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目送散文篇一:目送赏析

《目送》选读

摘要:《目送》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爱与亲情的世界,她要告诉我们的是,父母永远在你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你,他们心里永远牵挂着你。无论何时都有一个家,在默默地守护着你。 关键词:家 父母 亲情 牵挂

翻阅目录,这本书写有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极具亲情,感人至深。 龙应台素以文笔犀利著称,刀光剑影,寒气逼人。但这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看书时可以感受到她的言不尽,很多东西很多感受她深刻的体会到了,但她说不尽,真的,不好说。

《目送》一共有七十四篇散文,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这本书需要细细品味,因为(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目送散文)其中真的有太多共鸣处,看的时候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似乎作者把我们心中所思所悟都写了出来。这里就选几篇自己最有感触的来谈谈吧。

一、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这篇文里,作者选了两个背景来做对比。一个是五万人拥挤的露天剧场,那里举行着一场晚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个是住着前行者沈君山的加护病房,那里空空荡荡,只有各种维持病人生命特征的机器在嘀嘀作响,寂寞冷清。讽刺么,不是的。这样的对比只会教看的人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似是怕读者可怜这位“才子”,作者在最后还为他作了解释,也像在安慰我们“他心里也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舞台下的人看舞台上的人,觉得他们光鲜亮丽,风光无限,心有羡慕,或许会想着“如果我们是他们该有多好啊,名声、地位、财富、权利??”然而下面的人永远只看得到上面的人的表面,他们看不到他们真正的人生。明星们的憔悴苦累没有人可懂,除了他们自己。有些路身边的人可以陪着一路前行,但有些路,真的只能一个人走。

小时候很天真,交到朋友总会开心地说,我们要一辈子在一起噢。那时的心情是那么美丽。是啊,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在一起一辈子。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再亲密的朋友也有离开的时候,就连最亲密的家人都不一定能时时在身边,更何况朋友呢。中学时的女孩子不管做什么总会成群活动,最少都要两个人。吃饭、学习、逛街,甚至上厕所都要一起。于是我们习惯了身边总有人陪着。到了大学,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老师或是活动不同,大家经常是一个人活动,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课室,一个人回宿舍。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没有谁可以陪在自己身边一辈子,身边的人在变换着,这些走了,那些又来了。他们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过客。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独自一人面对一切,因为我们要时刻准备着,面对那些只能一个人走的路。

二、目送、家

这本书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其中有一段话被引用得最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

一个人在成立一个家庭后就会有两种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这条路的中间,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离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懵懵懂懂时,父母拉着我们的手教会我们基本的生活,教会我们爱与

责任,他们是我们人生的启蒙师。不管我们多么任性,甚至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些幼稚的话语,他们也不会弃我们于不顾,仍旧会耐着性子教导我们,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有着最宽广的胸怀的人是父母。而当我们在外面犯错了,受挫了,被伤得体无完肤时,也总有他们陪在身边,为我们遮风挡雨。就算他们挡不了那些艰难险阻,但他们守护了我们的心,让我们的世界充盈了温暖。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这样护我们周全的人,终究是要老去的。会有那么一天,他们慢慢地走不动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他们变得极其脆弱,一场小小的感冒都能把他们折腾得够呛。那时候的他们再也不能保护我们,而该轮到我们保护他们了。就这样,曾经与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时候都陪伴你的人,他们渐行渐远,作为子女的我们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追却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书里有篇文题为《十七岁》。这篇文记录了作者和儿子华飞的一次相会。自己的十七岁和孩子的十七岁重叠,勾起无限感慨。当自己尚为孩子时,对于父母的一些关爱会表现出不耐烦和抵抗。那时候的我们终究太年轻,不懂父母的苦心。而当自己也为人父母,再做着和当初的父母一样的事情时,面对孩子类似的举动,那一瞬间,自己恍神了。我想,那种感觉一定很微妙。彼时的自己就站在面前,当时没能体会到的心情一瞬间涌入心房。才知,原来,是这样的。

孩子渐渐长大,欲脱离父母的保护;而自己渐渐老去,在他们眼中自己反倒变成了孩子。他们不能体会我们的心情,他们不知道,人越老越容易感怀以前,年轻的他们还只顾着向前跑,并用他们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想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不胜唏嘘。

读到一半,突然看到作者被一个问题问倒:家,是什么?

