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关怀教育学,提升教师关怀能力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关怀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关系伦理,是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诺丁斯关怀伦理学理论认为:关怀孩子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可以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的方式关怀学生,关怀教育在目的、场所、人、课程方面要有连续性。教师不仅要做好关怀者榜样,非选择性地关怀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被关怀者的品质,保持师生关怀的持续性。
  关键词:关怀教育学;教师德育专业化;教师关怀能力;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13-05
  苏静,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北京,100875)。
  ① 本文为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学校道德发展推进计划”项目成果。教师读本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教师德育专业化活页读本》,檀传宝等著,2012年2月出版)。
  关怀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品质和能力,也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元素。可以说,没有关怀就没有教育。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被认为是后柯尔伯格时代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同时,她的理论也得到跨国界和跨文化的接受。细细品读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无疑是有启示意义的。
  一、关怀伦理学:“关怀”伦理关系解读
  (一)关怀伦理是一种关系伦理
  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关怀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品质。平时也确实这样说话,譬如,“他是一个关怀别人的人”,或者,“他是一个关怀人的人,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这两种说法一定程度上都涉及到关怀的含义。但是,过分强调关怀作为一种个人美德有失偏颇,因为它会造成“不平等”。如果我们长期将关怀置于一种不平等关系之中,其中一方是关怀者,长期默默地奉献关怀,而另一方是被关怀者,坐享其成地接受关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关怀者确实需要一种美德来支持他的行动。
  诺丁斯认为,关怀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关系,将关怀者置于关怀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不管一个人声称他多么乐于关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创造了一种能够被感知到的关怀关系。不予关怀或者被关怀者不能给出合适的回应,都会使关系受损。有很多人自称关怀别人,但是接受他们所谓关怀的人却感受不到关怀。譬如学生与老师:老师认为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却觉得被约束控制。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建立一种被感知的关怀关系。
  关怀是一种关系行为,它能否得到保持、能否持续地表达至被关怀方、能否在这个世界中被看到,都取决于关系双方对这种关系的维系。可以说,关怀的本质在于关怀方与被关怀方的关系。
  (二)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
  诺丁斯与休谟一样,相信道德建立源于人的感觉,认为人们普遍具有某种内部的感觉给道德以“积极的德性”。诺丁斯看到,道德作为一种积极的德性要求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然关怀,它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我们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并作出关怀的反应,可能是因为自己想这么做,可能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个人或者对他抱有好感等。自然关怀是一种源于爱的、无须作出伦理努力的、完全自然的反应。这时的“我必须”(I must)表达了一种渴望和倾向,而不是对责任的认同。如母亲为孩子利益作出的努力,通常不被看成是伦理的,而是自然的。
  第二种是伦理关怀,它来源于第一种感觉即自然关怀,根源于对自然关怀的记忆。伦理关怀需要伦理理想和道德努力的支撑。伦理理想是一系列关于关怀和被关怀的记忆,体现了自我与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一面。因为我们珍视自然关怀中的关系,所以伦理理想能激励我们维持最初的“我必须”,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反应。这种关怀就是伦理关怀,它来自关怀和被关怀的感觉,这种感觉作为一种“我应当”,要求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作出反应。譬如我们看到乞丐时,是否对他的需要作出反应或关怀他,这时可能联想到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或我们曾特别无助的时候也受到别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就是伦理关怀。
  在诺丁斯看来,伦理关怀来源于并且包含了自然关怀,没有自然关怀就没有伦理关怀。自然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伦理关怀通过对自然关怀的记忆作出反应。然而,自然关怀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道德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发展伦理关怀来扩展关怀的范围。此外,我们希望最终伦理关怀也能发展到像自然关怀那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反应和本能需要。
  (三)关怀双方的心理特征
  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行为。任何关怀关系都由两方面构成:关怀方与被关怀方。关怀关系的维系不仅取决于关怀方,同时也取决于被关怀方的态度和感受能力。
  关怀方的心理特征:1.接受性关注。诺丁斯强调关注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与接受,是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那种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是一个心灵(或自我)释放出所有的空间,询问对方或以别的方式表示乐于接受对方。“当我关注对方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变成了二位一体的人。我通过双方的眼睛观察,通过双方的耳朵聆听,站在双方的立场上感受痛苦。”[1]接受他人是一种关怀性同感,关怀性同感是和他人一起去观察和感受。换言之,她不赞同传统的被西方称为黄金规则的“推己及人”式的投射式关怀,而主张融人入己的接受式关怀。2.动机移置,即关怀者动机能量流向被关怀者,但未必致力于满足后者既有的目的。换言之,如果被关怀者的目的不正确,关怀者不应盲目的关怀,而应给予理性的关怀,帮助他调整到正确的目的上来。体验动机移置,个体就要开始思考。就像我们考虑、计划、检验自己的问题或项目,我们现在想的是如何帮助别人。诺丁斯并不赞同极端的动机移置,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父母“为孩子活着”。显然,这种情形下,父母和孩子都有失去自我的危险。所以,动机移置的具体适切性是动态的,与被关怀者的回应水平等互为条件。
  被关怀方的心理特征:接受、认可、回应。接受和认可:被关怀者对关怀的接受和认可标志着关怀行为的完成和关怀关系的建立。关怀关系只有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能成立:(1)W关怀X;(2)X承认W关怀X。没有被关怀方的接受和认可,这种关怀只是一种未完成的关怀行为。一般来讲,被关怀方的理解能力,即被关怀者对关怀信息的理解,会影响被关怀方对当下关怀的接受和认可。

相关热词搜索:关怀 重读 教育学 提升 能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