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教育课程体系的积弊种种,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因此导致课程改革实践创新无从谈起;具体表现为基于独立研究的选修课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发展受到制约;人文精神等先进理念的渗透严重不足,实践课的水平亟待提高,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教材严重滞后。着眼于课程体系标本兼治的整体改革迫在眉睫,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广泛生成与遴选课程,实施多元课程管理体制和综合化的优化机制。
   关键词:课程体系;弊端;改革;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G7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10277
   课程作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职教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理论学的多,但综合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创新观念缺失,不能适应当今企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要,必须从课程体系层面切入改变这种状况。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积弊1、课程理论研究严重缺失,教科研质量堪忧
  职业教育课程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却忽视了课程理论的研究。我国高校对课程理论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1)过去教育领域以贯彻、解释政策和文件为主的积习依然。对高校课程问题重视不够,参与教学改革意识不强,研究成果理论脱离实际,直接影响了课程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教育思想和理论比较积极,但结合国情利用这些成果,创造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理论、思想、观点甚少;要么照搬国外理论,要么只顾总结自己的经验。(2)在多年实践中创造的新路子、新思想、新方法,有些很有理论特色。但由于职业院校恶劣的教科研生态与教师理论素养不高,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理论的形成。(3)在世界范围内,学科壁垒下课程论仍然是高等学校所依托的最主要课程理论,特别是在近代科学知识高度分化过程中得以发展与完善,但目前却受到严峻挑战。科学技术高度综合的趋势和课程的职业化、多样化趋势都对分科课程论提出新要求,而且分科课程也解决不了新问题。因此,在研究分科课程论的同时,也要研究整体课程理论。2、 源于独立研究的选修课与定势思想下必修课不够平衡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职业院校选修课总量不足,资料匮乏。综合大学选修课一般在25~30%;工科院校相对较低,大约在10~20%;外语学院最低。我国一般实行的课程限制选修制度,严格规定了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选修课只占全部课程的1/3,任选课占选修课的1/3,并且我国局限在专业课范围,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跨年级的很少过多的必修课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表明,专业人才一生所需知识只有20~24%从学校获得,76~80%的知识是离校后通过自学取得的3、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处于被边缘化境地
  随着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文理学科的渗透与综合及通识教育倍受关注。我国除统一开设的政治课、外语课和体育课外,职业院校基本处于职业培训的层次。加上公共必修课,理科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才占总课时的10%左右;文科选修理科课程则更少,约占总课时的5%左右。但在日本为16%,美国为20%,有的学校更多。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生命体验、人格素养和美育意识等人文精神堪忧。
  4、教育投入制约下的实践性课程始终不能满足需要
  为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外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视为高校教学的"三足鼎立"。我国现行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总课时的10%~20%,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差,职业特色不够明显。实训课在课程设置中,应成为独立的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却仍停留在"开阔眼界"作用的阶段,学生的成绩极少与实验技能的高低相联系。目前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阶段,实际动手能力有所锻炼,但过程性技术无从谈起。
  5、滞后的教材建设直接导致课程内容的陈旧
  (1)课程中反映新科技知识的比重太小,课程内容幾十年如一日,基本处于凝固状态,80年代后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是3~5年一个周期。新成果、新理论、新思想方面的知识内容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经典理论,课程内容基本没有变动,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和不适应科技发展的状况没有改革。(2)高校教学的课程设计必须直观化,直观性教学是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比如80年代以后,前苏联的高教课程内容也一改传统模式,从很厚的巨著向简明教程发展,从严格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向讲求实效注意应用方面发展,淡化理论、强化应用是国外高校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新特点,正好是我国高校课程内容所欠缺的。(3)课程内容重复果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学习兴趣。由于课程安排缺乏整体性和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导致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的编制和撰写各自为阵,造成相关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课程生成、编制和实施等问题很少研究,相互之间的重复、碰车、脱节时有发生,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整体统一性和课程的有机联系性。(4)教材建设落后,编写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依据,教材建设采用逆序方式进行,课本牵制教学大纲。师资智力结构的弊端客观上制约了教材更新速度,延长了更新周期。职业院校甚至中高职教材不分和使用本科层次以上教材的情况。二、我国职业院校的整体课程改革路径
  面对课程设置中的痼疾,高校应该尽快将课程改革纳入工作日程,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制定改革方案,明确各方责任,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必须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即可成事,要做好长期攻克的心理准备。
  1.基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广泛而准确遴选课程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与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普通高中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不同的目标指向。但其内涵尚需进一步明晰的同时,但就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以及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创建、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建设等学校策略微观层面,而课程始终是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遵循"精专业、重实践"的思路,采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组织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难度的适中。。
  2、建立学校、系部、师生共同管理课程机制
  在高职教育中,就是要改变学校一家独大管理课程的现状,将管理权限下放到学院和师生,学校、学院、师生各司其责,共同管理课程。
  学校负责管理通识课程和系部负责管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尝试打破"两课"、体育、外语、军事训练、计算机技术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尝试自主校本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量大面广,需要学校全面协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师生主要负责生成课程;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可以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中进行选择,并在特定领域内培养自己的能力"的原则,共同组织这类课程。
  3、基于课程综合化理念的优化机制
  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院校急需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推进课程综合化。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即将孤立的分散于不同学科中的联系紧密的知识融会贯通,组成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打破专业课程的统治地位,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可以改变学科课程只重视知识的逻辑联系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现实的状况,有助于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有助于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二是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要求改变目前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三足鼎立局面和层级结构设置。课程分类是联系紧密、有着共同教学目标的系统,而层级结构的课程设置方式,极容易引起孰轻孰重的误解,因此,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并加以综合,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设置课程。参考文献:[1]高有华,王银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2]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抓住三个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9,10.12[3]高天明.课程理论研究的方法与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2006,(01)[4]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钟启泉主编.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积弊 路径 课程体系 探索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