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围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等教育因素,本文纵向分析了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带来的教育及课堂教学的变化,引导教育者从“有意义变化”的角度观察课堂并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34-04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认为,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从“有意义的转变”来看,学校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常态。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即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但是由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即教育的规模、内容和方式都取决于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因此,任何重大的、具有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不单纯是学校教育内部的自身改革,事实上学校教育内部“小改小革”的累积是不易形成教育“质变”的。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改革,而且是教育内部改革和教育外部改革相结合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的教育改革是常态性的学校教育改革与重大的外部变革有机结合的结果。纵观人类社会的教育发展史,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震撼性的变革总与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教育所要传承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而且,在某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总与其中的某一主导因素相关,即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在改变着课堂。
  一、教育思想的革新在改变课堂:
  满足教育者的生命成长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教育思想的类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教育经验、教育信念、教育信条、教育建议、教育主张、教育言论、教育理想等。
  在人类教育史上,通过教育思想来影响教育实践而且具有极强指导意义的思想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思想。
  (一)施教的对象:由少数人专享到全民享有。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为教会所垄断的西方教育,直到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后,平民化、大众化教育才稍见倪端。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瑞士的菲思泰洛齐在欧洲首先推行“平民教育”。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手工作坊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学徒制”为代表的近代西方职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尽管欧洲的平民教育思想的提出,比孔子晚了两千三百年多年,但东西方诸如孔子、菲思泰洛齐等的教育思想都是具有鲜明“旗帜性”的教育思想,主要解决的是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问题,带来的是办学体制的变革。后来的世界各国实施的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甚至全免费教育,都是在“平民教育”思想的导引下实施的,从而使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
  (二)教学如何组织:个别化教育到适度规模化教学。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首先产生在欧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创班级授课制,后来赫尔巴特、凯洛夫等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班级授课制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个别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开展“规模化”施教,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其缺点是以教师为主导,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样,职业教育也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学徒制向以职业学校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转变。尽管当下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但其内部的“隐形”的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形式在弥补其不足。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了一种改良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关于小班化,教育界直至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德国的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25人;加拿大25—30人。目前,在数量上体现“小”,就是班额控制在30人以下。基于实习工位的限制,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张采用20—30人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
  (三)教学怎样展开: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中心地位的确立是有条件的: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垄断。在人类知识累积的初始阶段,由于书写与记录工具的限制,知识信息的传承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实现的,教师既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又是知识信息的发射源,二者的“合二为一”凸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调控。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班级授课制形式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教师的中心地位。19世纪中期,随着人本主义理论在学术界崛起,人们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提出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参考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并构建了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当代中国的教育与世界教育一样,“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更有研究者提出了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使得课堂的教学中心由单边“主体地位”的确认向双边的“师生互动”聚焦。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更是提倡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笑起来”的“做中学,学中做”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程及内容的更新在
  改变课堂:回归学习者的生活世界
  课程内容是教育(教学)的中介,其来源是人类实践。实践领域是知识、技术、方法、材料革故鼎新最活跃的地方,因而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课程(教材)的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建国至今,中国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八轮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聚焦在课程的管理、结构和内容。
  (一)教育课程的管理权限:由国家课程向校本课程下移。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的课程管理一直为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至1999年,中国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即在推广国家课程的同时,允许开发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就是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仍然由国家管控,地方以及学校不得随意改换其他德育课程。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管理出现了课程管理下移的趋势,国家大力倡导职业学校研制以“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四新”为内容的校本教材,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领域的技术需要的吻合度、关联度和有效性。[2]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 变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