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性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说理性散文篇一: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的书面语。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左传》

孔子的生平

?身世 ?志于学 ?创办私学 ?仕途 ?周游列国 ?整理文献

孔子的身世

?宋国贵族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孔子家语》)

志 于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志 于 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志 于 学

(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 (《史记·孔子世家》)

志 于 学

?学诗习礼,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委吏、乘田、会计当 ?27岁,师郯子; ?34岁,拜见老子;

?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述而)

创 办 私 学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

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史记2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

有二人。

? (《史记2孔子世家》)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论语·雍也)

?子谓颜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ˉ

曰:??有恸乎?非夫人为恸而谁为??ˉ 从者曰:??子恸矣!?ˉ?±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ˉ?±

?论语·先进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论语·雍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仕 途

仕 途

?51岁 中都宰

?52岁 小司空大司空大司寇摄相事

夹谷之会

?53-55 大司寇

堕(隳huī )三都

?55岁-68岁 ?周游七个诸侯国:

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整 理 文 献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说理性散文篇二:记事说理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叙事说理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阅读导语】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它往往蕴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这类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说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阅读方法】

阅读叙事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索,理清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行踪,感情的变化,事物的性质特点等等都可以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线索的工作大致可分三步:第一步,理清文章层次,即按文章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概括大意;第二步,把握结构,就是弄清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第三步,弄清行文线索,就是找到文章各部分的内部联系。分析线索要注意: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疏理脉络时: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说理性散文)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找出“文眼”, 把握主旨。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的,它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但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3、注重描写,概括特点。叙事散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形象可感。阅读叙事性作品,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还要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所以就更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阅读说理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透过现象,开掘深义。以小见大是说理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因而,我们阅读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要向人的内心深处、社会的一般规律以及自然的必然法则等方向探究,力求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

2、经过联想,参悟内涵。由于说理散文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因而,联想便成为贯穿各个领域的桥梁,让它们彼此联通,从而去发现其说理的真正意向。

3、投入情感,体味情趣。说理散文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因而,只有投入了情感,才有可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去解读作者深邃的心智,理解生命的本义。这也是说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4、注意手法,鉴赏作用。每一篇散文,不仅内容和感情上总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写作方法都不尽相同。分析各类各篇散文独具的特点,是散文赏析的个性。如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都是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不能架空分析。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借代、设问、反问等等。阅读散文,不仅要能够把握主旨,也要学会欣赏这些表达技巧的妙处,以便对一篇散文有个全方位的把握。

5、品味语言,挖掘哲理。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在散文阅读中,有时考查词语妙用或语句的深层含义。(1)词语的妙用,形式为: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2)语句的深层含义或蕴含的哲理。在散文鉴赏中,对含蓄或哲理语句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这些语句,在考试中也往往是设题的热点。当我们单从这些语句本身一时无法理解时,要学会去考察它们的左邻右舍,善于利用上下文语境求得对含蓄语句的正确理解。要善于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有些句子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阅读鉴赏】

诗意地栖居

胡 丰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种生活态度:自由的,精神的,灵性的,自然的。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我们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我们必须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因为人类生存的本质是诗意的。

诗意地生活就是会营造自己的心境,调节自己的心态,超然世俗以外。

面对困苦、责难、伤害,我们应以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乌云遮不住太阳。就像大文豪苏轼一样,虽屡遭打击,一生坎坷,但极为达观,听到鸟鸣便是“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就是被贬了官,还能吟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一顶笠帽、一身蓑衣、一双草鞋、一根竹杖,迎着风雨向前仍唱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意地生活其实很简单。一盆兰花,一支洞箫,一枚卵石,一幅字画,一片雪花,一场细雨,一弯月,一杯茶,一本书,一首诗??都会在宁静的心湖漾起欢愉的涟漪,给你带来无穷的诗意。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一张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壶茶。几只杯,天上是一钩月,窗边是一副卷起的芦帘。看着看着,心,沉静下来,喧闹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恍惚之间自己也随散去的朋友去屋外赏月。夜,静极。读画竟有愿做赏月人、不羡仙的感叹。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是无用的装点,却是愈精练愈好。 然而,可怜我们的现实生活!

滚滚红尘中,人们追名逐利,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根本无暇顾及这“不求解渴的酒”,这“不求饱的点心”。而周作人在此看到的是艺术,是艺术化的生活,也就是充满诗意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我们方知春雨不仅可以润泽禾苗,还可以窗下独听;茶不只可解渴,还可以养心;石不能言却最可人;花不但可以扮美女儿家,更可以案头清供,继而闻香动念,所谓“一花一世界”!

