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目前,成人教育学生在生源结构、生源地和生源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较过去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反映在道德品质上就是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要改变这种状况,成人教育学校应用正确的道德知识来武装学生,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应将德育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为学生的知行结合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分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21-02
  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就是指一些成人教育学生在道德思想上对社会、对自己、对周围的事物都有比较恰当的认识,能够很快了解和掌握来自课堂和书本上的道德要求,具有较强的道德认知能力,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有的甚至还会做出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来。
  一、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生源变化情况分析
  1.生源结构从单一转向复杂
  以前,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多为在职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结构。但是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生源结构已经较为复杂。首先,是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因没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转而报考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其次,是一些在职人员因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为谋求重新就业或适应岗位工作而走进成人教育学校。
  2.生源地从附近地区扩展到更广的地域
  以前,成人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本地或是周边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前往更远的地方学习。于是,成人教育学生的生源地就呈现出一种向更广的地域扩展的趋势。
  3.学生的社会背景越来越复杂
  目前,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中有公务员、有公司的老总、有下岗职工、有个体经营者,还有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等等,社会背景越来越复杂。
  成人教育学生生源结构、生源地和社会背景的上述变化,给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下面本文要研究的就是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在进入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以后的情况。
  二、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表现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表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道德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行为的养成;2)希望能公私兼顾,但实际追求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利益;3)能够认识到提高自己的修养的重要性,但却难以做到笃行与慎独;4)认同传统文化或高雅文化,但行为取向上却偏好世俗文化和浅层文化;5)认识上承认应该讲信修睦,谦逊礼让,但行为中却往往自私自利,甚至以邻为壑;6)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在行为中有些人对婚恋却表现出某种随意性;7)不少人有盲目从众、知行相悖、明知故犯的倾向,等等。
  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上述表现说明,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问题。
  三、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原因分析
  成人教育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知行不一产生的主观原因:学生道德心理状态不稳定
  成人教育学生正处于心理动荡时期,其情感极不稳定。这主要表现为:1)他们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矛盾;2)他们在人格上的独立的要求与其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依赖相矛盾;3)他们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相矛盾。这三个方面的矛盾的存在,说明成人教育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方面有其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容易导致他们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矛盾性。这也就是说,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使他们在道德认知上出现偏差,容易使他们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失去定力。
  2.知行不一产生的客观原因: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的分配方式等也在日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也随之产生,一些领域中的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因而也逐渐蔓延了开来。于是,一些人把重利轻义作为了自己的信条,把功利视为是支配自己行为的杠杆;于是,利益交换、权钱交易等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景观”;于是,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便有了产生的温床。
  3.知行不一产生的催化因素:网络上的不计后果的交往
  近些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人们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网络的发展尤其导致了生活在其中的一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强化。网络上的可以无所顾忌更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过度地放纵了自己,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淡薄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些学生随意发布一些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有些涉世尚浅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卓尔不凡”,甚至不惜做出破坏他人数据系统的行为。
  4.知行不一产生的其他因素: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未能有效结合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明显地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我们学校的德育,其目标过于重视远、大、虚的“大德”,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严重地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因而就缺乏针对性和感召力。如此,其结果就导致德育中忽略了近、小、实的“小德”, 就将理想和现实割裂了开来。另外,目前高校中一些教师的道德素养也不高,他们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答疑不耐心,科研不积极,考试不把关,发表意见不负责任。这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道德 探析 成人教育 认知 分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