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说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小说篇一:记叙文散文小说

记叙文

定义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高潮,或某个最突出的,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最精彩的、最动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追本溯源,从事情的开头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避免平铺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停顿,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插叙结束后,再回到原来事件上继续叙述。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其形式有如下几种: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记叙文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组织材料和布局谋篇的具体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以下五种:

1,时序贯穿式,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

2,空间转移式,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3,时空交互式, 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

4,逐层深入式, 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上的“递进”。

5,并列组合式, 将“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的目的。记叙文的过渡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议论:议论文中的部分议论文字,其位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述事物的认识,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夹叙夹议:就是在记叙和描写典型事件中,插入一些言简意明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记叙文的议论,对于我们了解文中所表现的(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散文小说)事物的意义,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抒情:是在具体叙述、充分描写的基础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表述。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对事物的思想感情。一种是间接抒情: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把握抒情的作用。

7.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主要有:

1), 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心,作感情铺垫。

4), 托物言志,含蓄、富含哲理、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 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题。

7),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地烘托,相得益彰。

8),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凸显中心,更有震撼力。

8.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感;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或起强调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5),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重点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开头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2)、结尾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①,点明并深化主题。②与开头或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中间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①,过渡段,承上启下。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作铺垫。

散文

1. 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1)时空连“线”:阅读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时, 把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的线索,如《巴东三峡》。

(2)因物取“线”:叙事及抒情类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

(3)反复出“线”: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

(4)以情导“线”: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荔枝蜜》。

(5)定神看“线”: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再从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入手,准确地把握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2. 散文的描写方法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常见的描写方法具有以下作用:

(1),肖像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个性更突出。

(2),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渲染气氛,寄托感情,借景抒情。

(5),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6),细节描写,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3. 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

(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进行多方面浓墨重彩,如反复、排比的描写,以营造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点,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①,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②,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③,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④,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4. 三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 1)叙事性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它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求集中。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流露饱满的感情。

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理清线索。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二、巧借联想。抓住联想的结合点,形与神的结合点,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的意境美。

( 2)抒情性散文

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以情织文是这类散文的特点,写人、写景、叙事、状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于抒情性散文是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因而它往往需要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又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 3)议论性散文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说得委婉、含蓄,有时还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阅读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

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阅读小说应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

1.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小说的人物 刻画人物有五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神态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3. 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个别小说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情节的概括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2)表述式概括。(一般在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4. 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赖以存在、情节赖以展开的社会背景或具体场面。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散文小说篇二:散文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炸豆[1]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姐妹被蛇追赶(1)(2) 用细土抚慰伤痛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

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4.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寻 找马德

(1)那些年,我一直活在惊恐的寻找里。

(2)雨后的黄昏,对面的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从坡上俯冲下来,一脚脚,都踩在村庄忙得有些错乱的神经上。

(3)夕照漫过,一场寻找就要开始了。

(4)父亲说,你去看看咱家的羊都回来了没有,我去井台上饮牲口。

(5)父亲的话,我哪敢怠慢,一口气跑到家。羊们正循着里巷的石板路,昂首挺胸地往家走。1,2,3,4,5,6,不对,少1只。我一关院门,赶紧往邻居家跑。

(6)大奶奶,你们家羊多不?我看看啊,不多。一句回答很快隔着墙扔了出来,大奶奶永远这么利索。

(7)三姑夫,你家羊多不?我跳进他家的羊圈,一数,他家的羊不多不少,正好。

(8)我有些沮丧。

(9)到了李神七家,他媳妇神神叨叨的,一天到晚,只拜神鬼,不管牛羊的事。我就纳闷了,一个从来不管牛羊的人家,居然牲口一头也没少过,你说,这该找谁说理去。

(10)李神七,你家的羊多不?不知道,你自己去看!是李神七媳妇的回答,隔着耳窗传过来,遥远,苍凉,冷得触不到一点温暖。

(11)看就看。我一进她家羊圈,气就不打一处来。我家那只羊就在她家那只老羊的屁股后面,我一把把它拽住,狠狠地骂了一句。它“咩”地低号了一声,就乖乖地跟我出来了。也难怪,那只老羊是它妈妈,年初,父亲把它从李神七那里买过来,都七八个月了,它还是不认我家家门。

(12)它只认妈妈。

(13)把羊赶回家,把圈门扎好。父亲回来了。父亲说,赶紧,咱家的骡子没回来,得去找。你去芦草沟,我去黑山子。

(14)我的心突突突,骤然间狂跳不已。又没回来,王八蛋,又野到哪儿去了!一边骂,我一边狂奔,看着即将暮色四合的山野,我急得都快哭了。

(15)雨后的芦草沟水汽湿重,我一边瞪大眼睛往四下里寻觅,一边张开耳孔,极细致地听。我家的骡子爱打响鼻,如果它看到我来了,或许会友好地暗示一下子。但是,没有。巨大的寂静,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16)连远山上最后一抹亮色也消失了,咕咚一声,村庄掉入到无底的黑夜里。我朝空

