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以下简称“实践教育学”构想)探索建构基于语文课程本体内容,指向于实现语文课程教育目的的,运用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真实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体系;其构建的课堂遵循课程实践着的各元素(本体内容和教与学之间互动)过程的有机运动规律,展现为三者之间融合互动的三维空间:课程本体内容、教育和学的统一与共鸣的课堂“‘理想模型’——也可称为‘实在真实场合’”。“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着力解决四个基本问题和构建四个基本方向。
  【关键词】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解决问题;构建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49-03
  当前,人们执着于围绕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争论语文是什么或者语文干什么,各种自成体系的理念和口号从自我角度介入语文课程实践,都力图证明自己体系的合理性,然而他们对事实的解释,一方不能说服另一方,甚至存在着互相矛盾……同时,更是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语文教学“虚泛化、高蹈化”现象。
  许多人主张回归到20世纪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所倡导和建设的依据语用单位、言语行为、言语组织系统的,厘定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文章等概念的,从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和方法来指导的,把语文读写听说等言语实践作为教学根本任务的系统化、科学化语文教学体系,这对改变当前教学虚无泛化现象具有纠偏和正轨作用。然而,这样的语文教育会否有再次回到单一唯一约束性解释系统的危险呢?这或许是生活在工业化、技术化社会的人们受到外部的影响被迫作出的选择,但它却没有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规范。
  面对令人忧心的现状,基于当前的基本共识,实践教育学构想在长期课程哲学思辨的俯瞰之下、传统和现实教学存在的继承之中,把语文历史和现实的因果关联放在同一时间断面下,尽力从语文课程发展的深层背景中去发现支配课程命运的本质力量。
  “实践教育学”构想探索建构基于语文课程本体内容的,指向于实现语文课程教育目的的,运用语文学习手段和方式、方法进行的真实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体系。
  建设“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是历史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此构想只是尽绵薄之力而已。
  一、“实践教育学”构想解决四个基本问题
  “实践教育学”构想力图通过透视当前教学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建构超出现存模糊标准的价值和规范,实现课堂的深度学习,触及促进学生成长的根本,拟解决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 实现看似永远也无法统一的统一: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当前研究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存在着逻辑断裂。有人认为“分科”是解决二者争论的唯一出路。那么能否弥合二者之间的逻辑断裂呢?可否补充搭建二者之间断裂的层级,从而使教学不在工具和人文之间摇摆,而是经由某个核心角色,某些核心内容构成的核心层次,呈现统一的理想样态呢?
  中国传统文论,宋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文以载道意即文章是形式,内容是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中说:“本书选文……内容方面亦务取有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唯运用上注重于形式,对于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讲究不厌详细。”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这种体式的文章要读什么,读哪些地方呢?要合法,要有理据。曾祥芹教授说:“一语双文”是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一语双文”论,使文章和文学在语言的基地上并驾齐驱,伯仲相伴,和谐发展。
  基于历史文论和当代理论,“实践教育学”构想以语言为核心角色,以文本体式、文章的学习实践活动为行动地带,实现从语体形态分析到对语象世界的理解,再到对文本语义体系的感悟,注重教育过程的多样性、可能性、复杂性、矛盾性、趣味性,沟通语文形式、内容和思想,着力实现科学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弥合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逻辑断裂。
  2. 融合本应相融却仍割裂的学习方式: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融合
  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对话、探究等)以人的发展为旨归,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体现了课堂的开放空间性、学习的交流碰撞性、学习结果的过程评价性等,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自由意志、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等;然而新学习方式运用过程中,因缺少对融合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具体指导,使课堂学习变成了非语文或泛语文学习,学习结果肤浅化、片面化,甚至幼稚化、虚无化。
  “实践教育学”构想认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以及方法和手段的融合是疗治语文“泛非”疾病的良方。二者融合下的语文课堂,既有课堂灵动性,又有语言体验性;既有课堂活动性,又有语言运用性;既有课堂趣味性,又有语文语言性;既有课堂情感性,又有课堂语文性等。
  如我们构建的“点评式”课堂模式。点评是传统语文学习方式,是指紧扣文本的“关键点”,抓住“字、词、句”进行咬文嚼字的阅读方式。它与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融合,成为集朗读、推敲、体悟、探究、对话于一体的阅读方式。点点滴滴,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总关文本,学生对点点滴滴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独立品味意识,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文本内容要素的前后勾连意识,景、事、情、理等各要素的整合意识。二者融合,学生在对话、合作、探究中点评,在点评中对话、合作、探究。
  请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点评读法:学生从雨的形、声、感的角度点评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色彩;在对话、探究、合作中明了“潺潺雨之形,绘我心愁苦状,潺潺雨之声,衬我心孤独情,潺潺雨之感,通我心凄凉景。”等深层意蕴。

相关热词搜索:构想 教育学 语文课程 实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