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叙事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先秦叙事散文篇一: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 28篇

《古文尚书》: 鲁恭王

东晋 梅赜 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 《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文约事丰,简而有法。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2)语言凝练含蓄

“凝练”,指记事的语言简练, “含蓄”,是指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微言大义”、“一字见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朴素而精确,极为简炼,孔子编《春秋》,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见解等寄托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很鲜明,一字之中寓有褒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丘明)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春秋谷梁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第一,长于叙事。

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1)在情节构造上,善于通过文学性剪裁,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姜氏、共叔

(2)叙事手法丰富多彩,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手法。

《宫之奇谏假道》

第二,善于描写战争

城濮之战:

外交上:首先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拉拢了原为中立国的秦、齐,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其次,私下应许曹、卫复国,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使其叛楚从晋。

政治上: “退避三舍”

“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战术上:集中优势兵力,分散对方的兵力各个击破。

第三、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先秦叙事散文)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

第四,善于记述行人辞令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频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

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功夫,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辞令之妙,表现在:

(1)、角度巧妙。其说辞分为四层,一,开门见山说明郑国的危险。二,剖析亡郑、存郑对秦之利弊。三,以晋背秦的事实说明晋的不可信赖。四,着重揭露晋的贪得无厌。

(2)、含蓄委婉。

(3)、逻辑严密。

(4)、注意修辞技巧。

烛之武其人:

(1)、有杰出的才能。

(2)、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胸怀。

(3)、明了形势。

第三节《国语》

一、分国记事的体制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事上起于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止于韩、赵、魏灭智伯(前453年),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作者: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王充等持此种观点)

共识:战国初年,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录,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

思想倾向:

重民、尚礼、崇德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二、记言为主

三、文学成就

第一,从叙事角度说,它突破了史的发展线索的约束,而以事件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为了突出言论而写事。

第二,情节的细微化。

第三,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富于生活气息。

《邵公谏弥谤》创作特点:

1 、叙事为辅,记言为主。

2 、善于说理。比喻论证,引证史事,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在文中综合使用。

3、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因虐而谤,因谤而怒,因怒而弥,因弥而谏,因弗听而被流于彘。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

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史实。

主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所载上继《国语》下限,下至秦并六国之后,即从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开始,迄秦二世即位为止,245年间各国诸侯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

《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朝为布衣,暮为卿相”

西汉 刘向 33篇 二、思想倾向

主要体现了纵横家思想。

1、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2、表现在人生观上,宣扬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3、民本思想。

《赵威后问齐使》(作品选122页)

4、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其人:

(1)自信、刻苦、坚韧、执著

(2)热衷功名富贵的内心世界

风格及写作技巧:

(1) 、善于说理,广泛运用类比,夸张、引证的说理方法。

(2)、说理与叙事相结合。

《冯谖客孟尝君》

“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

“三弹剑铗”——“矫命焚券”——“谋复相位”——“请立宗庙”

追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一、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

1、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2、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的感情。

3、秉笔直书的精神。

4、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二、先秦史传散文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先秦叙事散文篇二: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尚书》

?

?

?

?

?

?

?

?

?

? 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一、 《尚书》的保存 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 。 3、汉代:今文《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生保存、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比今文《尚书》多16篇 。 4、东晋 :梅赜《古文尚书》58篇。将伏生本28篇分为33篇,又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 二、《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

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

三、文章分类:

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

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

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臣间的对话,也有臣僚间的对谈;

誓:誓词。战前的誓师词;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如《文候之命》,是周文王表彰晋文候功绩并赏赐晋文候的命辞。 ? ? ? ? ? ? ?

?

?

? 四、写作特点: 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 ,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

以作劝惩 。

?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

?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

?

?

?

?

?

?

?

?

?《周书·无逸 》: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 2,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 : 若颠木之有由蘖。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予若观火。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 3,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如《周书·无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殷勤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类作品在表达思想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感染

力。

? 4,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有些篇章写出了一定的情节和场面。

? 《周书·金縢》

第二节《春秋》

? 一、《春秋》出现的背景:

?春秋时代,周代朝廷和各诸侯国都有

史官的设置,编写了不同的史书。国君身

边还有各类瞽史,经常讲诵历史故事和民间传闻。这些内容后来也被编入史书。春秋末期,王纲解纽,文化下移,官方保留的史料散落到民间,私人开始编修史书,出现了《春秋》、《国语》、《左传》等各具特色的历史散文。

?

? 二、《春秋》的名称及体例: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墨子·明鬼》下篇就曾提到“周之《春秋》”、

“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它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按年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

三、《春秋》的作者

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此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加工修订。因此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四、《春秋》成书的时代

后人多认为《春秋》为孔子晚年之作,多取“绝笔于获麟”之说 。

成书当在孔子逝世前两年的鲁哀公14年(前481年)。

五、《春秋》记事的特点

1、“简而有法”:

《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但也有记得简练明白的,遣词造句都很讲究。欧阳修称之为“简而有法”。 ? ? ? ? ? ? ? ? ?