空的山谷喊了一嗓子,我也不知道是想喊我家的骡子,还是想壮壮胆子,但回响传来,声调古怪而尖利,仿佛是另一个什么可怕的东西朝我喊了一嗓子,我有点害怕。不找了,活该它!我三步并作两步开始从沟岔里往出退,起先是大步流星,后来干脆变成了跑。窸窸窣窣的声响里,仿佛是万千怪兽,跟在我后边,不远不近,甩也甩不掉。

(17)我一口气跑回家里。院子里,母亲在喂猪,父亲就着灯光,在磨镰刀。我拖着哭腔,战战兢兢地向父亲禀告:没有,芦草沟我都找遍了,就是没看见咱家的骡子。我咬紧牙关,撒了个谎。父亲头也没抬,只简单回了一句:哦,你说骡子啊,它早自个儿回来了,饭在炕上,你去吃吧。

(18)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之后,母亲出来进去,一趟一趟地为猪添食,把一面锅刮得咣当乱响。父亲则依旧埋着头,嚯——嚯——节奏铿锵地磨着他的镰刀。

(19)只剩下气喘吁吁的我。

(20)直到现在,我在梦境里,依旧在不停地寻找着。不是我家少了只羊,就是骡子跑得没了踪影。有时候,内容会稍稍变换到高考上,同学们倏忽间都进了考场,而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考场;或者,答着答着,突然没了笔,怎么找也找不着。然后,画面一转,又回到了村庄里,李神七的媳妇走出家门,面色凝重地对我说,我没见你家的羊。

(21)那,我家的羊呢?我家的羊在哪里?我一急,赶紧跑啊,找啊,直到吓醒自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写“我”寻找羊和骡子的事情。

B.找骡子时,“我”没找遍芦草沟就回来了。

C.直到现在,“我”仍没找到“我”家的羊。

D.“我”的寻找从现实延伸到梦境里。

7.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4分)

(1)又没回来,王八蛋,又野到哪儿去了!

(2)连远山上最后一抹亮色也消失了,咕咚一声,村庄掉入到无底的黑夜里。

8.第(18)(19)段中,父母明明都在家里,作者却说“只剩下气喘吁吁的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中“我”在“寻找”,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寻找”,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了你对“寻找”的哪些思考?结合本文,联系你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加以阐述。(8分)

(三)(18分) 树枝与名片【日】西村寿行

①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②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③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④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⑤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⑥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

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⑦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⑧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⑨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⑩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⑾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⑿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⒀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⒁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⒂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⒃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⒄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⒅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5第5期)

10.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20年前,“我”在小渔船上,(1) ;现在,少年在小渔船上,(2) 。

11.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6分)

(1)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鸟瞰”与“俯视”意思相近,可是后一句为什么用“鸟瞰”而没有沿用前面的“俯视”?)(3分)

(2)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意到无限的悲哀。(“只有”一词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2分)

12.分析第⒂段“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这句话的含义,你读懂了吗?请写下你的理解(4分)

14.(建议先写作文。如果时间有余,可以选做,答对分数加入总分)(5分)

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第17段这句话中的“西装革履”指的是谁?“西装革履”为何要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联系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四)特雷西的单车 周海亮

特雷西是母亲的儿子。

外乡人来到母亲的花园,见到那辆单车。单车拴在一棵树上,那棵树很细,很矮。看得出树刚栽下不久,也看得出单车刚买不久,近似没有骑过。

外乡人向母亲讨一杯水,慢慢喝着,与母亲讨论着刚刚打响的战争。临走时候,她问母亲,谁的单车?

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外乡人不说话了。刚才,母亲跟她说过特雷西。

特雷西是妹妹的哥哥。

妹妹坐在花园的秋千上,母亲坐在她的身边。妹妹对母亲说,我想有一辆单车。母亲说,战争没完没了地打,面包都开始限量供应,哪还能买到单车?

妹妹看看拴在树上的单车,那棵树长高长粗,那单车变得破旧。她说这单车再不骑的话,就再也骑不了了。母亲说可是这是特雷西的单车。妹妹不说话了。那是哥哥的单车,她不能碰哥哥的东西。

特雷西是男人的邻居。

男人闯进花园,见到那辆单车。单车锈迹斑斑,车轮开始扭曲。单车拴在树上,那棵树更高更粗。男人有些好奇,问,这是谁的单车?她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哥哥。

男人说如果再不取走单车的话,它要长到树里面了。她说母亲说过,谁也不能动特雷西的单车。男人不说话了。他听母亲说过特雷西。他知道特雷西是一个易羞的男孩。但他头一次知道,易羞的特雷西还有一辆几乎没有骑过的单车。

特雷西是外甥的舅舅。

男孩仰起头,看着那棵树。树很高,枝叶繁茂。单车被树干挤得变了形状,一部分深深杀进树干。男孩问母亲,为什么要把单车拴到树上?母亲说,单车是特雷西拴上去的。男孩说,特雷西就是舅舅吗?母亲说,特雷西就是舅舅。他把单车拴到这里,谁都不能动。男孩上前,摸摸单车。他被烫了一下。似乎那辆单车刚刚被人骑过,尽管它已变成一堆废铁。

特雷西是一段往事。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小说 散文小说总结 青春散文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