画蛇添足的结果,一部好小

说敢因此贬了价。

我的手生是事实,可是假若我能写的话,一定设法避免这些毛

病。

小说之外,散文的另一种游记。我对于游记也是有些怕。多人

人来没写过一篇满意的游记。今天春天,因为到了彰明青连场,写

过一篇李太白故里的巡礼。可是写得糟透了!我不是不能欣赏风景,

可是总写不好游记。原因恐怕也在我的根性太过于抽象的理了,创

作就不适宜。创作一定要具体的感印的而后可。我一宇航局游记,

就是那样的枯燥,空洞,而近于杂感。中国人的游记中,我很爱邓

以垫先生(最近才知道他在故都仍过着一种寒然后知柏的生活)的

西班牙游记。在西洋人中,法国马里美的游记也是叫我五体投地的。

说到论文,我比较有一点自信,但是在战前战后所写的二百多

万字的文字中真正能使自己满意的,不过一二篇。战前写的《杨丙

辰先生论》(现在收入《批语精神》一书的附录中)战时写的《孔

子与屈原》(收入《苦雾集》中),我比较能忍耐地重读下去。以

字数论,不过我写过的文字中百分之一而已。我写论文,有一个特

点,就是视如创作。我一定等待感来时,好像一气可以把握整个文

字的面貌--内容和形式--了时,才激动着写下来。这种文字往

往有好几年的酝酿。《孔子与屈原》是孕育了七年,可是写去只有

一万多字,费时间有三日,写完像患了一次恶性疟疾,浑身无力,

面色女白。写文字并不是件容易事,写文字简直等于输血。我有时

灰心,我们费了这些心血,未必有人看,看了也未必有共鸣。反倒

有些说风凉话的畜生,简直是畜生,一看见文字发表,就替你许金

钱的代价。你这里说什么人道,理性,自由,他更理不着。比请马

吃酒还难!

写论文要像写创作,这是我的第一个要求。其次是,我把风格

看得很重。所谓风格,就是这一篇东西,放在别人的作品中,可以

立刻令人辨认出来。出来。风格有消极积极两意义。消极是,它不

同于流俗,积极是,它要显示自己。风格要纯,要一贯,风格就是

个性。

假若把散文的范围缩小,就不能泛指小说,游记,论文等等了,

杨朔散文特点篇三:杨朔作品分析

杨朔及其散文作品分析

谢虹

内容摘要: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在“为政治服务”的格局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关于十七年散文名家之一的杨朔一直以来是最受关注且颇有争议的。客观来看,尽管杨朔没有摆脱当时散文颂歌性的思想表现模式,但与同时期其他散文作家相比,其艺术审美视野可以算作比较灵活。

关键字:五六十年代 散文 杨朔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与社会环境的改变共同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进入到一个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与生存环境。早自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主流文学流派都开始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性质,都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基本目的,重视文学或审美的革命功能和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

1949-1966年的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文学阶段,在文学思潮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鲜明的统一化和一元化状态。十七年文学阶段里,文学思潮发展必须在两个前提的确立中进行:首先是确立以《讲话》精神为主体内容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地位;其次是对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历史形态的旧有美学观念进行清理。

政治和文学的关系问题,在本时期上升为文学与所有外部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

本时期,散文与其他艺术一样被要求做“文艺的轻骑兵”,做时代的政治忠实的“鼓手”和“号角”,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念。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散文名家,评论界最受关注、颇有争议的就是杨朔。

一、杨朔的生平

杨朔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作家。1913年3月22日,出生于山东蓬莱县,他的 父亲是一位清末的秀才,因此他早年受到过书香门第的教育。然而,因其六岁丧

父,在其读完小学之后家里就无力再供他升学,杨朔便于1929年随其舅父到哈尔滨的一家洋行工作以谋生。也就是在此之间,杨朔一边自学国文与英文,一边研学古典诗词、练习翻译,以磨砺培养其自身的文学功底,他还在哈尔滨市的《国际协报》上发表过一些文稿。后因日本占领东三省,杨朔于1936年冬天离开东北南下,他先后浪迹于上海、桂林、武汉、延安、广州、重庆,其间撰写抗日救亡的文章,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1942年,他从敌后重返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并且参与了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1945年,杨朔加入共产党,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也走上了革命文学的创作道路。