诗意地生活是人生的大彻大悟。

“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有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这是《菜根谭》中的话。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还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娓娓道出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令西方入倾倒。当时美国有一书评家说:“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诗意地生活,简化生活,读一篇美文,吟咏一首好诗,莳弄几株花草,把玩一块石头??让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生活的大智慧。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便能开垦出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来。

(摘自《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赏析: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几乎道出了人们理想的生存愿望。然而,要使人们能获得这份生存的诗意却并不容易。面对庸常而又漫长的岁月,面对人生中难以预期的暴风骤雨,我们该拥有一颗怎样的心,该秉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似乎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许从《诗意地栖居》中,我们能找寻到一点启发自己前进的灵感。

文章的作者强调“诗意地栖居”是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越来越为寻求何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而困惑的时候,诗意地栖居,无疑是一条栖居在我们眼前的理想之路。因为诗意地栖居,面对困苦、责难、伤害,我们以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可以将一切的烦恼、痛苦、损伤都转化为一种诗意的体悟。诗意地生活是人生的大彻大悟。诗意地生活就是会营造自己的心境,调节自己的心态,超然世俗以外。

为了表达“人生”这一主题,文章谈古论今,引用诗词文化史料,涉猎广泛,厚重典雅,意蕴丰厚。引用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作者感悟现实生活细致入微,事例如出身边,有很强的说服力,足见其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说理探幽寻微,行文挥洒自如,把“诗意地栖居”这一深奥抽象的哲学演绎得灵活生动,深入浅出。

这篇哲理散文饱含生活的激情,生动地阐发了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富于辩证色彩。生活的美好就是快乐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共同品味一番人生的诗意、诗意的人生。

【阅读训练】

花梨树下

胡庆魁

已近黄昏,太阳的余晖从盆景园西边花梨树的枝丫间筛下来,涂了一地的金黄。

花梨树丛生,多干,根盘硕大,是东方一位朋友送的。早些年他在部队开大车进山拖木料,过俄贤岭,遇洪水下来,路边一株花梨连同一片崖壁崩落,他泥里水里地捡回来,本来没抱活的希望,随便在院子里挖了个洞,铲了几锹土,谁知它命硬,竟然活了,而且越长越猛,虬根东奔西突,把水泥地拱得大包小洞,实在容不下,“怕委屈了她”,便送给我。 俄贤岭的花梨,那是经过怎样的电闪雷劈、狂风恶雨活下来的生命,那是将海南花梨的品质张扬到极致的树呵!

现在,母亲就斜倚在树下的花梨躺椅上,瞅着树上即将飘落的最后几片落叶。

母亲喜欢花梨树。她说,这树干净,树上有鸟有蝶有蜂,没有虫豸蚊蝇,而且她的花也开得朴实,庄稼地里油菜花似的一爆一嘟嘟;果实就像家乡菜园篱笆上的峨眉豆荚,有眉有眼;最难得的,是树下总有一种清清爽爽的香味。

我告诉老人家,这出产中国第一好木料的树,其实是很亲切很平民的,当有一天,她的生命终结了,她就将她的格(心材)贡献给农民做家具、农具,做船桨、牛轭,做算盘、花瓶,做锄头柄、榔头把,海南小学生练毛笔字的笔管也有不少是她的骨格做的。母亲赞叹:“一棵好树!”

我端着一盆水,走近母亲,搁在她脚前。

母亲欠欠身子,收回眼,有些奇怪地看着我。

我说:“妈,儿子给您洗脚。”

母亲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两只脚往上一缩,躺椅轻轻晃了一下。

我说:“小时您给我洗脚,今天我给您洗脚。我要还息!”(还息,湖北话,报恩的意思)母亲两手挥动:“你也是快要抱孙子的人了,还哪门子的息?”