? 僖公十六年载两件异常天象:

? 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 两句表述简明扼要,通过词序的巧妙安排而使短短的句子极具表现力。

? 2,《春秋》笔法

《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常常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语言凝练含蓄,所谓“一字见义”,“一字褒贬” ,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 凡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 。

? 卫州吁弒其君,卫人来告乱 。

?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 郑伯克段于鄢

第三节《左传》

?

?

?

?

一、《左传》的书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汉哀帝时,刘歆认为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传》。 实际上,《左氏春秋》本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其内容与《春秋》有联系,但却不是

解经之作。

二、《左传》的作者

此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但即以左氏为名,与之当有某种关系。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

三、 《左传》的编写体例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战国初年史料)。

?

?

?

? 四、《左传》的思想特点 《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其中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 保守思想: 1,作者清醒地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民心的向背以及旧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趋势,

但书中对旧制度的崩坏和旧贵族的衰微,却流露出深深的惋惜。 ? ?

? 2,作者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旧礼制 。

? 反对六逆:“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 。

? 提倡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 进步思想:民本思想

? 1,以肯定的态度记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

? 例如桓公六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 庄公三十二年,史躄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

?

? 哀公元年,吴师欲伐楚,

? 楚令尹子西说:吴王夫差“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安能败我?”

? 陈国逢滑也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

祸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

?

? 3,宣扬民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 襄公十四年,晋悼公对师旷说:“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却答道:“或

者其君实甚。……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天之爱民甚矣,岂使一人肆于民之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4,大力提倡爱国保民的行为 ,猛烈抨击卖国害民的小人 。

宣公二年,宋国羊斟为泄私忿,故意使宋师败绩,《左传》在记载此事时,通过“君子”之口,斥责他:“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五、《左传》的写作特点 2,作者通过大量史实,说明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统治者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 僖公二十八年,楚国在城濮被晋国打败,楚国荣季说:“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 ? ? ?

?

?

? 晋·范宁:“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 唐·刘知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 清·刘大櫆:“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 (《论文偶记》) 《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委婉蕴藉,意

味深长,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 这一特点

?

一、《左传》的叙事

?

?

?

?

?

? 1、精彩细密的叙事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春秋》宣公二年 ) 2、追溯性叙述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传著作,它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事件的发

展的。但为了使所记述的事情更加紧凑,为了更为清晰细致地表述事情的发展经过,揭示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左传》在顺叙之外,还大量采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事件更为丰满、详实。

《左传》中共有86个起引领、追溯作用的“初”字。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 。 战争描写

1,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

如齐晋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屨,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 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 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 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 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 ? ? ? ?

? 2,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如晋楚城濮之战

二、个性鲜明的人物

(一)随事写人

1,通过不同史实的叙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 如秦穆公。

2,作者随着叙事的展开,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重耳。

(二)细节刻画: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请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三、语言特色

1,辞令

⑴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

? 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对话: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

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⑵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 ?

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鄙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⑶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

? 如:烛之武退秦师

?宫之奇谏假道

2,叙述语言

⑴继承了《春秋》的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晋军败退:“舟中之指可掬也”。

⑵浅近、平实而富有表现力 。

“风马牛不相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军之士皆如挟纩kuàng ”

第四节 国语

?

? 一、《国语》的成书《国语》是“语”一类的史书。当时各诸侯国都收藏有本国和他国史官所作的

“语”,战国初年某国史官把他手头上所掌握的各国“治国之善语”按国别编为一书,这就是《国语》 。《国语》是一部古人言论的汇编,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著作。

二、《国语》的 体制

《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事。

国别体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三、 《国语》的 内容

《国语》的记事上至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当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440年,历时560年。它的记事比《春秋》还要早几百年,按理应该排在《春秋》之前。 ? ? ? ? ?

?

?

?

? 四、编纂的主旨: 编者选编这部“治国之善语”,旨在为王侯治国“道训典,献善败” 。 五、 《国语》的 思想 1,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书中记载了很多重礼的言

论 。

? 夫礼,国之纪也。

? 礼以纪政,国之常也 。

? 夫礼,所以正民也。

? 2,高度重视国君的品德修养

? 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 唯厚德者能爱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 3,民本思想

?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

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

先秦叙事散文篇三: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2.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3.《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较高超,文章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

4.《春秋》由孔子在春秋时期编订,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5.《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左传》采用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就在描写战争。

4.《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6.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7.《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8.《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细节描写。

9.《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些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10.《左传》叙述语言简洁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3.《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4.《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5.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述否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诸国军政大事。

2.《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虚构虽然不合史著的要求,但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4.《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5.《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6.,《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7.战国时代,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8.《战国策》 好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9.《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宏伟,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10.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对叙述语言运用之娴熟,令人惊叹。

11.《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zhan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相关热词搜索:先秦 叙事 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诸子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