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常态化教学管理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不能让学生混文凭,而应根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加强教学管理,而教的管理和学的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同时,常态化的管理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实现“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的科学化管理,确保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才能全面提高人才质量。
  【关键词】成人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常态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常态化管理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7-02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下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较少在学校,而是在企事业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基本上是任课教师或者企业安排的操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带着学生,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之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说,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教学,存在学生学习时间少、课堂教学时间少、教学质量控制与监督缺位的特点。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中,教学管理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教与学则是教学管理中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勿容置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决定的,因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一手抓教的管理,一手抓学的管理,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抓。
  一、加强教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特征、成人教育的学习特征,在教学管理上,要实现常态化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决定成人教育教的质量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媒体(包括教材、资料、教学课件等)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因此,抓教师队伍建设、教材载体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建设三个方面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1.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偏差,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国家统招,但质量悬殊较大,多少给人有些“混文凭”的感觉。因此,成人教育的学生有着沉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和浑水摸鱼的想法。但是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的扩招,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太快,高校教师连普通高等教育都有些顾不来,更何况成人高等教育。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的比重过大,进而导致兼职教师的比重过大。这就需要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紧抓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老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素养,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都能跟得上形势,从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对教学常新的需要。二是要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队伍。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很多教师都不是高校派出的,也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而是生产或者管理一线抽调的人员,他们接触的教育理论较少,这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因而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业务的进修,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适当给这些“工学结合”单位或者教学点的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理论培训,还应经常向他们传递国内外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活跃教师的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三是要及时开展教学和实训经验的总结活动,进行教学反思与实训反思。及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是教师提高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总结是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和教学点不仅可以把教师的教学阶段性总结规定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并且还可以把教师论文和教学实践总结作为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给予奖励,并计入本人的教学档案,与其他教学成果和成绩一样作为教师职务评定、评先和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材载体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般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几乎没有考虑“工学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不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因此,对现有“工学结合”的专业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教材改编,是很有必要,也必须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以及成人的特点、“工学结合”的需要,加快教材等学习媒介和载体的更新换代。成人教育院校要鼓励教学点的教师与高校的教师合作,编写更贴近生产与管理实际、更适合成人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教材和讲义。教材既不能是枯燥的、无用的理论,又不能拘泥于简单的技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的、有机的结合,使成人学生觉得有用、好用和够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为“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实现常态化,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环节起决定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进行教研教改活动来提高的。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能够汇聚教师集体的智慧,解决同质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学校公开课,是教学研讨活动中最有效的办法。公开课主要包括研究课、实验课和观摩课。第一类是研究课,应由继续教育学院向学校有关学院聘请具有较好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选择有价值的课题,与教学点的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承担者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点教师全部到课,课后集体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每学期这类课应在教学点举行2次,这样可以激发“工学结合”教学点青年教师为本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第二类是观摩课,高校每年可以遴选高水平的、有特色的教师到教学点举行一两次观摩课,让教学点的教师都参加观摩:既能展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又能彰显特色,倡导特色;还能树立典型,指导教学。第三类是实验课。为了让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普遍化、群众化和常态化,实验课要在每个“工学结合”的教学点都举行,要设法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可以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一次实验课。每次公开课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座谈会和教师研讨会,及时评估,及时分析和总结。长期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点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就逐渐成熟,日趋完善,也就形成了常态化的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管理 常态 成人教育 工学 探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