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职院校课程管理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从课程管理概念、内涵的分析入手,提出了课程管理的三要素,即课程领导、课程管理内涵及课程管理机制,分析了高职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以提高课程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 课程管理
  [作者简介]陈雁(1957-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及课程论。(江苏苏州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项目“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文号:苏教高[2005]27号,项目编号:5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24-02
  
  课程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当前,课程改革正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但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而对于课程管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隐藏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课程管理问题逐渐彰显出来,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和深入发展的基础,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一、课程管理的概念分析
  
  课程管理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或研究者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却差异颇大,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基于教育学的过程说。“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计划、研制、实施与评价的过程的管理,是课程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课程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①“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订、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②二是基于管理学的对象说。“课程管理是系统地处理编制技法和人、物条件的相互关系,以教育目标为准绳加以组织的一连串活动的总称,其管理的核心是课程编制。”③“大学课程管理就是……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因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有效地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活动。”④综合以上关于课程管理的定义,笔者认为课程管理应包括三个要素:课程领导、课程管理内涵、课程管理机制。
  首先,三要素说是基于管理学。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管理作为一种行为,一要有管理主体,即谁来进行管理;二要有管理客体,即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三要有管理目的,即为何而进行管理;四要有达到管理目的所必需的方法,即如何进行管理。课程管理三要素基本涵盖了这几个方面:课程领导是课程管理活动的管理主体,课程管理的内涵是管理的客体,课程管理机制就是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或方法。
  其次,三要素说是基于教育学的课程论。学术界对课程的理解,因视角的不同而表述各异:如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课程即目标、课程即活动、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定义,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目标可以是为进行更高级的学习做准备,取得从事某种或数种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及理解力”。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高职教育课程:课程是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为达到一定能力、态度和知识目标,并能获得今后技术能力和职业资格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是有目的的,并非自然发生;二是课程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并非杂乱无章;三是课程包括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在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的关系上,也许是受前苏联高教理论的影响,我们往往偏重教学管理,不提课程管理;或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混淆;或认为教学管理包含课程管理,这或许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教学 “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⑤教学管理则是在一定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指导下展开的有目标的管理活动。而课程管理则包括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管理以及建立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教学管理只是课程管理的一部分,它相当于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课程管理可看做是比教学管理含义更广的概念。
  
  二、课程管理要素构成
  
  课程管理包括三个要素:课程领导、课程管理内涵、课程管理机制。
  (一)课程领导
  课程管理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一样具有一定的责任和权力,也有承担这种责任和行使这种权力的主体。
  课程领导就是课程管理的主体。目前我国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确定了相应的三级课程领导,即国家、中央、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如果按管理角度,可以将课程管理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计划)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也包括国家和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观(控制)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仅指学校所属院系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课程管理领导则包括主管课程者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主体既包括学校、院系等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与管理人员,也包括广大教师。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课程管理的领导,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目前,国家已将课程管理的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和学校,打破了在课程管理上行政干预过多、过分集中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管理自主化的体制。这样,学校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这一级课程管理领导将在课程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管理内涵
  课程管理的内涵,也就是说课程管理要管什么,它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我们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叙述:
  1.从管理目的划分。课程管理主要包含绩效管理和质量管理,简言之,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的或最大的产出。其一是效率。要求课程领导者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及学校实际,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求得课程效率的最大化。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对课程效率、课程成本重视不够。一个理论上再好的课程模式,如果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是低效率、高成本的话,也是不可取的。其二是质量。优质的课程通过高效率的实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2.从管理过程划分。课程管理主要包含计划管理、运行管理和评价管理。对管理来说,任何工作必须从计划开始,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课程的建设、开发都必须先根据市场需要、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的发展和学校课程资源等情况做好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以此观察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新的课程模式的开发,新名称层出不穷,新教材铺天盖地,许多课程或教材从内容看,其实变化不大,如火如荼的背后,是热情有余,但计划不足,理应引起各级课程领导的重视。
  课程的运行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包括课表、授课、考试、资源(教师、硬件、教材、图书等)协调、质量监控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改革,如果忽视课程运行的管理,其效果就会与原先目标相差甚远,甚至半途而废,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有的课程改革者往往过多地沉醉于描绘改革的理想或蓝图,而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极少关注。有的课程改革方案在试行时效果很好,推广后却相差很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试点时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推广后忽视了课程运行。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高职院校 管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