作者给了自己三个回答:作为被人呵护的子女时,家是父母在的地方;和人做终身伴侣时,家是两个人在的地方;有了儿女时,家是儿女在的地方。但,还有三个“可是”:可是第一个家,人会一个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第二个家没多久有些会散掉,两个人可以因为渴望安定而走入一个家,也可以因为渴望自由而离开一个家;没散掉的有些会很快就拥有子女,这是第三个家。作者没有说第三个家会怎样,但我知道,第三个家也会和第一个家一样,人一个个走掉,如此循环往复。

这是个难解的题,于是我也开始思考。

对我而言,家就是家人在的地方。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容纳60多亿人;这个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块地方是我的容身之所。不管我去到哪里,有着怎样光荣或凄惨的经历,终究还是会回到那一小块地方。似乎有着一条线绑着我,线的那头是父母,不管我走了多远,只要他们轻轻一拉,我就回来了。我心甘情愿地回来了,因为我知道,那里有着我的整个世界。

三、牵挂,共老

我一直觉得,有人可以牵挂,有人牵挂着自己,真是一件美妙的事。嗯,我喜欢“牵挂”这个词。

经历过朋友背叛的我,更懂得珍惜真正的朋友。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给与你帮助,而有些人就是来带给你伤害。于是你会懂得,原来不是只有好人,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伤害你。不过之后你会懂得,他们的到来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教会我们学会珍惜更好的。

知己从来就不求多,有就足够。只要能有那么一个人,不管你开心还是哭泣都会温柔地陪在身边;不管是凌晨还是忙碌,都可停下手中所有事来听自己的委屈难过;不管缘由如何,都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携手并进;不管旁人如何评价自己,都能说出一句:我相信他。

只要能有这样的一个人,能有他的牵挂,此生无憾矣。

高考后大家各奔东西,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但距离不曾被拉开。当北国开始寒风萧瑟,大雪纷纷,而南国仍一片夏凉时,也会记得给北国的朋友送去一声问候和挂念;当朋友得知自己心情不好抑郁难耐时,电话会及时响起,她在那边担忧地问句:“怎么了?”,仅这三个字便可让泪水决堤。

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们,我的朋友们,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这时光飞逝,看沧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当我们已经头发花白,牙齿稀松时,还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阳回忆青涩往事。真的,我想,那一定很美好。

情之一字,说不尽道不完。

我一直相信,重情之人都有着一颗柔软细腻的心。他们体会着这世间种种情感,他们有着诸多感慨,然而其所说所写,都不过是那感情世界的冰山一角。

真的,不好说

目送散文篇二:《目送》的情韵美

一、情感美....................................................................................................................................... 1

(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呈现 ............................................................................................... 1

1.亲情之真....................................................................................................................... 1

2.爱情之真....................................................................................................................... 2

3.友情之真....................................................................................................................... 3

(二)善与美的心灵感悟 ....................................................................................................... 3

1.对人本质力量的肯定与赞美 ....................................................................................... 3

2.对美的道德情操的赞美 ............................................................................................... 4

二、韵味美....................................................................................................................................... 4

(一)语言音韵之美............................................................................................................... 4

1.巧用拟声词 ................................................................................................................... 4

2、巧用叠词 ..................................................................................................................... 4

(二)品味生活之美............................................................................................................... 5

1.体会?目送?之情 ....................................................................................................... 5

2.感悟人生价值 ............................................................................................................... 6

结语: .............................................................................................................................................. 7

【摘要】?情?可以说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的字眼,但是,这些艺术作品中情之最真、最自然,当属于散文之?情?,散文创作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线索始终是作品的灵魂。龙应台《目送》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情感表达运用得巧妙,读者很容易去揣摩作家的思想情感。龙应台是台湾?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对台湾文学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台湾文学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文化的本质,龙应台《目送》表面反映了一些生活片段的情感表达,实质上是在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背景下,站在台湾人的角度思考人生、解读人生。

【关键词】龙应台;《目送》;情感美;韵味美;台湾文学

因《野火集》登上文坛的龙应台,以其知识分子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以及冷峻犀利的文风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然而在二十年后,作者却一改往日的冷峻豪情,用最深情的笔触撩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在《目送》这本散文集中的七十余篇文章一改龙应台犀利的文风,以温柔婉转的文字书写亲情的渐行渐远,书写对人生的感怀。有评论认为?龙应台这些年来从公共领域转向关注私人领域,文风也从《野火集》的犀利批判转向《目送》的冷静感情书写?。本文意在从情感美、韵味美两个角度来浅析《目送》审美视角下的情韵美,同时进一步探究在台湾文学背景下,作者创作散文情感表达的真实意图。

