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论的角度看高中课改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此次高中课改尽管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在课程领域的众多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通观此次高中课改,其效果距理想境界相去甚远,新课程计划的设想在课程设计这个层面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课程实施的层面落实的情况更是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要想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改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在如下方面实施改革:
  
  一、改革课程内容设计的方式
  
  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方式是指安排课程内容及能够呈现这些内容的背景材料的方式、方法。此次高中课改推出的新教材,真正在课程内容设计方式、方法方面有实质性改革的科目只有语文和地理,最能体现此次高中课改精神的是地理新教材。地理必修课程突破了以往过分强调自然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以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为核心建构了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除此之外,其他学科仍然采用学科中心的设计方式,即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其实是为精英教育服务的,它难以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安排课程内容,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1.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造成了专业化的倾向,人为造成了各门学科之间的隔离,从而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性,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重视抽象知识的教学,削弱了实用知识的教学,无视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需求,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很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自然和社会,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如何真正有效地完成课程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具体的改革思路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普遍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设计方式。比如澳大利亚有一种中学理科教材“heating and cooling ”,其内容相当于传统物理教材中的热学部分,但完全围绕生活中的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三个主题:“怎样进行烹调”、“汽车的现状与未来”、“热是生命之本”。三个主题的物理内容基本相同,但用来组织这些内容的背景材料则完全不同,学生只需任选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其“怎样烹调”这一主题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教材是“怎样煮饭”。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煮熟食物,让学生了解烹调过程中食物所发生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晚餐的价格”,通过估算在家里吃一顿晚餐的花费,联系煤气的消耗和煤气表的读数,引进焦耳、瓦特和千瓦小时等物理量的概念。第三个问题是“烹调过程中能量的传递”,介绍热传递的现象和热平衡的概念。第四个问题是“加热是升高物体温度的唯一途径吗”,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做功同样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的事实。教材的第二节是“烹调与节俭”,从节俭的角度引进了热效率的问题及各种厨具的热效率,给出热量计算公式。第三节是“怎样使食物的内部受热”,通过对比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导热性能,介绍了热的优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再分析家庭中常见的炉子、烤炉、微波炉的热传递方式,研究传导、对流和辐射等热传递方式。第四节是“制冷”,介绍常见的制冷方式,普通冰箱和电冰箱,汽车散热器的功能和防护。实用性强,也易于接受。
  
  二、在课程评价领域,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采取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而不是过程性评价,即主要看学生书面答卷的情况,它所反映的主要是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的情况,考查的主要是学生记忆或再现知识的程度,很难甚至无法考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评价要求在有限的知识点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区分,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测试题目,这必然导致师生在常规教学中采取题海战术,无暇也不敢真正放手去实施素质教育。此次高中课改推出的课程计划虽然也规定了评价的原则和方式,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笔者认为课程评价还应该进行以下改革:
  1.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主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学习能力提高的情况。
  2.大面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收集、选择、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3.考试内容、考查方式、录取方式的改革。全国统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依此确定参考资格,其余学科由各高校乃至院系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自行确定考察内容、考查方式,将两次考查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合成考生的总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
  
  三、在教育社会学方面,主要是高等学校招生政策的改革
  
  在国外,专家把文化传统、学校布局、教育政策等方面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称为隐性课程,它们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高等学校,尤其是较有名气的高等学校大都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多年来,国家在高校招生领域实施的是以地域性招生为主的政策,从而导致全国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实际上等于将相同的知识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导致激烈升学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各地各校就不能放开手脚去搞课改,更难以大胆地去实施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李 婧)

相关热词搜索:角度看 课改 高中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