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古代山水散文篇一:语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语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秦葆 万春芬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

古代山水散文

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的游踪,即弄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思路为,以疑为线索,先叙后议:质疑—探疑—评疑。

(7)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为山水游记散文,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具体的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思考分析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我们读完《石钟山记》,可发现是借记游石钟山,表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观点。

【例题精析】

游东山记

(据2009年安徽高考卷改编)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阅读提示】

这篇游记主要不是写东山的景胜,而是把笔墨放在记游历者的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上,显示了杨士奇文章叙事平正纡徐的特色。林纾曾说:此篇在游记中似过涉烦碎,然能纬之以深情,虽琐琐屑屑,皆觉有致。其评论颇得其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中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首先通读句子,尽量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抓住主宾和句中的重要虚词,寻找规律,进行断句。文言断句的基础是读懂句意,然后才是技巧,主要的技巧注意一些经常用在句苜和句尾的词和句式的对称,但主要好要明白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所以断句时看人称的变化,尤其是省略的人称,还要动词,往往动词变化意味着事件的变化本题为断句选择题,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应为余归庐陵我回到庐陵这个地方,排除A两项;B、D项中,始命笔追记之未毕应该为两句话意思为这才动

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故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A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做题时要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又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C项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4分)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分)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3分)

【参考答案】(1)老人直到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识、无用、怀、句意)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窍、作)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揖、奈何、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对、换、增、删、调。本题有三个句子,共10分,它会在句子当中各选10个知识点,或实词或虚词或句式,这些重点必须要翻对,除了意思对了之外还要明确词性,如第一句中的识、无用、怀,第二句中的窍、作,第三句中的揖、奈何、与,当然还要句意是否通顺。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方法指导】

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在多情的笔下,诸多地方的胜景尽收眼底。《围炉夜话》中说得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不错,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情感的源泉,是人类心灵的最好寄托载体。

由于山水游记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使得山水游记文本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对象之一,这也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选择人物传记文本的局面。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一、熟悉山水游记类相关常识

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抒情类《小石潭记》、言志类《醉翁亭记》、说理类《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

景物描写: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3)动静、虚实(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介绍游览的进程;

(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思想;(5)衬托人物心情。

二、掌握四步阅读法

筛选——概括——比较——揣摩

首先,略读全文,了解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画出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 最后,通过阅读,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针对训练】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曾子固:曾巩,字子固。垞(ch):土丘。蘧(q)舍:旅舍。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B.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C.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

古代山水散文篇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

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

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崖石有阁 薄:单薄。

B. 浸为小渠浸:渐渐。

C. 而澄澈可鉴 鉴:照见。

D. 属岁旱时属:接连。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乃溢而西南流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①又东北入于湖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又爱其出之不穷 ②不知老之将至

3.根据文意,摘选文中语句填空。

(1)“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写出了泉水的“ ”的特点。(不超过4个字)

(2)“白野公之深爱之”的原因是“ ”。(不超过6个字)

第二篇: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①②③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

④⑤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

⑥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

⑦⑧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

⑨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

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

沈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并称“明四家”;又工诗文,为世所重。本文是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288)。作者以画家之睿眼,诗家之慧心,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作者以“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为总纲,逐一描绘登楼四望所见之清秀景致:楼临水,雪囿楼,清波粼粼,树影婆娑,寒气侵凌,物我交融,一派幽闲淡雅、荒寒清空之气象。又在绘景之余宕开一笔,抒发自我遄飞之逸兴,景中融情,情由境生,自然熨帖。

【训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敷说敷:铺陈。

B. 寒浃肌肤浃:浸透。

C.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挟:依仗。

D. 寻改数日 寻:寻思。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凭栏楯上 ②或因寄所托

B.①又四囿于雪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汗漫虽未易平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①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简答:

(1)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2)你从本文状写雪月之观的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第三篇:

三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①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

②③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

④⑤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

⑥有灵应,观之。

⑦⑧⑨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匀入浚潭

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

⑩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

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

11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赪。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

12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

1314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

也。” (本文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

【注释】旱西门:南京城门名,又称清凉门。②献孺:姓宋,作者之友。③止生:茅元仪,字止生。森阁:茅元仪所建,在乌龙潭附近。④景升:潘之恒,字景升。伯敬:钟惺,字伯敬。⑤华林园:南京园林。原为三国时东吴宫苑。谢公墩:原为晋谢安园池。地近钟山。⑥灵应:即灵应观,道院名。⑦陂陀:倾斜。⑧木杪:树梢。⑨清凉:清凉山。⑩頫:低头。同“俯”。11赪:红色。12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13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14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赏析】