一、情感美

(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呈现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被称为?生死笔记?、?家族人生情感?的力作,她以朴实的感情、柔软的姿态、细致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与父母、儿子之间的?跨三代?之爱。在浓浓的亲情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在飞逝的时光中揭示着人们久已漠视的真爱。经历了人生?生死大课?的龙应台用坚强的内心来珍视当下的一切,用绚丽的情怀感动着每一个平凡的人。

1.亲情之真。对亲情的眷恋和回味是人皆有之的情感,尤其是经受了时光的

流逝,对逝去的无奈更是情感贲发的主要诱因。在《目送》一书中,《缴械》《年轻过》《幽冥》等几章是为纪念父亲所写的,《雨儿》《明白》《胭脂》《回家》等几章是为母亲写的,龙应台对父母深沉的爱字字句句如诉如泣,字里行间透着思念和爱。龙应台追忆已故的父亲,在飞机上遇到貌似父亲的垂垂老者,便联想到父亲。?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除了对父亲的怀念,龙应台对母亲可谓浓情侍奉,虽然她不在母亲身边,但每天总会给母亲一通电话,一句问候。回到母亲身边便陪伴母亲睡觉,带母亲出游。为了安慰年轻时受过穷困困扰的母亲,龙应台不得不制造银行存款证明。看着总是说着要回家的母亲,龙应台总是会惆怅,是时光把母亲变老,但是历史把母亲抛在了永远回不去的远方。为了母亲,不算年轻的龙应台兄妹几人毅然决定带着年迈的母亲回到浙江老家,然而故乡淳安已不复存在。

《共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来讲述兄弟之间的感情:?与兄弟,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长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与兄弟共老。唯有兄弟,从落地到入土,一朝一夕的变化,从哪来到哪去,竟是一样的轨迹,拥有一样的土地,拥有同样的根。

2.爱情之真。《目送》中有一篇《爱情》的文章,通过作者与十七岁儿子华飞之间的对话写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观点。作者与华飞谈论《少年维特的烦恼》,华飞同意德文老师对爱情的观点?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但是,后来观看《艾薇塔》(《贝隆夫人》)的时候,当我说?你看,权利和美色交换,‘互利’理论又来了……?的时候,华飞小声的回复?妈,拜托,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这么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师跟你一样,都不相信爱情。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作者是否真的不相信爱情呢?在《(不)相信》一文中,作者说?曾经

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他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即便如此,作者依然相信?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的相信。而作者父母对彼此的深情,也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我们记得,当我们的母亲生病时,他如何在旁奉汤奉药,寸步不离?。

3.友情之真。龙应台眼中的朋友是不时?牵挂你的人?,是?慷慨赠予你时光和情感?的人,是你可以在出发去机场的十分钟前打电话给她,让她马上做点吃的给你的人;是在去机场接你时,?一只手里有一杯新鲜的果汁,递给你,另一只手伸过来帮你托行李?的人;是为你开夜车探望突然生病的母亲,而后自己坐巴士回去的人;是时不时来一个?‘相见亦无事,不来长思君’的电话……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话,都没有?的人。正所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这种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的友情自有一份淳朴但却饱含绵绵的情感在。同时,正因为友情的心意相通,?与朋友间,总是涉及到人生种种不可解决的大问题,是肃穆多一点,还是随性多一点,总之愿意聊些平日里想的与生命有关的东西,比如寂寞,爱情,坚强。?友情,让生命的前行有了另一颗心灵的陪伴。

(二)善与美的心灵感悟

1.对人本质力量的肯定与赞美。从《野火集》到《目送》中一脉相承的就是龙应台对人的精神的复归、对人的精神的肯定。从以前的对民众陋习的不容,到今天对个体情感的深度表白,一切都没有改变,龙应台自己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件事情,跟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事情。你往往是为了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贯穿到作品,不管是刚还是柔,跟心目中有爱那个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⑦(谢正宜:《龙应台转型温情写〈目送〉》,《新闻晚报》2009-10-25。)。在《目送》中,她在一些小篇章写到了战争、杀戮、地雷等问题,这些悲悯天下、忧思历史的文字点缀在亲情琐事之中,时时反衬着人生情感的珍贵,形成了精神升华的相互衬托。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使她始终怀有?影响庙堂、教化山野?的天下意识,《目送》让我们感受到龙应台个体忧伤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她坚定的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正如她自己所言,?书写本身,于己,是自我探索;于读者,亦有启发?她在个体忧伤的叙

