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案例评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前身为无锡私立匡村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如今入列首批9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模范中学、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基地和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市)样本学校”。 2005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江苏省教育厅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与欧美一流高校合作开设澳洲及英联邦优飞课程(UFY)。 2012年9月,经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委员会批准,成为美国全球大学预科课程GAC (The 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中学官方教学基地。作为一所驰名海内外的普通中学,锡山高中健行奋进,朝着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一流学术性高级中学。值得推介的是,这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作为及成果,可圈可点。
  一、领跑课程开发,专家深度介入
  “校本课程开发”,貌似一个舶来品,大多以为这个概念是菲吕马克(Furumark, A. M.)和麦克米伦(Mc-Mullen, I.)等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创,其实不然。晚清中国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试行自强新政,西学东渐,无锡得风气开化之先,乡贤先哲纷纷跨出国门,睁眼看世界,海归桑梓开设“洋学堂”,创办新教育。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三等公学堂是近代中国新课程的摇篮,分学科拟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完成系统化的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并据此创新编撰了《蒙学读本全书》等各年级用书,是最早真正具有现代课程意义的教科书。清光绪甲辰年(1904),侯鸿鉴编撰《锡金乡土历史》和《锡金乡土地理》作为我国最早发行的地方课程公开发行。民国前后,无锡人编写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时风靡全国,独领风骚数十年,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遗憾的是,我们的前辈们当时忙于躬耕校本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尚未达到教育文化觉醒的境界,没有理性地进一步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新名词。
  区别于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探讨的是基于学校或教学现场,以教师为主体而非课程专家,发展、形成、实施、评价和不断改进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是一种决定课程的活动、过程。显然,这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浸润在吴文化中的锡山高中,改革开放以后,开展课程的现象学研究,一方面继承无锡地区清末民初校本课程设计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从主体自身出发去认识课程实施现象,运用课程与教学论原理进行分析,并加以直观描述,创造性地尝试校本课程开发。
  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锡山高中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1991)的要求,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创新教育改革实验和课程校本化管理的新机制,呼唤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在1992年开始设置“体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微型课程”三大类选修课,以及“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和“学科类”四大类别活动课,补充和丰富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端倪初见。
  毋庸讳言,考察锡山高中早期的校本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选修课和活动课上做文章,与学科教学关联性很强,或者说更多的是关注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比如《阅读技能》、《英语听力》、《吴文化》、《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心理辅导》等,“与学生交往能力直接有关的课程欠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他们的探索毕竟领跑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崔允漷博士充分肯定这种课程多元化的创举,认为锡山高中在原先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上述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是我国学校课程史上的一种标志性进步”。学校提供学生超越国家课程的学习机会,提高课程之于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切性,学校赋予教师课程权力,学生有权选择课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鼓励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课程决策,明确规定了“修习要求”,以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发展。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施良方、崔允漷和吴刚平等国内一流课程论专家经常深入地处无锡西北隅偏僻的“田园学府”,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合作,会同一线实验教师集体研讨。根据课程研发需要,锡山高中课题组有时带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调查数据资料,去上海华东师大,专门拜访课程研究工作社,带着问题请益专家。在这些“智慧的碰撞”中,课题组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步形成适切学生需要和地域期待、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课程新目标、新结构,让“SBCD”(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舶来的课程论理念在中国东部的乡村学校落地萌芽。
  锡山高中在立足现场的课程开发探索中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框架,务实地建构了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操作模式,为中国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基层学校提供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操作规范和管理举措的最真实的直接经验,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学校层面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研究成果的实践依据,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办学传统,服务个性发展
  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素来以人为本,学为中心,关注个性发展,在规范和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坚守“诚”、“敏”百年校训,批判驯化教育课程实践,尝试民主和自由的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其核心目标是引领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幸福成长。
  学校非常关注的每一门校本课程的生命价值,为了避免课程开发中“深而窄”或“广而浅”的臃肿症,他们整合协调课程纵向序列与横向结构,设置“精而深”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深度与平面的视域融合空间。这种融合的焦点是学生和教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探究过程,是教师源自心灵的优秀教学激活学生源自心灵的优秀学习,也是师生与课程建立生命联系、构建“被活化的课程”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评析 普通高中 校本课程 案例 学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