这时妻子走了过来,偎着母亲的头:“妈,他这是尽孝呢,都唠叨好久了,您就依了他吧。”

我蹲下身子,双脚跪地,将手伸进水里。水暖暖,滑滑,水温正好。我挽起母亲的裤脚,脱下布鞋、线袜,捧着母亲的脚放进盆里。

作为儿子,我第一次这么亲近母亲的双脚。母亲的脚有些畸形,五指并拢在一块儿,像个佛手瓜。我知道,这是童年裹脚留下的印记。

咦,这是什么?右脚一个月牙形的伤疤,足有小酒盅大。我心里不禁一颤,“妈,这个伤口好大。”

母亲嘿嘿一笑:“我给你讲过的。粮食过难关,你们一个个饿得哇哇地叫,和你爹到人家挖剩的荷塘挖藕时被铁锹戳的。天冷地寒,滴水成冰,脚冻僵了,锹插进肉里,不晓得戳在自己脚上。”

苦难的岁月又在脑中闪现。回想父亲英年早逝,刚过40岁的母亲挺直腰肝,英雄般地独自领着六儿一女,把多少挨饥受冻的日子甩在身后。

暮色从远处的俄贤岭上走下来,水墨一样洇染着园子。出外觅食的相思鸟归巢回到了花梨树上,幼鸟叽叽喳喳,争相从老鸟嘴里啄食。秋天的风有些凉意,妻子拿了件毛线外套披在母亲身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曾经,我们六儿一女也是母亲的小鸟呵。

母亲笑说,冬天给你们洗脚,个个冻得像红萝卜一样,搁了治冻疮的干鸡屎,一个个轮着泡。你大些后,把老五老六交给你,你撅着嘴,老大不情愿,摸着老五老六的脚瞎掰,洗得老六瞎汪乱叫。

母亲伸手轻抚花梨树干上一块伤疤,树好像有些知觉,老干虬枝飒然有声。我相信,像人一样,每棵树都是有灵魂的,花梨在应答母亲的探访吧。

母亲说:“也不知刮风下雨她疼不疼。明年她还开花吧?”

我说:“还开。”

“还结果?”

“还结。”

母亲叹息道:“人不如树。”

又说:“我怎么不是一棵树呢,花梨比我寿高,如果是一棵花梨树,我就可以久久地陪着你们。”我看见母亲眼角挂着晶莹的泪珠。

妻子给母亲剪了指甲,换上干净的鞋袜,与儿子扶着母亲进屋了。

我立在花梨树下,很久。谁说过: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母亲,你这一辈子,真是像极了东方俄贤岭的一棵花梨树,风大随风,雨大随雨,艰难为伴,困苦相随,永远高昂着不屈的头颅,生命的坚韧,生命的品格,丝毫也不亚于一棵花梨树呀!

(《中国纪检监察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为下文描写母亲做铺垫。

B.文章以“花梨树下”为题,开篇起于“花梨树下”,最后结于“花梨树下”,以“花梨树下”为线索结构全篇。

C.文章抓住“母亲就斜倚在树下的花梨躺椅上”这一画面,重点回忆了母亲那苦难的岁月和疼爱儿女的点滴往事。

D.作者不惜笔墨,真实细腻地描写了儿子给母亲洗脚,宛若一帧最动人的画面,绘出了儿女对母亲的真挚的情感。

E.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使人内心涌动着一股莫大的爱意与温馨,但也流露出些许凄凉。

2.文中画线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说:“也不知刮风下雨她疼不疼。明年她还开花吧?”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我”和“母亲”展开,而文章的题目却是“花梨树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仰不愧于天

张抗抗

山路蓦然而止,如一双牵拉着你的手轻轻放下。缠绵的云雾悄然散去,头顶似有荧屏般的天光闪烁。荡逸的风烟中,一座土红色的庙宇,傲然立于泰山极顶天柱峰之巅。 极顶石就是在那个时刻显现的。

它静静地蹲在玉皇庙正殿前一圈八角形的花岗石围栏之中,由数十块圆石组成。高不过尺,宽不过丈,大石如磐,小石如磨,错落有致,紧密相依,石缝间还嵌着几根青草。石前有碑,顶部刻着五岳之首的泰山山符,下书“泰山极顶──1 545米”几个红字。围栏与山石本身都呈一种粗沙似的糙米色,表面坑坑洼洼,有疏疏朗朗的浅淡麻点,并不显得怎样的深远与亘古。伸手去摸,粗砾的石头竟有几分温凉,每个棱角都已被磨得光滑。便想起几千年间抚平了这石上每一道皱褶的一双双手,洗净了这石上每一粒沙尘的天风天雨;那瞬间我

说理性散文篇三:现当代散文赏析

现当代散文赏析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 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 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螨虫天敌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文。杂文业已独立,随笔亦应随之。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理性 说理性散文范文 说理性散文特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