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品质的内涵与评价维度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学校课程品质是学校课程形态等特质对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意义的实现程度,是课程价值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综合呈现。理想的学校课程品质具有本体属性(科学性、伦理性)和时空属性(校本性、发展性),它们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学校课程品质评价维度及其结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确立,有利于学校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有利于推进学校课程在更高的平台上优质、特色、创新发展。
  关键词:学校课程品质;评价维度;本体属性;时空属性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A-0003-07
  “课程品质”是伴随着新课改而来并体现了新课程精神的一个概念,一般用来表达对课程质量、课程价值意义的评价和追求。文献检索发现,这个概念虽然使用率不低,但对其做学理上探讨的却不多。我们认为,深入辨析并准确表述课程品质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学校课程在更高的平台上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一、对学校课程品质内涵的认识
  查询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发现,对课程品质的内涵作明确界定的主要有两例,一是认为“课程品质是知识、文化、教学资源等在某一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稳定的、本质性的内涵,具有指向性、制约性的特点,对课程表现以及课程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1]。二是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学校课程品质:“一方面就学校课程功能而言,是学校结合办学目標与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规范地运用课程论、教学论、文化资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量特征与精神性;另一方面就学校课程内部结构而言,具体指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精神特点,主要从学校课程整体设计科学、课程实施过程高质量、课程评价多元以及注重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动态性的评价与衡量。”[2]仔细推敲可以发现,以上界定主要还是倾向于将“课程品质”当作“课程质量”来理解的。那么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与“品质”的解释。所谓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3],强调对某一对象实体的硬指标的评判;品质则是“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4],它是事物内含的、固有的属性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 9000质量体系中对“品质”作了如下定义:“品质是一组固有特性(在产品或服务中本身具有的特性)符合需求的程度。”[5]这也表明品质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而是这种特性延展出的价值。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学者从英语词源的角度指出品质主要是指“精神的或道德的性质”[6];另有学者指出,“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其核心是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代表的是一种高境界的生活和有尊严的人格”[7]。由此可见,与“质量”更多地着眼于事物本身的实际状态不同,“品质”着眼的是事物所蕴含的附加值,是基于质量并超越了质量的一种价值追求。相应地,与评判“课程本身怎样”的课程质量观所不同的是,课程品质观追求的是“理想的课程应当怎样”。英国课程论专家凯利认为,如果我们想对课程进行真正的、有教育意义的评价的话,我们就需要询问教育活动或教育改革的价值问题,而不是教学方法论的问题[8]。这段话或许正可阐明课程品质这个概念的意义所在。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界定学校课程品质呢?笔者认为,学校课程品质是学校课程形态、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式等元素对课程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意义的实现程度,是课程中蕴含的教育、社会、时代等价值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综合呈现。
  二、学校课程品质评价的方法论提示
  评价学校课程品质,需要建立一个分析框架,确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有学者从知识系统和教材质量两个方面探讨了课程品质评价标准的建构思路,其中知识系统包括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和知识结构系统的均衡性、层次性、完整性等[9];有专家把课程元素的完整性、课程开发程序和技术的规定性看作课程应有的品质[10];有研究人员从课程哲学的层面指出课程品质应从工具性向文化性嬗变[11];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多尔则提示了评价后现代课程的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12]。这些论述自然都有其道理,但它们都只是从各自的题旨出发进行阐述的,或未曾试图整体构建课程品质评价维度,或未曾考虑到逻辑自洽,因而从建立分析框架的要求上看,这些论述要么缺乏完整性和缜密性,要么缺乏操作性。
  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理论出发点不同,水平和习惯各有差异,事物对象也各有特点,所以对任何事物的评价维度的确立都可以有多种角度及方法。但无论怎样,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那就是对事物属性的考察。每个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每种属性也都是事物的属性,正由于事物属性相异,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此处所说的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内在特性和外在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本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空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点看作评价事物的“通用”法则。转化为主观视角,即为事物的本体属性观和时空属性观(可简称为本体观和时空观)。这里所说的“本体观”,是指人们通过高度抽象的认识活动,从实践中发现和形成的对事物最基本、最根本的独特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每一事物都有其内生的、必然的、不可或缺与分离的内涵,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了事物的这种内在属性,就可以为事物确定根据和标准,为事物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最高的认识支撑。从本体观的角度评价学校课程品质,就是试图认清其何以是课程品质的问题,就是试图揭示学校课程品质这一事物的独特本质,揭示它的应有内蕴。这里所说的“时空观”,特指将事物置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当中进行评价所形成的观点。每个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都与不同的时空建立了不同的联系,随着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推移,事物的表象甚至性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是不同学校空间内的课程,是不同学校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因而评价学校课程品质自然不能缺少时间的与空间的意识,自然要在时空的背景下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维度 内涵 品质 评价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