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ysk/tysk201607/tysk20160749-1-l.jpg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创新 体育学科
  一、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以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对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指任何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非学位课即指选修课程。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的结构相对稳定,部分院校在培养中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为专业必修课,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开设的门数体现多样性,但是课程设置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重理论学习轻能力提高
  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课——听课——作业——考试”模式。有些课程教学虽不进行考试,要求完成课程论文,但对这种课程论文的创新性要求不高,课堂教学中不善于结合课程进行研究方法论教学,也不注重启发研究生的思维和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形成广大学生的被动思维方式,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妨碍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研究意识、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够完善
  (1)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没有明显改变;(2)部分院校必修课开设过多,选修课过少,不利于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发展;(3)课程设置比较零散且缺乏比较严谨的论证。
  (三)从事跨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不强
  近年来教育部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从我国学科分布及学科发展状态看,各院校不仅一级学科缺少交叉,而且二级学科也严重缺乏相互之间联系,指导教师在二级、三级学科领域选择研究方向,在较窄的学科视野内培养研究生,无法为研究生拓宽专业基础提供保证,难以从学科交叉中获得研究题目。因此,现行过细的学科分类及割离的学科发展状态极大地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新世纪集成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运动能力不强
  专业技术在各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中都明确的提出,并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却没有真正的有效实施,对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达不到培养目标和研究生的技术渴望度,根本无法提高和规范。
  (五)缺少对体育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书本知识都是一些成熟的知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常常以论文形式在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前沿知识反映学科发展的动向与知识的创新水平。但在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不多,无法及时吸收别人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创新课程体系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培养阶段上说,要统筹安排硕士生阶段课程学习,使它们既相互衔接又分出层次;从形成方式讲,要鼓励研究生通过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其次,有利于研究生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科学视野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软化学科界线,加强文理融合的课程,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只要这样才能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及的方面,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工作,而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及的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综合能力,迅速地吸收与掌握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工作;第四,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尽可能地让研究生历经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并把最新的科学成果融入认知结构之中,使研究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指导研究生在学术创新活动中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
  三、创新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既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又强化能力培养
  首先,理论学习的内容应紧密结合体育实践,应充分考虑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的实际需要;其次,课程开设,不仅要注重于传授基础知识,而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把重点放在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再次,体育专业课的改革应分为三个层次开设:(1)“体育学大专业课”是由各专业资深教授以专题的形式为全部研究生共同开设的课程;(2)“专业通识课”是在各专业内,对本专业所有研究方向的学生共同开设的专业课;(3)“专业方向课”,是在各教研室的领导统筹下,由各专业方向的导师(或指导小组成员)为本方向研究生开设的系统专业课,力求体现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成果、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并与日后的论文选题与研究相结合。
  (二)努力建立多学科、拓宽知识面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跨学科现象研究主要在于揭示体育学科内部三级学科(即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研究方向)或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跨界和补充。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体育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一级学科打基础,二级学科培养,三级学科为研究服务的原则,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重新组合了各门相近的学科,形成新的创新课程体系,以突出科学本身的整体性,为学生提供超越某一学科或领域局限的思维模式,使研究生形成整合的视野和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尽量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改变把知识传授作为课程教学重点的做法。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在于对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培养上,要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框架;(2)加强科研方法教学。如社科研究方法论与统计分析方法等,这些课程有助于研究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挥;(3)逐步减少必修课的学分数量,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数量,实现研究生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协调,使研究生更多地能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自己所需的知识、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
  (四)弹性课程结构的建构
  课程设置要以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发展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研究生学会学习与思索,使研究生能够以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对现行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能突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培养的机制,打破传统的单一思维培养模式,培养多视角、多方位的模式;(2)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要求学校就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科目列出“清单”,研究生可按自己的兴趣选课;(3)鼓励创新,锻炼研究生承担风险的能力,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及准确寻找今后的研究方向;(4)导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引导研究生把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富有成效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五)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训练
  首先,因材施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运动技术技能指标体系。突出运动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分项指标的地位,使运动技术的掌握奠基在更为厚实的基础之上;以专业技术的自我学习能力作为各分项指标的统领,从而更加凸显出研究生群体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其次,增加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时、个别辅导与训练课相结合,提高本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大其它相关专业项目的技术训练,为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环境,提高研究寸的综合能力。第三,在专业技术教学训练中、结合现代技术特点与比赛实践,进行针对性技术训练,可以通过参与专选班或运动队的训练,来提高技术水平。第四,制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考核制度,为研究生创造专业技术学习的良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邵桂华等.对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9):61-64.
  [2] 杨少峰.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9-120.
  [3]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103-105.
  [4] 张雪霞.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
  2006(1):88-91.

相关热词搜索:学科 课程体系 研究生 创新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