本文记述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览乌龙潭的经历,叙述简洁,描写精致。首段简述初游、二游概况,交代三游缘起与同游者。后二段按时间顺序,具体写景。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逐层点染,生动地再现了乌龙潭多彩多姿之美。作者写景善于敷色,绿莲、朱垣、翠竹、红霞、明月、金光??五彩斑斓,光影交织,倏忽变幻,令人心旌摇曳。谭元春是明代后期竟陵派的一个代表人物。抒写“孤行静寄”“幽情单绪”是竟陵诸子的创作宗旨之一。本文也可约略见出。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谢公墩取微径南来( )

?匀入浚潭中()

?筏行潭无所不之( )

?令筏先就之()

?适有灯起荟蔚中()

?殊可爱( )

2.简答:从宋子对我所说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认真品读下列句子,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点”字换用“隐”或“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2)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加点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加点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古代山水散文篇三: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种出游的情怀代代传承。在生活方式单一的古代,寄情山水、登临况味也无疑是书生士子们浇心中块垒的重要方式。

提起古代散文游记,经常会联想到“移步换景”这个词,即追求浑然天成的写作思路,直抒所见所想,任凭奇伟瑰怪之自然大观引领自己领略自然的风采与魅力,极具情趣。许多情况下无论是一些写景记事的诗作还是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都是总体的选择。容易理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更熟悉时间顺序和事物先后发展的脉络,如此更加有条理性。然而,事实上这些散文游记除却移步换景的主脉络,之所以能称之为散文,内容意旨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够单单注意其写景游踪的方面,也不能认为游踪的推进和空间位置的更迭方面囊括古代游记的全部笔法。

古代游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思潮紧密联系。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游记发展风格不一;与此同时,它也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境遇等的不同而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政治黑暗、压迫严重、兵祸相乘、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著成。作者对现实深感不满,且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当时的士族和社会同流合污,便弃官归隐,选择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于是他借助游记这一形式,以渔人行踪为序,描绘了去桃花源沿途的景物和桃花源人宁静安乐的生活。全文妙在未刻意添加评论之笔,却深刻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以及那个时代劳苦大众渴望安居乐业拒绝战乱苛政的情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此篇除了游踪的传统笔法之外,“虚构”和“联想想象”显然是主要的艺术处理方式。

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擅写游记的文人流派,通过对社会百态、自然万象的切身体悟,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在描绘平时难得一见的自然大观之余,又将自己人生际遇坎坷之时的困苦惆怅寄予文中,使得情、景有机交融。在名篇《小石潭记》里,作者先极写潭水之清、竹树之茂、岩石之怪、游鱼之乐,动静结合,无不惟妙惟肖,细致逼真。然后笔锋一转,“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们才恍然大悟:描写静物而刻画环境的幽邃凄清是暗示自己的境遇、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是跟自己的抑郁失意相对照。显然,此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情景交融,更多运用了“景随意迁”的笔法。

宋代,出现了利用游记说理议论的游记新格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是这种新变化的突出体现。

《游褒禅山记》顾名思义是游记体裁,但实际上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游山引出议论,现身说法,告诫人们无论探求高深学问还是创立宏伟大业,都必须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并且警示人们

必须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成功,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外,它还提到因为古书不存,研究学问应该“深思而慎取之”??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变体游记”,即使用“借景议理”的笔法。《石钟山记》的重点也不在记游,而是通过探访石钟山,辨明山名之由来。作者借题发挥,说明对任何事物做判断,都必须建立在“目见耳闻”、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不能先入为主——这样便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看法上升到了普遍意义的高度。就此全篇而言,所谓“移步换景”的痕迹就更弱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是优秀典型。首句开门见山“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高度概括。然后接着连续几个“者谁”和“也”交相应和,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依次点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直至醉翁亭,最后引出醉翁,完全扭转了“游览”的顺序,更多地是作者人为以俯瞰的视角在为读者介绍,层层剥丝。文章之后写醉翁亭中的所见和宴饮,末尾写醉归、醒来做记。这篇游记可谓“托物起兴、触景生情、而以嗟叹出之”,抒情的笔墨远多于单纯写景。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是徐宏祖三十多年科学考察研究结果的记载,其中有个别篇目按照游踪顺序来介绍,但其他更多的是章法各异的写作形式。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是一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撰写的游记:它先概括介绍了泰山的山川形势,然后写登山的途径、登山沿途以及山顶的景色,之后描写日出,最后提及游历所见的古迹和泰山的特色,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风貌。这篇游记基本是按照传统笔法介绍的。不过,作者特别点明登山时间“是年丁未”很耐人寻味,那时正值大年前夕,为什么作者会一反常态冒着风雪严寒登泰山呢?或许可以将其视作因清代文网严密而运用的含蓄隐晦的笔法。

总之,由景入笔,移步换景,按照一定游览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勾连游记是主要方面。但在大框架之下,我们应该看到每篇游记的多样笔法:或虚构寄志,或借景抒怀,或因游议理,或兼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文思看山不喜平,优秀游记散文的个性独到之处不言而喻。

相关热词搜索:山水 散文 古代 古代山水散文情感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