杨朔十分自觉地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引的文艺创作方向——为工农兵服务。他深入农村、深入部队,与工农兵在一起体验生活。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反映矿工与日寇斗争的《红石山》、描述农民在党的指导下展开反复辟斗争的《望南山》、讴歌野战军英勇作战的《北线》三部中篇小说,以及收进《大旗》、《月黑夜》集的短篇小说。虽然这些作品不是非常成熟,但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兵的革命英雄事迹,成功地体现了革命文学的创作要求: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充满着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杨朔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52年,他创作完成了在《人民文学》杂志连载的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产生了轰动效应。1955年之后,杨朔转向艺术性散文的创作。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亚非人民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席,以及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由于公务繁忙,杨朔没有时间精力创作小说,于是开始创作散文,其间他发表了60多篇散文,其中有著名的《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

然而之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爆发了,杨朔也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文革”的迫害,于1968年8月3日去世,年仅55岁。

二、杨朔的散文风格

建国之后,杨朔的散文按思想内容划分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迅速及时地反映朝鲜战争的作战情况,表现中国志愿军英勇的战斗力;第二,记录歌颂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祖国的建设成就;第三,叙写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事迹,响应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平发展历史趋势。这三个题材领域都能够彰显杨朔散文创作的一个共同的思想核心:政治抒情、鼓舞人心。

“其创作特点是‘以诗为文’:第一: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以诗化的表现,但这意义是在时代、社会的政治意义的范畴之中;第二:用人物、事件与景物二者合一的方式构成意境,其意境的核心是时代性社会性价值;第三:追求结构的精致,如欲扬先抑等文章结构的手法;第四:追求语言的精炼。”

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标志,是一个典范。他的散文对后继者的散文创作具有不可估摸的影响。

三、杨朔模式

(一)“杨朔体”:尤其是50年代中期后的散文,它以精美的构思和结构,创造包容思想意境和艺术情趣的境界,先取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以此抒写社会主义的“时代侧影”,或即时性地阐释党的路线、政策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即使是写花草虫鱼,也执意地象征比附、细致婉曲地阐释生活的哲理、劳动者的情操和祖国前进的步履。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

(二)“杨朔模式”的特点:

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杨朔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当我们承继其“诗话散文”等好的东西的同时,也需认识到其散文创作中的

弊病。

(三)关于“杨朔模式”的弊端讨论:

1、在散文的艺术格调上,有着“十七年”文学一致的审美取向,纯粹是颂歌形式,即便是诞生于不适宜歌颂的年代的作品,也有着粉饰现实美化现实的倾向;

2、在取材上,多向政治性题材要灵感,无论写景、叙事、写人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政治诉求;

3、在作家主体方面,往往把作者“自我”置换成他者“普通劳动者”,以“普通劳动者”的“大我”的思想感情代替“自我”的“小我”的思想感情,消融“自我”,淡化“自我”;

4、在表现手法方面,通常借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象征比附,给予物象以创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5、在艺术构思上,多采用“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欲扬先抑”的构思套路,雷同现象层出不穷;

6、在艺术结构上,由此形成了“景——人——理”的明显的三段式僵化结构;

这种散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散文的求真品格、求实风韵以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美学格调,导致虚假、做作、僵化、生硬等现象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杨朔体的评论逐渐走向负面,有人认为是"调散文";有人称之为“寓意强迫症”或“形而上学癖”,从小事抽象出大道理;有人评价杨朔体是当代文学的历史性耻辱;还有人指出杨朔几篇散文作品的发表时间正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其托物寄情的真实性让人怀疑。

在当前的互联网上,杨朔体在很多场合被用做贬义词,用于讽刺一些文章矫揉造作、奇酸无比、粉饰太平。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朔模式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的贡献也是突出的,杨朔散文的结构推敲和语言的精炼也对我们现代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杨朔模式”的优劣,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加以吸取精华和改进,以不断进步。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杨朔 杨朔散文的语言特点 杨朔散文海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