述中显现着、传播着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集体情感,用最真挚深沉的情感把对人最深的关切彰显,这种意蕴将历万世而不朽。

2.对美的道德情操的赞美。在龙应台的文字中,随处可见她对美的道德情操的赞美。比如在《冬,一九一八》中,作者对父亲的追忆中,写到?我们记得他如何教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君子不欺暗室。我们记得他如何退回人们藏在礼盒底的红包,又如何将自己口袋里最后一叠微薄的钱给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背诵《陈情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背诵《出师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同时,这种对美的道德情操的赞美也浸润于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人最深的关照之中。

二、韵味美

(一)语言音韵之美

龙应台的创作,对词语的拿捏做到了字斟句酌。她曾经说:?再好的思想如果没有精炼的文字载体,亦即文采,也进不了散文的领域。?她的笔锋随意而至, 却不让人觉得散乱,文风厚重却不艰涩。她创作中所选取的词语,看起来似乎平淡与简单,但实则是把?正当的字和词放在正当的位臵?。因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巧用拟声词。龙应台能够捕捉到光线、声音、情绪等的最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拟声词将那种细微处传达的淋漓尽致。如在《缴械》这一篇中,龙应台描写去劝父亲不要再开车的情景:?黄昏的光影透过纱门薄薄洒在木质地板上,客厅的灯没开,室内显得昏暗。如此的安静,你竟然听到墙上电钟窣窣行走的声音。?窣窣一词,让人可以想象父亲坐在黄昏的阴影里的那种安静。又如,在《缴械》这篇的最后,?礼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开同学会??他突然在后面大声对你说,隔着正在徐徐关上的铁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你想他可能没听到你?没时间?的回答。铁门关上的?哐当?一声,与本文前文的静默形成对比。同时,也仿佛写出了答应不再开车,又因节俭舍不得叫计程车的父亲,被?哐当?一声关在了门内。

2、巧用叠词。叠词的使用,是《目送》中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创作中选取极富音乐美感的叠词,不仅仅使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富有音乐美感,而且还使笔下的事物、人物、景物及哲理更加形象而生动、通俗易懂。如?小小的手,

目送散文篇三:目送_读后感

目 送

印象当中,台湾文学如台湾电影一般,于世俗之中透出一股小清新之风,也许这就是所谓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龙应台的文字。她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我最喜欢她的《目送》这本书。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部书中,她的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文集的开篇便是《目送》,这是一篇给我以震撼的独特散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一句略带伤感却又蕴含哲理的话,使我心中泛起了波澜。

《目送》里的一段话,也是全书最抒情的一段话,将矫情发挥到了一定境界, 多少人因思虑这段话而黯然神伤??时间是世上最尖锐的利器,你如何风华绝代,你的家庭如何美满幸福,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凋零。龙应台也已步入中年,往日的锋芒毕露在经历家庭变迁后渐渐转为柔软,笔触也渐渐由针砭时弊转向思考生死大问,文中亦不乏世事洞达的精彩文笔。

多少次,父母也在用他们的目光送我,从第一次离开家门去外地上学,母亲说:“自己能不能去?”年少的我不懂让母亲放心.

母亲送我到车站,我坐上车,连回头也没有。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

曾经那么叛逆和不懂事,如今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别后,经历了无数次的孤独后,经历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发现自己果真长大了。每个星期一个电话,不管再怎么忙碌,不管通话时间是有多短,我想,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和简单的问候. 刮风下雨,我习惯了给他们发短信,叮嘱他们多穿衣服,好好照顾自己。有时候打完电话也会莫名的哭泣。

后来作者写到的是最后一次目送父亲,读到这里,我总是读不下去,人生的别离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改变不了的。

除却《目送》一文,书中还有不少引人深思之作。应该说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一个阶段的心灵状态。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亲去世前,50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 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 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而此时,写父亲,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去;写与孩子的关系,看到的是他们用背影对着自己。龙应台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 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在《雨儿》这篇散文里,作者记录到:每天,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的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素的幸福吧。

在读她的文字的时候,总感觉到龙应台是寂寞的,是孤独的。正如在《寒色》中所写,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一个个的家会怎样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每一个家终会有曲终人稀的那一天。当然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这部书里读出太多爱的信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既然,目送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就应该珍惜和父母、兄妹、子女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姐妹、为人父母的角色。目送着孩子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目送兄弟姐妹各奔东西,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默默目送,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2011221101110058

2011级广告

刘琪

相关热词搜索:目送 散文 朱自清散文目送 散文朗诵目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